金针菇是一种非常受人们喜爱的食物,可以做成各种美味的菜肴,比如烤金针菇、五花肉卷金针菇、火锅涮金针菇等等,那种爽脆嫩滑的口感以及营养丰富的特性,让很多人欲罢不能。但是,金针茹也有一个让人吐槽的地方,那就是“明天见”,即今天吃完,明天很有可能完整地排出体外,难道金针菇真的不能被胃消化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吃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金针菇
从生物学的分类看,金针菇隶属于真菌界伞菌目白菇科金针菇属,由于它的“身材”纤长,较小可爱,外形酷似金针菜,故此得名。
从金针菇的结构来看,主要由菌盖(上面的伞帽)、菌褶(菌盖内侧的皱褶)、菌柄以及菌丝体所组成,其中菌盖、菌褶和菌柄共同构成了金针菇的子实体,这是它的繁殖器官。
而菌丝体是金针菇的营养器官,是由金针菇的孢子生长和发芽后形成的结构,可以包括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两大类,在生长的土壤中或者人工培育的培养基中摄取营养,为金针菇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支撑。在由多个菌丝构成的菌丝体的保障下,金针菇通常呈束状生长,这也是我们买的金针菇往往都是一把一把的原因。
金针菇虽然一年四季都很容易买到,但是它们的生长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的。一般情况下,从开始种植培养到最后收获,需要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而最佳的培育环境温度为15-20摄氏度,因此春秋两季是培育金针菇的理想时段。
金针菇的营养价值丰富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B1和B2等。经常食用,对促进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大脑发育、降低胆固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等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金针菇为何会“明天见”
今天吃了金针菇,明天往往还能见到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金针菇的主要成分不易被胃液所分解消化,那么金针菇为何在酸性很强的胃液中仍然会保持完好呢?关键就是金针菇中含有不易水解的膳食纤维。
大家知道,膳食纤维是我们人体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成分上看,膳食纤维是非淀粉多糖类的多种植物物质的统称,主要的种类有纤维素、木质素、甲壳质、果胶、低聚糖等,按照能否溶于水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水溶性膳食纤维和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两大类。
膳食纤维虽然不易被人体的消化系统所分解、消化和吸收,但是一样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维持消化系统良性运转、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加速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移除、保护相对脆弱的消化道、降低胆固醇和血糖等。因此,人们将膳食纤维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一起,作为人类食物营养的“七大要素”。
对于金针菇来说,其内部所含的纤维素就属于非水溶性膳食纤维,在人体消化系统中,不能被消化道中的水和酸性胃液溶解,不会产生黏稠物质,也不能被肠道内的微生物所分解。与此同时,金针菇外部细胞的细胞壁中含有一种叫几丁质的物质,像螃蟹、虾类的外壳中也含有类似的物质,因此也被称为甲壳素。胃液对于由几丁质为主要成分所构成的金针菇“外壳”,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进行消化。
在金针菇上述两个方面“金刚护体”的加持下,它们从人们的消化道内穿过时,看上去完好无损,外观基本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金针菇真的一点也没有被消化吗?
虽然金针菇有上述特性,但也不要太低估人体胃液的能力。人体胃液的酸性是很强的,PH值通常都维持在1.5左右,这对于一般食物的消化问题不大。金针菇虽然“外壳”细胞中有甲壳素的存在,但是并非完全由甲壳素所构成,要不岂不变成了“螃蟹壳”了,因此胃液还是会有一部分会穿过金针菇的“外壳”,进入内部的。
因此,金针菇穿过人体的消化道时,胃液虽然拿非水溶性膳食纤维没有办法,但是那些与胃液接触的其它物质,比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还有其它一些微量元素,则是抵抗不了消化的冲击,纷纷败下阵来,从而相当一部分会脱离金针菇的“阵营”,最终被人体所吸收。
剩下的部分,则多是由非水溶性膳食纤维构成的金针菇主体,正因为甲壳素的存在,使得金针菇的外形并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改变,给了我们一种“明天见”的感觉,其实上,明天见到的金针菇已经不是今天吃下去的金针菇了。
即使剩余排出的部分,也不是一点用处没有,在穿过人体肠道的过程中,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会吸收一定的水分,进而会直接提高排泄物中的水分含量,对缓解大便干燥和便秘还是有功效的。
怎么降低金针菇“明天见”的几率呢?
由于金针菇表面非常爽滑、不太容易嚼碎而且还容塞牙,在制作时往往是整株进行烹饪,因此在吃过金针菇时,我们通常只是稍微咀嚼几下就吞下了。那么通过以上分析的过程和原因,金针菇“明天见”的几率就会大增。
因此,为了避免“明天见”,同时提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比率,那么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个是在加工时,将金针菇切碎一点;另一个方法就是在吃进嘴里的时候,充分地进行咀嚼,以嚼到碎糊为标准。通过这两点,金针菇在进入胃之前,它的内部就会更多地暴露出来,这样就会增大与胃液、肠道微生物以及相关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长,金针菇被充分消化分解、营养物质被吸收的几率就会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