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文章,你一定知道,傅师傅美食认知体系的原点,是优质的食材。但是食材必须变成食物,食物必须被吃下去,才能完成审美体验。
如果遇到一样美味,你知道怎么吃吗?真会吃吗?傅师傅来给你拆解一下,什么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先用眼睛看,它长啥样子;再把它放到嘴边,用鼻子闻闻气味,再用嘴唇试试温度;送进嘴巴里,牙齿慢慢咀嚼,舌头慢慢搅拌;各种滋味咂巴够了,才咽下喉咙。这样就完了吗?还没完呢,请把嘴巴闭起来,把气味送到鼻腔中,细细回味。最后,落肚为安。
为什么我要这么吃?除了“细嚼慢咽”,对身体好,更重要的是让我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运用到极致,充分感知美食。这可不是我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由现代认知科学所支持的,这话怎么说呢?
如果把我们人体假想为数字设备,那些由理念而构成的美食认知体系,就是软件,或者叫操作系统,而我们感受美食的各个器官就是硬件。硬件把它所感知到的各种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已经预装的操作系统,我们来判断这个好吃吗?算美食吗?
传统中国文化,对美食的感知,浓缩成四个字:色、香、味、形。古人对人体构造及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其实非常粗浅,这四个字,根本无法深入下去。这一讲,我就运用现代科学的视角来解读,人体都是用哪些硬件,来感知美食的。
现在很多人把食物的“颜值”放在第一位,但我觉得,享受美食最主要的属性是味觉的艺术,在我的认知体系里,尤其反对复杂的刀工和花式的摆盘,这是本末倒置,违背“食材为原点”的美食观。傅师傅觉得:只要真的好吃,自然就会好看。仅仅好看,但不好吃,对我来说不能算美食。
我们人体感知美食的器官,主要有味觉、嗅觉、触觉,由这三个感觉系统,通过神经网络把感知到的信号传递给大脑,最终由大脑形成判断。
味觉感知味道,触觉感知质地,嗅觉感知气味,这三者的感知加起来,总称为“风味”。风味如何?就是鉴赏美食的全部感觉的总和。
味觉系统
首先,物质只有溶于水,才会产生味道,不溶于水的物质,就没有味道。慢慢嚼,口腔分泌唾液,既有助于吞咽食物,也有助于食物释放各种味道。我们看到好吃的,“口水流了一地”,就是人最本能的反应。
其次,人类的舌头上分布着大约8000-10000个味蕾,可以感知到甜、酸、苦、咸、鲜,五种味道。
顺便说一句,辣味,不是由舌头感知到的味觉,而是由口腔黏膜感知到的痛觉。你如果拿糖或盐擦拭皮肤,皮肤没有感觉。但你拿辣椒擦拭皮肤,皮肤会有烧灼感。涩味也是类似的,它是口腔的黏膜蛋白被凝固,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收敛感。辣和涩,都属于皮肤的触觉而不是舌苔的味觉。
人类漫长的进化史,味觉主要是用来帮助汲取营养和保护生命不受伤害,而并非用来欣赏美食。甜味、咸味、鲜味,这三种味道是好的,分别对应人体必需的糖类、电解质和蛋白质。酸味可能是未成熟或者已经腐败的食物,苦味可能是有毒的生物碱,所以都是坏的。小孩子的味蕾最敏感,他们不喜欢酸味和苦味。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人类还有第六种味觉,就是脂味,它对应人体所必需的另一种营养物质:脂肪。全世界各地,人们觉得最好的食物,几乎都是“动物油脂+各种主食”。“动物油脂+各种主食”,你仔细品品傅师傅这句话,是不是口水流了一地。
研究表明,我们的胃、小肠和胰脏也能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吃到好东西,肠胃会感到很舒服。上海话有一个专用词“落胃”,落到胃里,感到很舒服,这是一种幸福美好的感受,落胃!
甜、酸、苦、咸、鲜、脂,这六种味道,我最喜欢鲜和甜。
我年轻时做文化人类学研究,曾经在大兴安岭敖鲁古雅的鄂温克猎民部落住过一年。我们出去打猎,最好吃的东西是刚打下的鹿肝。当地很冷,新鲜的鹿肝,放在雪地里微微冻过,用勺挖着吃,像冰激凌一样,鲜甜无比。
鲜甜味是所有优质新鲜食材的共同特征。上海人对食物最高评价是“鲜”,为了提鲜味,我们还会在菜里加一点糖。广东人对食物的最高评价是“甜”,这并不是加了糖的甜味,而是优质的食材,自带的天然味道。“好甜”,广东人是这样赞美优质食材的,这种认知水平很高,值得我们上海人学习。
触觉系统
那些吃东西很快、囫囵吞枣的人,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触觉系统。
嘴唇、牙齿、舌头、口腔、咽喉,人类的咀嚼系统,主要是为了帮助消化食物,但同时,这些器官有丰富的触觉,能够感受食物的质地。我们对食物质地的综合感受,就是口感。
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有丰富的词汇来描述食物的质感。我整理出了六组反义词,恰好能从六个维度,解释我们的口感:
冰凉和滚烫:冻可乐冰凉,涮羊肉滚烫
细腻和粗糙:红豆馅细腻,杂粮饭粗糙
软烂和爽脆:烧土豆软烂,拍黄瓜爽脆
酥松和紧实:炸鸡翅酥松,酱牛肉紧实
清淡和浓郁:清蒸鱼清淡,红烧肉浓郁
润滑和粘稠:莼菜羹润滑,佛跳墙粘稠
你看,描写食物的口感有那么多丰富的词汇,学到了吧?以后不要吃什么都说“入口即化”。
高明的厨师,对各种食材和烹饪技法有深入的研究,懂得如何制作各种口感丰富的美味佳肴。有一个规律,厨师越厉害、饭店越高级,出品的菜肴口感就越复杂。譬如北京烤鸭,鸭皮酥松,鸭肉细腻,配上的葱段爽脆,蘸酱浓郁。这就是平常说的功夫菜,我们一定要去饭馆吃,因为家里做不出来。
我们来解释一下“入口即化”到底是什么原理,那是形容脂肪在口腔中从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人类漫长的进化史,脂肪是富含高热量的稀缺物质,所以口含脂肪并让它溶化的感受,成为铭刻在人类记忆中的最美好口感。
嗅觉系统
虽然东西是嘴巴在吃,但研究表明,我们对食物的总体感受,超过75%都来自嗅觉。我们形容食物总体感受的词汇就叫“风味”,可见气味的重要性。
有一个小实验,你自己也可以试试。口含一颗水果糖,捏住鼻子,你就会觉得嘴里只有甜味,跟吃白砂糖没什么区别,放开鼻子,各种香气马上就会涌现上来,顿时感觉这块糖好吃了很多。
我们的嗅觉系统,分成鼻前和鼻后两种感受。鼻前就是没有吃东西之前,直接用鼻子闻的味道。鼻后味很奇妙,一般人不知道。我们的咽喉上方有两个隐秘小孔,通向鼻腔,平时是关闭的,只有把食物吞咽下去的时候,才会打开。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在恒定的口腔温度下,释放出更充分浓郁的气味传到鼻腔,被嗅觉细胞感知到信号,瞬间传递到大脑。
所以,当这一口食物味道好,大脑迅速判断并给予鼓励,你就会自觉发出“嗯”的一声。这是大脑主动要求放大鼻孔呼出更多的空气,让更多好闻的味道传到鼻腔中,让大脑获得更多享受。
嗯......这是全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语言,是人类对造物主赐予生命的最高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