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云吃大餐——
《风味人间三-大海小鲜》
论起有关海鲜的纪录片,它不是独一份。远的不说,四月份「K社」就安利过一部《开动吧!海鲜》。每集花8、9分钟介绍一种至味海鲜。
炮弹鱼肉的肌理分毫毕现,饱满迷人。
镜头下,鱼肉逐渐变成迷人的颜色,有那么几秒,似乎与画面通感,鼻尖嗅到了烹饪产生的焦香。
海丰人独门调味料大地鱼粉,洒落下来,轻盈夺目,恍若金粉。
青岛的甜晒鲅鱼在日升月落中逐渐熟成。
不过比起手法娴熟的美食拍摄,很多人更喜欢其中的辽阔的景致。
不夸张,随手一截就是屏保。
同样是海,却拍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有令人惊艳的盘锦红海滩。本内陆人士第一眼就确定,今年必定要去上一次,国内竟然有如此瑰丽的滩涂。
也有惊险刺激的浪打浪镜头——
拍摄这段的导演,就是在第一季中贡献「崖蜜」镜头的那位。
四年过去,他还是很「废」摄影师......为了美感和真实感,真是太拼了。像别的纪录片中拍摄高难度的「采龟足」,大多采用航拍远景。
《开动吧!海鲜》而他的镜头下......不好意思,这巨浪都快拍到观众脸上了。
纪录片里还出现了如龙虾蜕壳,水母游泳等等名场面。
一部美食纪录片,生生拍出了科教频道海洋纪录片的气势。会不会,有点夸张?
并不。中国有无限辽阔的蓝色国土,与近一万多座岛屿。
海洋这个狂暴凶险的生命摇篮,大概是最能展现人类为了食材拼搏与胆量的地方,也是物种丰富性的最佳展现——纵然海上风云突变,却源源不断送来至味珍馐。
他举了不少例子,如法餐厅里,大量鹅肝也被国产所谓「不快乐」「心情不好」的鹅所产的鹅肝替代。
福建不少鱼露出口到了越南,顶级食材鱼子酱,鲟鱼人工养殖技术被国内攻破,已经占据了世界70%份额。
至于风味第三季,横跨四大海域,拍摄了近一年半的素材,不就是为了展现——地大物博,食材丰饶。花大篇幅告诉观众,即便同样靠海,四大海域的物产与食性也是天差地别。像黄海深处的海洋岛,茂盛的海草床和藻类,给众多生物提供栖身之所。这里是人工繁殖鲍鱼的基地之一。
自从1970年「福建鲍鱼组」成立,中国开始自主海洋贝类育苗。渐渐地,鲍鱼从贵族食材走入寻常人家。东北家常铁锅炖中也开始出现鲍鱼的身影。
而中国3.2万公里海岸线,唯一地处热带的海南,海洋生物多元而奇特。这里还保存着一份传统的海洋生活样本——世代在船上生活的疍家人。
如今疍家人已经从传统渔猎变为以养殖为主,比如养养小青龙什么的。
在东海海域,当地有种特殊海鲜叫「锯缘青蟹」。因为膏多黄满,肉绵密紧致,又被当地人称为金鲟。
实际上,美食纪录片能做到靠「美」和「奇」来打动观众,甚至唤醒了久违的血脉自豪感,已经非常不易。
但,人们往往对风味系列有着更高的期待值。即,探讨人类和食物的关联关系。在《风味人间》爆火后,陈晓卿接受采访时,提及了拍摄美食纪录片的「困境」——讲多少故事,讲多少食物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其实两个极端的观点都有,有的观众就认为人太多了,希望把人都删掉,直接就上吃的,不要讲人。也有的观众说,只停留在吃喝层面太浅薄,深厚的人文精神哪儿去了。
讲人物最后,他确定了一种风格——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我们广袤的星球、不同的文化、多样的生活方式,然后才是加工、烹饪、呈现、享受。
知识面广,导演拿着地球仪都没考倒他;
人小鬼大,嘴上说着最讨厌爸爸妈妈了。
等导演问出原因,哭笑不得。不爱吃海鲜,爱吃胡萝卜的林本本,抱怨爸妈抢了他的最爱。
还有海南陵水,啃龙虾像吃馒头的欢欢。羡煞观众,恨不得魂穿小姑娘。
而事实上,作为疍家人的后代,这是独属于她的船上生活启蒙。
其实起初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要求。毕竟除了童言童语令人快乐外,于纪录片而言,没有多少增色。直到有次看到导演的采访,才发现格局小了——“人类的祖先曾经心怀敬畏和感恩,克制地对待海洋,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应该把一个美丽健康的海洋,像传递最宝贵的遗产一样亲手交给我们的孩子。”这或许也是风味系列,一直是国内美食纪录片天花板的原因之一:美食纪录片不仅可以馋哭人、还可以看哭人。美味里传递的是生活,因为饱含生活的重量、因为来之不易,每一次团聚共享都格外值得珍惜、格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