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9
特约作者:王志华
“戚人们,烩菜来了!”
雅间的门帘被肉肉的肩膀撞开,一句浓郁的西山话也进来了,饭店的女主人把满满的一大盘烩菜端上了桌,她胖乎乎的脸红扑扑的,写满了西山人的朴实。
这是段家堡的一家小饭店,背靠公路,面朝天井山,没院墙,房檐下挂着黑色的遮阳篷,下面摆着三四张桌子,坐着七八个大车司机。
一上午的攀爬,从天井山下来,我们正是“日高人渴漫思茶”。好在文友俊山已经“提前预订农家饭”。
众人在雅间里坐定,麻利的服务员已经上菜,三个凉菜:豆芽拌土豆丝,麻麻花豆面粉,葱油土豆粉。土豆丝爽口,豆面粉劲道,土豆粉凉圪盈盈。几筷子下去,丝粉入口,劳累消了一半,浑身都是清凉。
眼前这一大盘西山烩菜上来,刚放下的筷子马上拿起来,喝水的也赶紧放下了杯子。
这是西山人的硬菜啊!
来自西山本地的大块土豆,瓷实,淀粉含量高;加以红白相间的五花肉,劲道的粉条,金黄的烧豆腐,在柴火灶上,在九烧锅中,经过炒、熬、焖、烩,配以各种佐料,以恰到好处的酱色呈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烩菜顶上翠绿的葱花,辛辣的香味通过鼻腔直冲脑门,挑逗着每个人的味蕾。
俗话说的好,“饭是给饥人准备的”。
众人手不停筷,一大盘烩菜一扫而空,这显然是对店家厨艺无声的点赞!
饭店女主人见状,抿嘴一笑,又一大盘烩菜上桌,还有一盘刚出笼的肉包子。
“吃哇,难得你们来俺们西山,吃了挖上!”那张笑脸从门帘闪出去了。
吃哇!
土豆块糊而不烂,沙绵软乎,五花肉肥而不腻,粉条劲道,豆腐皮焦里嫩。大伙吃的满嘴嘴,热的冒汗汗。一大盘喧腾腾、忽塌塌的韭菜猪肉馅包子,也和烩菜一样又空了盘。
“俊山,戚人们吃了再挖上,一大锅烩菜了!”
依然是那个笑脸,依然是那个朴实的西山口音。
“吃了挖上”,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亲切的画面。
曾记得儿时,就盼望村里做事宴,因为做事宴,我们不仅不用上学,还能跟父母去坐席。
做事宴的人家早早在院里垒好了灶,请来了大师傅,借来了各家平时舍不得用的各色盘碗。我们也奉老师之命,把学校里的课桌、板凳搬到了他家院里,顺便打探一下他家的席面。
那时候的事宴,无论红白,席面都比较简单,家境好点的,是肉席,家境普通的是豆腐席,一般豆腐席居多,不像现在的宴席,几冷几热,几拼几炒,更没有鸡鸭鱼肉。席面好赖和家境有关。
记忆里,冬天的事宴多。大清早,两声大麻炮响过,搭礼的都向一个方向走。
做事宴的人家院里,新垒的野灶炉火通红,大锅小锅热气腾腾,好闻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
两张课桌一并,四条长凳一横,就是一席。按照总管指派,选席落座,等待开席。
开席总是很漫长,红的新媳妇披着纱,蓝的新女婿戴着花,站在圪台上毛主席像下,按照礼节拜天地、拜爹娘,我们戴着有耳朵扑扇扇的黄棉军帽,穿着棉袄棉裤,呵着冻得通红的手,跺着冻麻的脚,时不时用袖子抹一下鼻涕。
终于开席了。照席的几个年轻后生托着红油漆的长条盘,绕着席上筷、上碗、上菜。
事宴上的早饭是一凉一热,一粥一汤。凉菜是调土豆丝豆芽,拢得高高的,上面披几块盘面,盘面是染了红绿颜色的,里面还有红的山丹丹花碎末。一盘凉菜,绿的豆芽,白生生的土豆丝,配上盘面的红色,简单的凉菜让坐席的人幸福感爆棚。热菜自然是烩菜,土豆粉条豆腐,都是自己家地里产的,红粥一盆,冒着热气,外加一锅滚烫的面糊糊。
热气腾腾的饭菜,驱走了冬日的寒冷,举筷投箸中,一盘盘一碗碗马上见了底!
“吃了挖上,吃了挖上!”照席的一声声呐喊,让没吃饱的人心里有了底。
“慢慢吃,不着急!”大人拿手绢给孩子擦了一下嘴。
就这样,吃了一盘又一盘,吃了一碗又一碗,红粥就着烩菜,品味着生活的甜咸。
喝完热腾腾烫嘴的面糊糊,坐席的心满意足离去,看着席面上盆光碗尽,东家满脸是笑,这事宴做红火了!
一盘简单的菜肴,做出了自然的生活味道,彰显了待客的厚道。
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农村人朴素的生活观念,传递着那方水土幸福的密码!
吃了挖上。
吃了挖上!
图片由作者提供
End
作者
简介
王志华,实验中学教师。爱读书,好写作。闲暇徜徉山水,夜阑鼓捣文字。
回顾
【鼠年非常日记:正月十五,凉盈盈吃了一碗面皮 】
【这条山道是姥爷当年赶着牲灵无数次行走的地方 】
【 悠远的一声声鸡叫 】
【 百吃不厌烧山药 】
【 推荐 | 白人岩游记 】
【永远让人心动的“打滑车” 】
【 推荐 | 大原平正月的夜景太美了 】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