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菜•食话】粥锅里下面条,陕西人咋想的?

旅游 大嘴爱吃 2022-11-24 17:15

原标题:【陕菜•食话】粥锅里下面条,陕西人咋想的?

头号陕菜产业新媒体!

全球陕菜企业联盟发起者!

一锅好端端的小米粥、或是苞谷糁粥,偏要在里面下面条,陕西人这是会做饭还是会做饭?自己家里这样也就算了,就连上点档次的酒楼也这样,这能行吗?你自己喜欢,别人能接受吗?

这样的担心在十几年前有过一次。那是招待外地一位颇有些身份的朋友的宴会上,最后作为主食上来的,是一大“窝”小米粥面条,作为主陪的一位主人看到后颇为忐忑,心想拿这东西出来招待贵客,人家还不生气、或者笑话、或者难以下咽?心里面有些埋怨具体点菜的下属,心想自己也是粗心,怎么就不提前看看菜单呢?这下好了,菜已上桌那也就是覆水难收了,硬着头皮应对尴尬吧。

谁承想,这样的“粥面”盛了一小碗给客人之后,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只见这位朋友尝了一口之后,一下子加快了进食的速度,很快碗中见底,并笑称再来一碗!这还没完,转天送行的时候,他提前指明就吃那天那个“糊涂面”,等面上来,他吃相如昨,并表现出极大的喜悦来。而更为夸张的是,回去之后的一次电话联络中,他说给夫人讲了这个“糊涂面”,并说吃起来是多么的香甜和舒适,再次言明下次来吃饭一定要有这个。

这位客人说的“糊涂面”,实际就是陕西人常吃的“米儿面”、“糁子面”,甚至还有人更接地气地叫它“麦秸和泥”。

煮一锅小米粥或是苞谷糁子,在锅里咕嘟嘟冒着泡的时分,把擀好的面条下入,将熟之时,再下入提前炒好的臊子,一锅“米儿面”即成。顺带说一句,这面条一定要是手擀的,这臊子最好是素的,豆腐胡萝卜蒜苗炒出的最佳。

这就是一锅“糊涂”了啊!怎么把面条下进粥锅里,下到清水里不好吗?粥是粥面是面多好?为什么要稀里糊涂地搅合在一起?当然,大多数时候,人们喝粥就是喝粥、吃面就是吃面,但这个时候把两者混合在一起,断不是为了省事,完全是有着深刻的含义和用意的,不信咱一起聊聊,看个究竟:

所谓粥者,也称糜,是一种用粮食或粮食加其它东西煮成的半流质食物。史载黄帝始烹谷为粥,始为食用、后兼药用,之后“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粥能畅胃气,生津液,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苏东坡曾言“粥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陆游曾作《粥食》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粥的品类丰盛,不一而足,陕西民间,多以小米或玉米煮粥,惯称之小米稀饭、苞谷糁子。这是出产造就,渐成习惯。只是这粥单纯为粥,多在早晚饭,而到了惯食面条的午餐时分,单纯喝粥不足果腹,于是将粥与面条结合,既果腹又养生,两全其美。

除过考虑到粥的养生作用之外,一碗“米儿面”、“糁子面”的滋味也是美妙的:被粥的黏液包裹的面条,此刻多了许多温润,更加的顺滑,既不影响咀嚼的感觉,筋韧依然,又兼有了一丝介质般丰厚。面条本身的五滋六味,并未变了味道,反而更加的婉约,少了些浓烈的刺激。

面条与粥同时入口的感觉,像极了一个莽汉多了些书卷气,豪气犹存、彬彬有礼。而那原本恬淡的粥,在与面条中的调味物融合之后,也沾染了爨香之气,好比温婉的女子多了些许飒爽,靓丽多了帅气一般。于是乎,这面与粥的感觉都被提升了,这提升既是各自的进一步,又是共同成就的上层楼。如此这般,这碗亦粥亦面的好物,直让人有了三重的感觉:更好喝的粥、更好吃的面以及粥面结合的奇妙。

这样描叙一番“米儿面”的由来与滋味,算是给这碗家常不过甚至土气十足的食物找了点理论根据,实际上,在老百姓的心里,它是一碗十足的奶奶、妈妈的“爱心面”。

犹记童年时,邻居八旬多的老奶奶,心疼正上学的孙女,那一阵天很冷,有一天老太太在门口数落儿媳妇:叫你给娃做些“米儿面”,娃吃了肚子暖和么,你就不做!儿媳妇委屈地分辨:屋里地里一摊子活,咋能顾上么。你甭喊叫了,明儿我给咱做一大锅。

大约是第二天做了“米儿面”了,老太太出门的时候面孔红润,脸上也挂了笑意,而那要去几里外上学的孙女推着自行车高兴地跟奶奶告别:婆,吃饱了吃舒服了,我上学去呀,你在门口坐一会就回,天冷得很。好么,我娃慢些,呵呵呵。一碗“米儿面”,婆孙两个都添了心底的喜悦呢。

热热乎乎、汤汤水水,记得这是一位领导对饭食的简单要求,他要求饭食不要铺张,更不要特殊,要说有要求的话,自己年事已高胃不太好,最是这样的饭食舒适。

是的,热热乎乎、汤汤水水,正也是“米儿面”的特征,应该是胃好与不好的人都能接受的,胃不好能治愈、胃好的能滋养。大概这样的朴素的想法,才真正促成人们烹饪饭食,至于深刻的养生道理,古人已验证,但生活里不会拿着理论说事的,更多的是情感。

也曾有人揶揄,说吃“米儿面”是把早饭剩下的粥跟面条烩到一起,稀里糊涂、乱乱纷纷,甚至说那面条也是剩饭,剩粥烩剩面,有什么好?贫困的凑合的饮食罢了。

也许真有这样做的,但那肯定是少数,更多的“米儿面”、或者说正经的“米儿面”、“糁子面”,一定是精心制作的:

一锅咕嘟嘟冒泡的金灿灿的小米粥或苞谷糁子,袒露着胸怀接纳白生生的还沾着面扑的面条,两者瞬间合二为一,共同接受热力的熬煮,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共同成就新的美味......

开始供暖了,走出室外顿觉更寒,其实是室内温暖了,里外温差大了。每到此时,饥肠辘辘兼之周身寒冷,最是想念那氤氲着热腾腾香气的、热粥裹着热面条的、五滋六味融会贯通的“米儿面”。

你想吗?

作者张同武简介

张同武,西北大学毕业,政府机关供职。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涉猎散文、杂文、评论、剧作、诗歌等,出版有散文集《未央桥畔》,另有文章逾百万字见于国家级及省、市报刊、网络。曾获全国性征文特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及其它文学、戏剧、新闻类奖项数十次。曾参与有关国家级、省级重大课题研究,受聘中国西部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知识产权讲师团讲师等。近年侧重饮食文化散文写作,在《美文》杂志、《澳门月刊》等开设专栏。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中转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归该权利人所有。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小陕推荐

End

编辑 | 骞哲 主编 | 安娜

图片 | 张同武

如需转载本文 请后台联系告知

法律顾问 | 刘陆训团队 | 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

支持单位: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指导单位: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陕西省食品协会、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陕西旅游住宿业协会、西安旅游协会、北京陕菜协会

联合运营:陕西省面食产业发展促进会、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陕菜学院、陕菜研究院、陕菜供应链研发中心、陕菜文化研究会

战略合作:红餐网、成都海名会展有限公司、陕西广播电视台《好管家》栏目、成都餐饮同业公会、中国精品酒店联盟、长三角紅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

合作媒体: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文化艺术报、网络大V自媒体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