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起床越来越困难。
每天早晨,都好像有无数只哈士奇压顶。
你还记不记得?
在寒冷的冬日,捧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是一件多畅快的事情?
胜过一切山珍海味。
早晨过得好,这一天都开心。
要解读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从早餐开始也再好不过了。
于是,继《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人间吃货”陈晓卿老师又有了一部新作——
《早餐中国》
每集5分钟,摄制组跑了100个城市,找到当地最有名的小店。
访街串巷,闻香识人。
用100道传统早餐,带我们感受生活的烟火气。
1.新疆——烤包子
早晨和包子是绝配。
对于新疆人来说,包子不能蒸,要用烤的!
老板从早忙到晚,在270度的炭火旁边,一天要卖出2000多个烤包子。
包子底部要脆,上半部分要软,撕开来要冒热气。
食材选择的结果,是民族舌尖的喜好。
于是,当新疆人遇上包子,羊肉丁、羊油丁、洋葱和孜然是最好的选择。
别怕烫嘴,一定要趁热吃。
2.宁夏——羊杂汤
不用说,羊杂汤大家都喝过。
但这家店的老板很自信:杂碎,谁都没我家做的有味!
“没有面肺的杂碎,就不称之为杂碎”
老板如是说。
那么问题来了,面肺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将面筋水灌进羊肺里,俗称“吊面肺”
这活最讲究技术——
灌多了不入味。灌少了呢?又太软,不劲道。
最上等的面肺,应该是白中透着黄,软硬适中。
没个十年以上的功夫,还真做不出来。
做好了这“灵魂面肺”,将洗好的羊肝、羊心等放到一起炖。
加上辣椒粉、香菜。
热辣辣的感觉,简直欲罢不能。
3.重庆——小面
“两个不要葱!”
“一个二两一个三两!”
重庆的早晨,面馆林立。
作为重庆人,个个都是吃面好手。
起个大早,就是为了能满足一下空了一晚上的胃。
吃一口最正宗的小面,麻、辣、咸、香,用当地人的一句话说——就是霸道!
从17岁开始,今年50岁。他骄傲的说,自己从来没有拜过师傅,全靠自学!
每天从凌晨4点忙到下午,光是打佐料这一环节,每天就得重复300次以上。
佐料市场上都有卖,但赵师傅坚持要自制。
赵师傅说,辣椒要自己打。
从选干辣椒,到菜籽油炒制,炒脆之后,晾一会儿,再手工捣碎。
自己动手,也放心些。
重庆的小面师傅们,十年如一日,各有各的绝活,各有各的秘方,每个老字号背后都是一部奋斗史。
爽朗如赵师傅。一声大笑,宛若江湖人物。
果然高手在民间!
4.贵州——酸汤粉
贵州有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凯里这家粉馆,会让你酸的“神魂颠倒”。
酸汤用砂锅熬。
骨头汤煮沸,加入莲花白、手工肉丸、西红柿、香菇、鹌鹑蛋、猪肝等佐料。
汤面咕嘟咕嘟地响,整一个大型流口水现场。
最后下米粉。
大火煮上5-8分钟,下锅时要把握面的软度、弹度。
软弹香滑。
酸汤要浓、要稠,要闻了流口水。
凭借着独门蘸酱,征服了无数味蕾,一个早上能卖出四百份。
走进店里,一阵吸溜吸溜的动静,好不热闹。
5.北京——豆汁儿
早餐,是一个独特的地方风味。
只是,这风味有时候专属当地人......
比如:令人闻风丧胆的老北京豆汁儿。
汪曾祺老先生说:没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拜老先生所赐,我尝过一次。
果真,非我等凡人所能忍受......
所想所感,参考这个小男孩。
豆汁儿是个神奇的玩意。
外地人喝着像喝泔水,但老北京却爱它爱的要死。
每天天不亮,就有很多排着队的大爷大妈。
端着碗站在门口喝。
老北京一辈子就俩字:讲究。
喝豆汁儿也有讲究——不能使勺子,要转着圈吸溜着下肚。
这个时候,来点焦圈和辣咸菜丝儿。
去了心火,一整天神清气爽。
豆汁儿这种食物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小众。
这家店的老板打过退堂鼓,想着是否要放弃经营?
不过,看着这些每天清晨准时出现的老人们,他还是无法割舍。
一份简单的早餐,一个常去的老店。
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羁绊。
有的店开了几十年,那些老客人从还在上学,到结婚生子。
第一次吃还是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再一看已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
对于餐饮店老板来说,也是青丝成白发。
不变的,还是脸上爽朗的笑。
食物里有一种叫做家乡的味道。
每个老板都有他的“早餐哲学”,每个人都有他的幸福密码。
食物便是其中一种。
比起喝一杯咖啡,吃一块面包的“上班族标配”,能坐在街边小店,晒晒太阳,唠唠嗑,是一种更为奢侈的享受。
不管你是白领还是蓝领,不管你是水果摊老板还是上市企业老总,只要进了这门就得排队。
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吃不出阶级,吃不出高下,
这就是滚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