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预约制的面馆,猜猜我吃了啥?

旅游 盐之味 2022-11-07 07:34

原标题:在一家预约制的面馆,猜猜我吃了啥?

作为美食博主,我还是颇为自己的眼光感到自豪的,几年前写没有吃过杨伯英的面,你等于没到过成都 的时候,完全是有感而发,没想到今年老杨的面馆被评上了成都必比登(代表“评审员心中最经济实惠的美食”),《四川烹饪》杂志去采访他的时候,他还是跟几年前一样,坐在小板凳上,跟守着篝火一样用旁边煤气罐提供的大火热烈地炒着各种浇头。

很多人没有幽默感,说“我从出生就在成都,我没吃过杨伯英的面,难道我就不是成都人了?”把我苦心经营的气氛搞得稀碎。其实读完全文,印象最深的还是老杨作为成都袍哥的所言所为。食物当然很重要,更有趣的是食物背后的人。

前几天一位对吃喝颇有追求的朋友约我去了一家面馆,在北京西四东大街上。今年因为小孩上学,我刚好搬到了西城,择日不如撞日,我们决定第二天中午就去。

这家面馆的老板显然比老杨更有个性,只卖中午就算了,还必须提前一天预约,并且人到齐了才开始做。托朋友的朋友去订,老板说最近有这几款:干贝大虾面、肥肠面、干贝烧茄子面、羊肉汆面、酸辣肚丝面。朋友觉得既然约上了,就都尝一遍吧,点了五碗面。又约了两个人,朋友担心浇头不够分,又加了两碗面。

于是这家“四方阁面铺”就成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打包面条的馆子。

这篇不是广告。首先请各位读者放平心态,预约制是老板自己的考量,大概就是想精确计算备货,每日卖完收摊,难得清闲,并不意味着老板“傲娇”“不想赚钱”,每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其次,主厨已经年界70,祖上六代北京人,开面馆或许更多是出于兴趣,而不是经济压力。朋友介绍说主厨多么多么厉害,我也不想赘述,保留一点距离感,大家自己去品尝的时候挖掘一下或许更有意思。

中午12点到,大约40平的面铺里坐满了人,迎面走过来的是主厨的老伴儿,小燕阿姨,问清楚是预约好的,让我们先别忙,等人到齐了再落座。我不知道小燕是否会唱京剧,但是她的北京话发音犹如洪钟,给人一种天然的压迫感,我真的没敢再往餐桌方向走,就在门口的小桌子边坐下来了。

等朋友停好车进来,小燕立刻让我们坐到了四人位,那边就安排主厨开始炒浇头煮面。和别的餐厅各桌轮流上菜不同,这里是先来的上完了,才轮到下一桌。老头老太太说这样他们才不会糊涂。

第一碗是干贝大虾面,用大明虾的虾头炒出油来煮汤,几年前我写过一个同样操作的菜谱(寻常白菜豆腐煲,也能鲜得掉眉毛 )。面里的虾已经提前剥掉中间身段的外壳,只留一头一尾,先吸汁,再去头,吃肉,丢尾,很体贴的处理。汤非常鲜甜,几乎只加了盐,吃完一碗面也毫无难度。

面是手擀面,非常有嚼头,吃下去第一口我就知道我舍不得不吃完——于是对着点七碗面的朋友翻了一个白眼。

第二碗肥肠面,肥肠处理得很干净,老板卖得贵,但是食材也给得够,大概只有我自己在家做才会这么给。咬一口下去,卤味足,有嚼劲,肥肠是鲜货,火候拿捏得也不错。汤底是卤煮的风味,带一点台式的香气,来自煸炒过的大蒜和洋葱。碗里还点缀了两三块青椒段,给人解腻清口。

第三碗羊肉汆面,厚薄恰好的葱爆羊肉,很好咬,但不是假嫩——算是抚平了我被嫩肉粉折磨了很多次的灵魂。入口咸香适口,加了些许醋、少许黑胡椒粉和芝麻油,酸咸平衡。葱白一并炒软了配面,甜甜的。

第四碗干贝烧茄子面,这个茄子炒得深得我心:炒茄子可太难了,稍不注意就一汪油,主厨炒得很绵软很入味,糖醋味带点姜,很入口。搭配干贝、青豆不同的口感,看得出来有意而为。第二次去,我鼓起勇气问老头(主厨)做法:先把圆茄子跟鱼一样对剖,切两面花刀,入锅油炸,再入干贝汁里煨,最后调味。吃起来有厚实的肉感,毫无茄子的涩气。

第五碗酸辣肚丝面,猪肚丝的火候同样拿捏得很好,有嚼劲但糯。调味很鲜明:酸来自醋,辣来自白胡椒,是为“大酸”(羊肉那款为“小酸”)。这里用的葱白丝是生的,酸辣辛甜齐全,滋味更丰富了。我很喜欢这个汤,冬天喝下去,整个人都能冒汗。隔了一天自己又预约专门去吃了一碗。相比羊肉汆面,这种酸辣更为激爽,特别痛快。

吃到结束,老头出来了,一头短发雪白,面色却很红润,两块苹果肌凸起,走到我们面前问:“好吃吗?”我们忙不迭地点头。同样是一口爽利的北京话,脆得像冬天的枣。“精神矍铄”说的就是这样的人。

我最近刚好在读《再会,老北京》,发现我虽然来京16年,但是对北京没有什么感情——我认识的北京土著很少,我对老北京的食物不太吃得惯,哪怕我现在住二环里,我还是觉得我是个过客,周围老北京们的一言一行,我有兴趣旁观,没有兴趣融入。坐在面馆里,被这两位老北京一口一个“宝贝儿”地叫,我突然觉得,或许这是我了解北京的开始。

我和朋友都打包了剩下的面,手擀面比较耐放,第二顿吃软是软了,滋味却更浓了。忙完了的老头坐在店门口,点燃了一根烟——我瞬间想起了成都的老杨,自由的灵魂终究是相似的。(终)

------------------

我最近可能会多尝试写一些北京在地的食物,这也是一个纠正自己偏见的过程,我觉得很有意思。

牛油果的反馈有好有坏,生鲜太难做了,因为疫情路上耽误了很多时间,不少果子熟过头了(一定微店后台找客服解决)。我朋友今年大概会赔钱,想到这里很难过。大家如果喜欢吃,尽可能还是买礼盒装,包装更好,基本上收到了还是在孟连时候的样子。

每年都会卖的四川香肠腊肉近期也要上架了,一直合作的师傅今年搬了地方,扩建了厂房,算是疫情期间难得的好消息。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