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被东北早市上豪横的油炸糕和大果子包围的网友,一定想不到。
现如今,有那么一群互联网野生“魔法师”——
硬是把很多人眼中土到掉渣的中式面点, 做成了你吃不起的样子: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是下面这个:
via @张虎
什么包子饺子大馄饨、煎饼烧卖窝窝头。
统统摇身一变,成了震惊世界的比赛级艺术品。
“一句话,我愿称之为国家一流特技表演!”
via @神奇海娜
榨好的 红菜头汁和菠菜汁,正是枣皮和枣把。
将裹着枣泥馅的千层酥,从锅里轻轻一捞,酥皮层层起酥。
好家伙,妥妥一个奢侈品,堪比法术面点。
via @老饭骨
via @张虎
这只活灵活现的岭南雄狮,制作过程之复杂与精妙程度,国外几乎无一人愿意挑战。
只见上一秒,你看它还是两块方方正正的直酥,和两块层层卷起的圆酥。
方的层层叠叠,数都数不清有多少层,圆的也和螺旋纹一样,看得人头皮发麻。
via @江寻千
这种近期大火的“中式面点”,是源于我国的传统点心的统称。
按特点可分为酥皮类、浆皮类、酥类、油炸类等八大类。
在技艺精湛的面点师傅手中,面团经过擀、按、卷、包、切、摊、捏、叠等诸多成型手法,花样纷呈。
除了这俩,还有各种天鹅酥、鲍鱼酥。
但事实上,早在2018年,《舌尖上的中国》就曾专门拍过面点主题。
炸好的荷花酥在油中瓣瓣绽放,如同魔术一般。
从一秒绽开的荷花酥,到真假难辨的瓜子酥。
植物的花瓣到果实的一生,统统被他们包揽。
这里面还隐藏了一个冷知识:
中国,其实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蒸汽烹饪的国家。
via@老饭骨
国宴大师、国宝级、五十余年匠人王志强,就曾在纪录片里,表演过酥皮蒸煮法。
按里面的交代,就是一种用奶油炸的面点,玲珑剔透、各式各样。
“我们那里最巧的姐们儿,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
又爱吃又舍不得吃的描述,听得人又馋又浮想联翩。
结果没想到,前几天我就刷到了一个UP主,学着王志强的起酥方法,愣是把那“牡丹花样的”,做了出来。
via@仓鼠火锅
怎么讲,美食区照这水准卷下去,国宴都显得敷衍了。
“我现在狂到看见做开水白菜和三不沾的,都嫌简单不想三连了。”
02
网上一片叫好
生活里一个也没见到
然而,随着中式面点的爆火,争议也伴随而来。
评论区里有人就问了,网上这么热,但我在生活里咋一个也没见过。
简单地说,就是上灶炒菜五年就算入门了,但白案真得学一辈子。
这波风潮里最被追捧的,就是国产技术之王——开酥点心。
开酥这门工艺并不是触不可及,难的是师傅的手法。
因为别说醒狮酥了,普通人连做个蛋黄酥,都很容易做破皮。
“连我的眼睛都没学会,别提手了。”
via@绵羊料理
via@老饭骨
这是一项机器都代替不了的传统工艺。
因为AI可以作画,但真正接触过开酥的人知道,开酥全靠手工,机器掌控不了手掌的温度。
所以别说普通人,连御厨都会失误。
翻车难免,烹饪比赛上才总是会多做一些。
via@mi
就像评论区里的自嘲:“或许本来下午没事的,但如果把这个当茶点,别说一下午了,我一上午也有事做了。”
“救命恩人让我做,我都得把命还给他。”
via @张虎
为什么网上一片叫好,现实里依然是西式下午茶烂大街,高端中式点心却很少见。
它实在是太考验功夫。
03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国产剧里的和果子
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如果说包子馒头属于管温饱的主食,那么这种花样百出的糕点,就是一种仪式感和点缀。
经常出现在婚宴上,不吃,只作为艺术品观赏。
(不过据说随着醒狮酥的爆火,现在中式面点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via @舌尖上的中国
如今在年轻人里,悄悄走红的围炉煮茶风,桌上摆的,其实也多是中式面点——
只不过跟风的人多,真正懂行的人少。
一千零一味
但据内行人透露,搁以前,一般这类象形面点,不会把各种材料具体多少克、和技术要点分享出来。
“这类技术都老师傅用来傍身的,出国比赛挣荣誉啥的,就靠这个。”
现在拿出来在网上分享,兴许也是“下凡”之意。
只是区别于这两种商业化的线下点心品牌,现如今,网上展示的顶级中式面点,依然高贵在稀缺、不可复刻。
但若和现代生活没办法接轨,也许只能自娱自乐、敝帚自珍。
想起我第一次知道中式面点,还是小时候看动画片《中华小当家》。
片中有一场戏,面点王、黑暗料理界的怪蜀黍、年龄一百多岁的罗根,制作时加入了始祖传下来的、已有1600年历史的老面:
惊人的龙舟造型“镇魂包子”,惊艳四座。
via@中华小当家
但却在比赛中,与来自山西、游走于四方的“特级面点师”谢七师傅,打成平手。
年纪轻轻的谢七,能与之一较高下的精髓,是他一直在与时俱进、改进着传统的面点。
看似普通的视觉外表下,关键依然是用好吃征服普通人。
剧的最后,俩人停止了争执,罗根化作紫色的烟雾消失了,留给谢师傅一句:
“10年后再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