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 继续吃窝头

旅游 董克平饮馔笔记 2022-11-22 19:19

原标题:11月9日 继续吃窝头

11月9日 继续吃窝头

11月9日小梁酱了肘子和猪蹄给我送来,隔着小区的铁栅栏我们聊了几句。他们楼有个十混一阳性的,封闭两天检查,是另外一座楼的阳性,于是解封。我很羡慕他,虽然冤枉,也只是两天。我们这栋楼做了六七次核酸了,没发现阳性,可封控时间还是延长了四天。

从4日开始的封控今天是第六天,心态还好,但是怕思考,怕琢磨。愤懑之后无力、无奈让人沮丧。上午已经有了吃早餐、走路、看书的习惯,今天吃完早饭继续走楼道,一小时后回来泡茶看书。这几天吃窝头比较多,也就习惯了棒子面那种粗糙的颗粒感。辉哥文章说味蕾是“由蛋白质组成,味蕾受器非常细小,只能感知小分子物质,自然地,对质地细腻的食物,就会向大脑发出‘我喜欢’的信号。大脑的判断就是好吃,相反对粗糙的食物,就认为不好吃,这种天生的价值判断,是人类基因里与生俱来的。”窝头真的没有馒头米饭好下咽,给别提包子饺子炸酱面了。这个我有切身体会,以前还在使用粮票的年代,尤其是1960年代,北京人的口粮构成是70%的细粮,也就是大米白面,30%的粗粮,主要是玉米面和高粱米。玉米面用来做窝头、菜团子、烀饼和棒子面粥,窝头实在是难以下咽,需要很多菜(咸菜、熬菜居多)才能吃下去,菜团子、烀饼还好一些,毕竟是菜饭一体,有一点油水。高粱米很少单独吃,加一些大米一些豆类,做成两样饭,口感细腻一些,吃着也就顺畅一些。就这样粮食定量也不够吃的,寅吃卯粮是经常发生的。这种现象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改变。上大学的后期,粮票已经用不完了,可以到自由市场换一些文具和日用品,还可以换鸡蛋。后来看了一份资料说,1984年中国人粮食的平均占有量达到390公斤,虽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410公斤的标准还有差距,但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从这个时候起,吃粗粮的次数就不多了。只是没想到时间没过多久,人们开始有意识的追求粗粮,早年间难以下咽的粗粮成了健康食品。我们现在有意思的吃粗粮,吃玉米面、红薯、高粱、莜面,甚至用南瓜、土豆、山药等代替主食,不是因为粗粮变得好吃了,而是文化的作用,健康理论告诉我们吃这些东西有利于健康,所以我们的大脑强迫我们去吃这些味蕾并不喜欢的食物,只是它有可能对健康有益处。

午餐是羊大爷的炸窝头片,眉州东坡的芽菜馅包子,王致和臭豆腐点上几滴辣椒油,午饭简单、美味。窝头切片炸了,口感脆有油脂的香,要比纯粹的窝头好吃许多,眉州东坡的包子我在《上菜》中拍摄过,算是比较了解了,油润香美,单独吃就非常好,今天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菜送窝头片,当然还有王致和的臭豆腐,闻着臭,吃起来还是蛮香的。我始终没有搞明白的是,我可以吃(甚至是有点喜欢)王致和的臭豆腐,却不喜欢南方的那些臭豆腐,难道只是因为一个是豆腐,一个是腐乳吗?#封控在家凑合凑合得嘞#

隔壁楼又有拉走去集中隔离了。社区说尽量别出门,气溶胶传染比较严重。科普了一下,就是空气传播。不是说病毒离开活体很难存活吗?难道还能到处乱飞上高楼吗?不知道,也没人说。还是少出门戴口罩吧。

晚上舶帆派人送来了鱼汤火锅,涮品有一条鱼和牛肉,卤货有乳鸽、大肠和鸭舌。这么好的吃食怎能没有酒?开了一瓶山崎三个人喝起来。喝汤,烫鱼片,烫牛肉,珍滋味的原材料还是非常靠谱的。如果不是疫情,今年还想与舶帆合作做点食材方面的事情呢,结果事情没做,好吃的都被我们自己吃了。祈祷疫情赶紧过去,可以自由自在的吃东西,还可以去认真的做一些事情。不然,明年吃什么都有点悬了。

窝头片,臭豆腐,辣椒油,一口咬下去,香!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