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耙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耙篇
1、喜洲耙耙
大理喜洲粑粑又名破酥,是一种色、香、味均佳的麦面烤饼,是大理城乡的一种风味小吃,以喜洲白族传统粑粑最为有名。小麦粉是喜洲粑粑的主要原料,发面相当讲究,要加适量上碱,揉透,再用精油分层,撒上葱花、花椒、食盐为咸味;加火腿、肉丁、油渣、红糖包心为甜味。做成圆形小饼后,一次6个,咸甜各半,整齐地摆在一块圆形砧板上,再用油刷在饼子朝上的一面刷上一层香油,然后放入油锅中烘烤。大约十分钟后,一锅黄灿灿、香喷喷、又酥又脆的“破酥”出锅了。喜洲粑粑不仅色美味香,而且价廉实惠,向来一直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食品,倍受人们的欢迎.
2、秤砣耙
秤砣耙是湖南保靖县各族人民爱吃的一种食品,用糯米和粘米磨成或舂成,讲究的也用品红品绿在顶上点上红点绿点,显得大方雅致。制作方法:1.用碾得熟透的上色糯米和粘米各半和匀,洗去糠屑,放在清水中泡透,再用软质的石磨细细地磨成米浆。2.米浆装在簸箕中澄一会儿,然后用细布包帕覆盖其上,包帕上放上灶膛里干净的冷灰,吸出来米浆中多余的水分,即可支持包帕和灰、揉成面团,使之具有糯性。用石磨磨出的米浆做成的“秤砣耙”,吃起来细腻软和。用石碓舂成米粉做成的“秤砣耙”,吃起来粗而且有香味。同时,调整糯米和粘米的配料比例,还可改变“秤砣耙”的糯性和软和程度。3.不论磨的还是舂的米团,经过充分揉
3、崧厦章家耙棒会
北宋末年,世祖章衡(宰相章惇之侄)任越州知州,因战祸,其子章奎文定居于崧厦,后子孙繁衍,垦种曹娥江畔沙地为生,形成章家村落。因曹娥江道变迁,江水不时将垦种之地吞没,涨滩时又成为沙涂,与邻村争夺新涨沙涂,引起武斗,为斗胜对方,章氏祖先外地延师习武,拳棒会(耙棒会)应运而生。章家耙棒会(全城国术团)初建时,族规定男丁16岁以上,均需参加习武,以应急需。在武斗时,只准伤对方身,不能丧对方命,代代相传。农闲时则在道地、塘路上,有拳师指导,边练习,边表演,边指正,并演习对阵,由三人打头阵。当然,表演时也六亲不认,宁可娘舅打伤外甥,明天登门探望清末民初,武斗已止。由原男丁人人习武,变为习武爱好者。多数
4、糕耙稀饭
糕粑是贵阳的名小吃,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有圆形和方形,松泡似雪,糕馅精致,点缀玫瑰和芝麻等,甜美可口。荸荠粉沸水冲熟,放入米粉蒸成的小糕粑,撒食糖、果脯、果料、玫瑰、芝麻而食。香甜滑爽,甜而不腻,有开胃消食化气之功效。已有百余年制作历史。
5、黄耙
黄耙,是黔西传统悠久的民产风味食品。2003年被评为“毕节地特美食——夜郎文化美食奖”一等奖。做法:黄粑的制作和原料选配是用西部高原的稻米、玉米、糯米等和黄豆浆汁混合,约加冰糖和白糖拌合,并打成方枕,用玉米叶和竹叶包好,放入大木甑中经过20来个小时的蒸煮发酵而成。特色:通过蒸煮、发酵,分解出大量糖分,色泽由白变黄,糯香、甜香、竹香、玉米香透过湿热的玉米叶和竹叶蒸腾而出,黄润晶莹的黄粑也就跃然眼前,让人垂涎欲滴。
6、蒿子耙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桐城、怀宁一带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蒿子名叫蒿草,属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叶面呈绿色,叶底微白带绒毛。人春后,生长于低岗野地,采撷后捣碎,浸泡,去汁,揪干,然后用糯米粉加水拌和,也可加进腊肉等佐料,做成圆粑粑。可用蒸笼蒸,也可用平锅焊,热吃冷食均可。这种蒿子粑略带绿色草类清香,特别甜美可口,实乃最具地方特色的食物。
7、肉包谷耙
肉包谷耙,峨眉有名的小吃。将细包谷粉用温水调和好,再把拌上香料的猪肉颗粒和在调好的包谷粉中,捏成团,放在拗子(平锅)上烙熟,然后放入炉内周围烘烤。这时香气四溢,诱人食欲。烘热后,拿在手里,黄酥酥,热腾腾,香喷喷,咬一口“嗤”的一声,香酥味美,必然喜形于色,旁人见之也会垂涎不已。(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