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布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布篇
106、老粗布系列制品
老粗布(又名土布、手织布),源于山东,在山东历史悠久。运河牌老粗布系列产品主要有床上用品欧版四件套、衬衣、睡衣、唐装上衣、彩棉三件套。运河牌老粗布系列产品,秉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手织纺织工艺,利用鲁西平原的优质棉花作原料,配有彩色条纹,采用不上浆织造,运用原始的纺车、织布机,纯手工精做而成,环保健康舒适,无静电,透气性强,是现代都市人生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时尚佳品及最佳选择。
107、新余夏布
产地:江西新余分宜县主打:苎麻制法:苎麻韧皮纤维经过刮麻、沤麻、绩纱、织布四道纯手工工序制成。特点:分宜夏布纯手工制作,吸水性好,透气性强,穿着舒适凉爽,越穿越柔软、舒适,是我国的民间传统纺织品。而分宜县的夏布产量之大,品质之优,也使分宜县得名“夏布之乡”。
108、布依族民歌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布依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歌尤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有“大调”“小调”之分。每逢喜庆节日,歌声昼夜不停。2008年,布依族民歌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布依族人民喜欢唱歌,各地民歌曲调不尽相同,同一地区的民歌,也因歌词内容、演唱场合和歌唱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曲调。布依族民歌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大调和小调:主要流行于红水河北岸册亨、望谟、罗甸等县布依族地区。大调动用较为广泛,包括叙事、祝酒、迎宾送
109、广宗土织布
广宗土织布俗称“老粗布”,产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河北省广宗县。“老粗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自唐朝开始棉纺织,它是劳动人民用线一根一根的编织而成的(每米需要来回穿梭3000多次),这里面蕴涵着织造者的汗水和真情,这不是用价格可以衡量的,就像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它凝聚着伟大的母爱和忠贞的爱情!土织布工艺繁杂,有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柕、绑机、织布等12道工序。老粗布有着机织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产品具有无污染、透气性好、吸汗、富有弹性、柔软舒适、冬暖夏凉、不起静电、有效防御紫外线、
110、彩印花布
彩印花布,也称为“花包袱”、“包袱皮”。彩印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它以奇异的艺术形式,独特的面貌,古朴而浓艳的风格见长。过去,彩印花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辈人穿的衣服、日常用的门帘、闺女的嫁妆及用于订亲、结婚、走亲访友用到的包袱,都是用彩印及花布来做,它在农村使用最为广泛。彩印花布主要以大红、翠绿、桃红、紫、黄等色套印,图案富丽堂皇,民间通常以“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来形容彩印花布的绚丽多彩,彩印花布题材多以牡丹、凤凰、荷花、富贵、福寿,大多选材于吉祥的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传说,诸如“鱼穿莲”“四喜石榴”“凤穿牡丹”,“吉庆有余”,“富寿图”,“五毒肚兜”等等,选题
111、布依族“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是祭社神和山神的节日。社神是一村或邻近几个小村共建社祠供奉,有的还有基金,用基金或临时集资购买猪、牛宰杀供祭。已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供祭之日,禁止外人入村。这一天,望谟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要做清明粑。有的人家则在粑粑中掺清明菜。这天或次日,又是西部地区布依族的扫墓日。罗甸祭社神可在三月三这天,也可在十三日举行。紫云在三月三日只祭祀祖先,祭社神则在七月十五日。惠水的九龙一带,青年们这天群集歌唱玩乐,搞摔跤比赛。盘县等地的青年男女,这天是他们的社交活动日,全寨都要休息,有的地区休息三天。册亨县南部过这个节日,还意味着农忙季节已经到来,须开始投入农事活动了。望谟、册
112、荔波布依族傩戏
荔波布依族傩戏,一种贵州文化风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荔波文史委专家介绍,布依族傩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祭”、“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祈神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荔波的布依傩戏源于明代“调北征南”时期,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荔波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尔后,傩戏与荔波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依傩戏。荔波县的“傩戏”最早用于布依“做桥”“烧香”“还愿”等“傩坛祭祀”,流传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后“傩戏”取材于中国古代征战故事,揉进神话传奇,杂以乡间吉语,集话剧、歌剧、舞剧为一体。剧中人物有“将军、先锋、文官、武官、副将、妇孺”
113、罗布麻鞋
罗布麻鞋保健康:敦煌罗布麻鞋起源于汉代或更早,麻鞋是一种制作精巧、美观、经济、时尚、实惠,千年传统民间的工艺品。罗布麻是一种草本植物,用茎皮纤维制成绳索、布,再编成麻鞋。不但具备养生护脚功能,而且还价格低廉,这可能是麻鞋在中国生存了几千年而常盛不衰的原因。都普遍穿着麻鞋,重新形成了一种时尚。究其原因,主要是麻鞋具有凉爽透气、防潮防滑,且有吸汗治疗脚气的作用;还具有脚底穴位、疏经活络、延年益寿的保健作用,顺应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新的消费理念。敦煌罗布麻鞋所用的麻皮没有进行过化学药物处理,还会持续散发罗布麻特有的药材功效。不但有抗臭抗菌吸湿透气防治脚气,还可以释放槲皮素、三萜等活性成分,具
114、邵阳蓝印花布印染技术
邵阳蓝印花布主要分布于邵阳县五峰铺镇、塘渡口镇、塘田市镇、白仓镇、古县城、宝庆城及周边城镇。解放初期,仅县城宝庆就有特大染坊八家,中心染房三十多家,1986年,邵阳蓝印花布的最后一家染房在五峰铺镇停产。邵阳蓝印花布源自远古时代苗、瑶人民的“阑干斑布”和蜡缬,是由境内苗族、瑶族的蜡染演变而来的。据《宝庆府志》、《邵阳县志》记载:唐代,邵阳各地引种棉花,棉纺织布业兴起,邵阳人在蜡染的基础上以豆浆石灰代蜡的防染法,所以邵阳人称这种防染的布为豆浆布。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是邵阳蓝印花布业的全盛时期,邵阳成为华南、西南地区的蓝印花布生产、销售中心。新中国成立后,蓝印花布逐渐衰落、消亡。邵阳蓝印花布是一种集
115、石市夏布
夏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因麻布常用于夏季衣着,凉爽适人,又俗称夏布、夏物。夏布经过独特的汉族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是汉族传统的服装面料。石市夏布纱质细软,经纬成宜,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秀,不起皱折、不变形。民国初年,石市“夏布岁出六千六百匹有奇”。民国25年《江西年鉴》载:石市年产夏布3.2万匹,销外县2.5万匹。
116、阳新布贴
阳新布贴,是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多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上,精心拼贴成的各种五彩斑斓的图案。它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装饰》等多家报刊竟相载文刊图,称阴新布贴具有“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1989-1990年间,阳新布贴被送往捷克斯洛伐克、塞浦路斯、苏联、保加利亚等国家展出,许多外国人争相拍摄和临习。阳新布贴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和乡间景物,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福寿八宝、金鸡鲤鱼、桃榴茶兰等。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造型,尽随作者的巧手拼贴而成。
117、布艺大漠灵驼
布艺大漠灵驼民勤,素有“骆驼之乡”的美誉,尽管在民勤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文居诸夏之先”,但是“人在长城之外”,干旱恶劣的自然条件,四面环沙的地理环境,历史地选择了骆驼成为旧时民勤沟通外界的桥梁,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历史和传统精神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民勤人文精神和文化精髓的主要组成部分,以“俗仆风醇、人勤文博”传誉于世,成为当代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代表,是民勤精神的主要标志。布艺大漠灵驼由民间手工艺人甄作标手工缝制而成,作品象征民勤人民勤劳朴实、抗争自然的传统美德,象征民勤人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建设家乡的执着信念。
118、祁西土布
祁门生产土布始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为农家妇女自行纺织的一种布匹。这种土布以历口为交易集散地,历口附近的村子多有出产,其中彭龙村为最。这一带均属祁门西乡,故称“祁西土布”。祁西土布,门扣在5百至6百根纱左右,门约1尺8寸,长度3丈6尺至4丈足尺。品种有醉红、窄绿、紫青、十文青、三文青、白地青花、青花白地等,可做衣服、印花被面、包袱、头巾。因其特别厚实暖和,耐用经磨,用来做冬天的内衣和棉被里子非常适宜。以前,祁西一带的农家妇女有不少会织土布,从棉花到成布,一般要经过轧花、弹花、搓条、纺纱、摇线、煮浆、解线、经纱、梳纱、织布等工序。所用的机件都是竹木制成,单人操作,手工完成,讲究的
119、布朗族长席宴
布朗山寨位于海拔1500米至2300米的云南省双江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布朗族有8.77万人,普遍信仰佛教,并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布朗族通常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一次“波即”(将牙齿染黑)成年礼仪式,之后他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邀贯奇”(谈情说爱)了。布朗族青年有用鲜花求爱的风俗,准备寻找对象的姑娘常用红色颜料涂染面颊,而且酷爱佩戴各种鲜花,小伙子们会四处采摘鲜花送给自己中意的姑娘。姑娘如果将鲜花戴在头上,就表示对小伙子有意。结婚那天,新郎还要采来鲜花,把新房装扮得绚丽芬芳。布朗人有从妻而居的习惯,一般都要举办两次婚礼。举行第一次
120、布萨
土酒:“布萨”称王,非洲人说喝开水不解渴,还是灌凉水快住在海边上的人喜欢喝椰汁,他们也用椰子或其他粮食酿造酒,现在政府惟一允许销售饮用的土酒叫作“布萨”。喝“布萨”的是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可能同时把自己携带的三五米长的细管子插进酒坛子,一边吸一边谈天说地,直到歪歪斜斜地打“醉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