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采茶戏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采茶戏篇
1、高安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是在明清时期的高安民间歌舞、灯彩、傩歌傩舞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瑞河两岸的瑞河戏、锣鼓戏和丝弦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以其“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相济,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而饮誉江西戏坛,成为江西艺苑中一枝古老而娇艳的山茶花。高安采茶剧团于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上庐山(献演传统小戏《四九看妹》)、赴上海(演出现代戏《小保管上任》)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和华东地区献演,受到了毛泽东、1、1、1、1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0华东局领导的高度赞赏,在上海演出引起轰动,分别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个国家媒体对高安采茶戏作了专题报道,并且三次晋京表演
2、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蓝戏”,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等,可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四类。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赣南采茶戏的
3、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是流传于粤北民间的地方民间小戏剧种。其源始于明清以前流行于闽、赣的“采茶山歌、小调”。随中原文化(人口)迁徙,传入岭南,流行于粤北客家地区的民间小调。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粤北采茶小调不断吸收赣、湘南地区的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渐形成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种。故此,粤北采茶戏又有“唱花灯、唱花鼓、唱大茶”等称谓。又因其在表演形式上,常以一丑二旦(也有一丑一旦)登台,而被称为“三角戏”,表演戏班亦称为“三角班”。明清时期,粤北地区盛行民间专业演出“采茶戏”的“三角戏班”,主要集中在以韶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包括南雄、始兴、曲江、乐昌、翁源、乳源,以及清远的连(州)、阳(山)等地区,各
4、抚州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明末,赣东茶灯传入抚州地区的东乡、进贤两县,与花鼓、马灯融合,清代《东乡县志》记载:“元宵好事者或伴龙灯马灯桥灯诸名目,杂以秧歌采茶,遍行进村,索茶果食,正月尽乃罢”。盛于新春佳节,清初,在抚州西部山区,组成了三角班。角色通常为一旦一丑,加上一个鼓手坐堂,演唱单台和小戏。同时,城乡各地又流行了一种“板凳戏”,弹拉坐唱,活跃于茶楼酒肆和村户人家之中,进而推动了三角班的广泛流传和艺术提高。清末,抚州三角班向半班发展,一些艺人去宜黄拜师,学习宜黄戏表演和袍带正戏,角色增加小生、花脸两行,唱腔加入了了二胡、三弦、笛子、唢呐伴奏。这种新型采茶半班,一时流遍抚河两岸。
5、瑞昌采茶戏
瑞昌采茶戏(第二批省级)瑞昌地处长江南岸、庐山之麓,古属吴头楚尾,有青铜故里之称,既与吴越文化相互影响,又与楚文化血肉关连。境内山青水秀、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二百多年来,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民间采茶戏艺人。瑞昌采茶戏历史悠久,它是黄梅采茶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二次倒流进入赣北,与当地民间茶灯戏相结合发展而成的民间小戏,是赣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唱腔抒情柔美、表演简练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俗称“糯米采茶”(以其形容之甜美)。不仅有完整的正本唱腔,还有近百首小调。历年来巡演于赣、鄂、皖、湘等地,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多次在省、市及国际戏剧大赛中获奖并受
6、九江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第二批省级)九江采茶戏,俗称“茶灯戏”、“茶戏”,雏形始见于明末清初。明末时期,九江、瑞昌一带盛行的灯彩与传入九江境内的赣东铅山茶灯戏相结合,形成了赣北茶灯戏。乾隆年间,茶灯戏又与流行于赣北一带的黄梅采茶腔相结合,进入半班后,逐步形成了一个赣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着手编纂《戏曲志·江西卷时》,将其定名为“九江采茶戏”。《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146页,肯定了“九江采茶戏”的冠名。九江采茶戏以质朴通俗见长,因其曲调清新,韵味甜美,被誉为“糯米采茶”,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曲种分南河、北河两大流派,我县境内属南河派,音乐属“打锣腔系”。九江采茶戏在我县流
7、萍乡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第三批省级)萍乡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一个分支,亦名萍乡地方戏。是在江西傩舞、灯彩的基础上,兼收湖南花鼓戏、赣南采茶戏、汉剧、粤剧的营养,逐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流行于萍乡全境及相邻的万载、宜春、铜鼓、宁岗、浏阳、醴陵等地。目前,萍乡采茶戏剧种语言为萍乡城区方言,唱腔主要为川调、神调,也有茶灯、歌腔等杂腔小调,各行当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鼻音悲痛欲绝性腔滑音等特殊的演唱技巧使萍乡采茶戏唱腔具有独特的韵味。萍乡采茶戏被誉为“江西的评弹”,在中国梨园曾获过很高的荣誉。20世纪50年代就有《寨上红》和《安源大1》的主要唱段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还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次、文化部
8、武宁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第二批省级)武宁采茶戏为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为赣西北及鄂南一带群众喜闻乐见,久盛不衰的地方戏剧种。它从茶歌到板凳戏,再发展成为有表情动作的小旦、小丑的二小戏,并经民间艺人不断创新、移植,唱腔也由散曲、小调向板腔体过渡,逐渐形成了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武宁采茶戏。武宁采茶戏有上河、下河两大流派,四大声腔,只用锣鼓伴奏。民间艺人因不受丝弦伴奏束缚,演唱时将民间小调揉合成耍花腔而衍变成“九板十八腔”。武宁采茶戏的表演手法很不一般;如,旦角举手不超眉,生不出单指、旦不出双指。特别是艺人独创的“三步头、九四头,倒脱靴、荷花出水、小推磨、大站门、小站门、一条龙”等多种表演形式。武宁采茶戏,习称“武
9、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灯戏”、“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县塔城乡凤岗村刘蜀陡等人合办岗下刘家戏班,编排大戏演出,演员行当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当,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采茶戏从乡村进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南昌采茶戏。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0、宁都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第二批省级)宁都采茶戏,最初称“灯子戏”;接着称“三角班”;进而称“半班”、“半整杂”;解放初称“宁都地方戏”;1955年遵照江西省文化局统一规范称“宁都采茶戏”。是一种从音乐、表演、语言、剧目、到相关习俗,都有其独特性的戏剧样式,1955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335个独立的剧种之一。宁都采茶戏,孕育于清乾隆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表演活动以解放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最强盛。“文革”时曾停止传统剧目的演出活动,八十年代得以恢复。现有“宁都采茶歌舞团”,和各乡镇近20多个农村业余剧团在进行演出活动,其传统剧目有近200个。移植剧目近百个,创作现代剧目上百个。其演出范围除宁
11、吉安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是广泛流行于吉安市及所属周边县、区的一种民间小戏。表演载歌载舞、语言诙谐风趣、内容丰富多彩、曲调粗犷朴实、旋律优美婉转、唱腔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是扎根吉安城乡、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瑰宝。永丰三角班是吉安采茶戏表演的雏形,于清乾隆年间形成。三角班是由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组成的班底,人数不多,连乐手在内,有七紧、八宽、九轻松之说,适合在农村演出。稍后,三角班吸收、融合宜黄戏和花鼓戏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形成了演出班底规模更大,有如大戏班半个班底的采茶戏班社“半班”。“半班”演员增多,行当较全,能演大戏,乐手和演员一般有二十余人。“半班”逐渐向吉水县、吉安县、新干县
12、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时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两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节的生活小戏。桂南采茶戏中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被称作“采茶串古”,多为喜剧、闹剧。另外还有一些受彩调影响而出现的剧目,如《卖红线》、《
13、崇仁采茶戏
怀仁堂的采茶戏崇仁文化艺术积淀十分深厚。崇仁人民雅爱文艺,古代的先民就喜欢通过戏曲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据有关史料记载:崇仁采茶戏,系由本县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崇仁历来的新春灯节与秋冬迎神聚会之风甚盛。明末,本县的新春灯彩活动,常有彩茶灯演唱传相伴随。茶灯女手提花篮灯,唱《十二月花》或《十二月采茶》等小曲。出灯单位,每一团灯都有龙灯、狮子、花鼓灯,龙灯、狮子灯舞过后,接上就是花鼓灯的演唱节目。其演唱者,常为一旦一生,旦穿民女服装,生穿长衫,戴礼帽唱民间小调。民国初期,有航埠洋陂张家村张保仔,在其继父王撮子的影响下,以本县的茶灯戏(即以演唱民间小调为主的灯戏)为基础,逐步发展
14、英山采茶戏
英山采茶戏英山是采茶戏之乡,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英山采茶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过年唱年戏,正月玩灯唱灯戏,庙会唱会戏,各姓修成宗谱唱谱戏,婚嫁寿庆唱贺禧戏等等,一年四时八节都要唱戏。
15、万安采茶戏
万安采茶戏的主要渊源是19世纪来自赣南“灯戏”,是由万安的民间艺人跟“灯戏班”师傅学唱或外出拜师学艺后收徒授艺、组班演出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由于万安客家文化与赣南同源流,所以万安采茶戏也沿袭一些以客家风味为主体的赣南采茶风格,但其在过门、表演、唱调、台风等方面又不同于赣南采茶,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采茶戏。至今已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光辉历程。万安采茶戏主要由采茶戏剧目、采茶戏表演、采茶戏音乐三块组成。万安采茶戏剧目主要包括:①传统戏类剧目,如《睄妹子》、《四九看妹》等;②古装戏类剧目:如《梁祝姻缘》、《挑女婿》、《泪洒相思地》等;③现代戏类剧目:如《女社长》、《乔装过渡》、《井冈山》、《劈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