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朝鲜族篇特产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朝鲜族篇
16、朝鲜族冷面
朝鲜族冷面是东北佳木斯等地小吃,以它独特的风味闻名中外。主要原料有荞麦粉、小麦面和淀粉,也有用玉米面、高粱米面和士豆淀粉的。加以牛肉汤或鸡肉汤,然后在面条上放一些胡椒、辣椒、牛肉片、鸡蛋、苹果片、香油等调料。冷面既清凉馥郁,又甜美新鲜。因此,朝鲜族群众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而且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吃冷面。过去,朝鲜族有正月初四中午,或过生日时吃冷面,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了细长的冷面,就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故冷面又名“长寿面”。更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在后来对冷面做了多方面的改良,有用多种中药熬制后兑冷面汤中。所以在夏季吃冷面,不仅清凉更有解暑作用。
17、宁安朝鲜族传统服饰
中国朝鲜族是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迁入初期,朝鲜族人民多居住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和近代文化的输入,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朝鲜族传统服饰素净、淡雅,色彩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善良、高尚、神圣,因而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族传统服饰最大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男女服饰迥然不同,男人穿裤,女人穿裙。男装的特点是裤裆和裤腿都较宽,裤脚系布带,便于盘腿席坐;妇女为短袄长裙,袄的长度刚能遮住胸脯,长裙长及脚跟。朝鲜族服饰由于采用平面裁剪法,穿在身上,直
18、朝鲜族传统婚礼
朝鲜族的先人们曾长期实行“男归女家婚”,即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在新娘家居住若干年,而后带领妻子儿女返回自己家里。到了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统治者在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认为这种婚娶习俗是“天地倒置”、“阳反从阴”的陋习,极力主张按照儒家观点推行在结婚当天把新娘接回新郎家的“亲迎”方式。但因习惯势力的阻挠,难以推行,于是创造出了把固有的“男归女家”方式与中国的“亲迎”方式折中的“半亲迎”方式。按照这种方式,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以后,只住两天,第三天带领新娘返回新郎家。半亲迎方式成为近代朝鲜民族的主要婚娶方式,现在所说的朝鲜族传统婚娶方式即指这种方式而言。中国朝鲜族在20世纪50
19、朝鲜族扇子舞
相传扇子舞起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古朝鲜族人,在祭祀神灵檀君、祈求上天保佑的仪式上时,必用老成女子,也称“巫人”。巫人行巫的目地是与神灵沟通,上祈民愿,下传神的旨意。在行巫时,最初是手持矛而舞,后改用扇子,通常是右手持扇,左手持铃,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这大概是扇子舞的雏形。扇子舞大约在朝鲜王朝初期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仪式舞蹈“巫舞”,这时舞者是左手持扇,右手持铃,并发展成了集体舞的形式。同巫人的扇子舞不同的是,巫舞庄重、整齐。扇子舞后来又融入了朝鲜人其它的舞蹈中,形成了祠堂牌扇子舞。在这个舞蹈中,舞者用扇子把脸遮住,横线碎步跑出,来到表演场地中央后原地转几圈,然后将扇子一
20、朝鲜族伽倻琴
朝鲜族伽倻琴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朴淑子伽倻琴又称朝鲜筝,属弹拨弦鸣乐器,朝鲜语称“嘎呀高”,相传为伽倻国嘉实王仿照汉筝而制成,已有1500多年历史。由琴柜、面板、底板、琴柱和琴弦构成,琴身长约152厘米,宽17—21厘米。琴身用鱼鳞松木或梧桐木制作,分五声音阶18弦及七声音阶21弦两种。双手弹奏,有弹、拨、滚、琶、按、颤、推、揉等技巧。音色深沉柔和,能表达各种情感,是中国朝鲜族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之一,民族特色浓郁。
21、朝鲜族回婚礼
回婚礼是为纪念结婚60周年而举行的贺礼,这种礼仪同花甲宴一样,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朝鲜族的先人们把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六十花甲子”的轮回称作“周甲”或“回甲”。在朝鲜族先人们的观念中,周甲成为一种特殊的时间概念,它不仅是60周年的代名词,而且含有长久和吉祥的寓意。回婚礼比普通婚礼还要盛大。这一天老两口穿着结婚礼服,接受摆满山珍海味的婚席。两位老人的子孙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前来祝福、祝寿,热闹异常。举行回婚礼的人婚龄必须达到60周年,除此而外还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原配夫妻;二是所生子女都得健在,而且没有犯法服刑者。同时具备上述几个条件的人才有资格举行回婚礼。要想举
22、朝鲜族刀舞
刀舞,是一种由剑舞演化而来的舞蹈。关于刀舞的由来,还有一段令人神往的传说。新罗国有位名叫黄昌郎的壮士,7岁的时候就能挥舞长剑表演,气势如虹。他一人来到百济市舞剑,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深深为队的剑术所吸引。百济王听说以后,召黄昌郎入宫表演。,黄昌郎借舞剑之机,刺杀百济王,结果最终被人杀害。新罗国的人民为了缅怀黄昌郎的义举,面带假面具,手持折半的刀,照他从前表演的舞姿跳舞。刀舞于是由此而来。刀舞与剑舞,雄壮,勇猛,跃动性强的气质贯穿舞蹈的全过程,舞蹈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勇敢、大胆、智慧、乐观的民族气概。舞蹈姿式刚柔相济,激抒并存像疾风般的,向前冲,左右猛刺,强屈身。轻快猛移等动作,浪漫的舞态,给人以
23、朝鲜族服饰
成家的兄弟姐妹、同辈近亲、同岁的好友等人也以男左女右的位序分别坐在过寿老人两旁。贺礼由一名司仪主持。贺礼一开始,先由过寿老人已成家的儿女们按照男女长幼的顺序分别给过寿的父母进献“花甲桌”(单桌酒席)、把其中最丰盛的酒桌摆在父母面前,其余的摆在陪伴的面前。然后向父母及陪伴者们一一磕头敬酒。未成家的儿女们也以男女长幼的顺序、敬酒磕头。按着,旁系亲属们以亲疏长幼的顺序,分别进献酒桌并磕头敬酒。然后由孙子孙女以及其他旁系亲属的子女们以亲疏长幼的顺序、磕头敬酒。最后由前辈祝贺的宾客们各自或一人代表若干人敬献礼物并磕头敬酒(同辈之间鞠躬)。无论子女还是宾客,磕头敬酒时都口称“敬祝健康长寿”。进献“花甲桌”
24、朝鲜族碟子舞
朝鲜族碟子舞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甘南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李顺花车元梅碟子舞类似于杂技表演,发祥于北朝鲜,二十世纪初开始流传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隆乡兴鲜村。最初是人们在庆祝丰收时在打米场上用吃饭的碟、碗、罐作道具,头顶罐子,即兴起舞。如今演变为表演者头顶6只碗(或更多),碗中盛清水,双手各持2只小碟,碰击作响,配以音乐或歌曲起舞,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多种,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体现和传承着民族文化传统。
25、朝鲜族四物打击乐
朝鲜族四物打击乐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金政革四物打击乐是朝鲜族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由长鼓、鼓、大锣、小锣四种乐器组成,每种乐器都代表一个神:鼓代表云神,大锣代表风神,小锣是雷神,长鼓是雨神。表演质朴纯厚,反映出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善于创造快乐的自娱自乐精神。
26、朝鲜族击打舞
朝鲜族击打舞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东宁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崔云准李明子击打舞属于朝鲜农乐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朝鲜族农民在举行庆祝丰收、嫁娶、祝寿等活动酒宴时的即兴表演,历经百年历史演变。其特点是气氛热烈,节奏明快,动作潇洒,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朝鲜族农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27、朝鲜族牙拍舞
朝鲜族牙拍舞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金成春牙拍舞属朝鲜族古典宫廷舞,分祭乐舞和宴饮助兴乐舞。牙拍即笏(hù),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手持的工具。现今的牙拍舞经宫廷乐师加工后传入民间,依然保留着原舞的基本特征。舞蹈分三种,一是独舞,二是双人舞,三是群舞,三种形式均承袭了朝鲜族宫廷乐舞的表演风格,典雅温柔,含蓄深沉,音乐曲调流畅,委婉柔情。
28、朝鲜族尤茨游戏
朝鲜族尤茨游戏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朝鲜族尤茨游戏是朝鲜族春节期间家庭围在一起玩的传统游戏。根据丢掷东西的翻扑来决定分数,按分数走棋。道具由尤茨、棋子、棋盘组成,尤茨用4根短木块做成,一面是平面,另一面是半圆形,也有用栗子和豆瓣玩的尤茨。棋盘由25步组成,传说是按星座的位置制成。现已成为朝鲜族一种广泛的群众性比赛项目。
29、朝鲜族顶水舞
朝鲜族顶水舞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姜顺今顶水舞因舞者顶着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妇女表演的传统舞蹈,源于生活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朝鲜族妇女到河边用坛子取水,由于手托着后背上的孩子,就用头顶着水罐而回。舞蹈以“踏波步”、“挫垫步”和“碎步”为基本步伐,主要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动作,舞姿轻松优美,舞蹈抒发了取水人欢乐喜悦的情感。为便于起舞,舞者多用纸糊或玻璃钢水罐,罐上绘有漂亮花纹,轻巧别致。
30、朝鲜族掷柶游戏
朝鲜族掷柶游戏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金善香掷柶游戏是朝鲜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游戏,又称“掷柶”或“柶戱”。朝鲜族先民们以“掷柶”方式占卜求得来年好收成,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游戏。掷柶游戏器具简便,由棋盘(也叫马田)、骰子、棋子(由4个刻注标记的扁豆或4根长约20-30厘米的半圆木块制成)。参加人数为2人或2人以上,分甲乙两组后编号顺序进行。按逆时针方向顺序轮流掷骰,按掷骰所得分数在“马田”上分别摆上4个棋子,从起点开始往终点运行,最后在棋盘上先走完的一组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