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特产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
301、赵五娘传说
赵五娘是位传说中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醒目的位置。赵五娘与东汉时的中郎将蔡伯喈的故事最早见于-小说《说郛》,宋南词有《赵贞女》,金元院本有《蔡伯喈》,元南戏《赵贞女与蔡二郎》,而元末明初,有“中国南戏之祖”之称的戏剧家高则诚的《琵琶记》,则是中国戏曲领域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赵五娘贤淑、孝顺、忠贞、勤劳的品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赢得后人普遍尊敬并广为传播。象山沿海一带民众则是重要的传说群。爵溪村闻名遐迩的弥陀寺大雄宝殿旁边,竟有一栋赵五娘殿!崇阁飞檐,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是专门供奉传说人物赵五娘的。该地每年八月初三还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据
302、谢阁老传说
谢国老名迁字于乔号木斋,1449年生于慈溪泗门,明宪宗朝状元,历经成化(宪宗)弘治(孝宗)正德(武)宗)嘉靖(世宗)四代皇帝,时称“天下三贤相”之一。正德间,户部尚书谢迁见奸臣当道,朝廷腐败告老还乡,潜心著述,嘉靖间,79岁的阁老再次出山执《明论大典》总裁。由于谢阁老心系民众,处事公正、深受百姓爱戴,当地民间特别在余姚一带流传着大量关于他的故事。代表性的故事有:《谢迁戒邪淫得福报》、《谢阁老解哑对》、《状元点出韩应龙》、《谢阁老家乡账粮》、《巧劝皇帝不同行》、《谢阁老保护余姚-桥》、《谢阁老与余姚笙竹》、《谢阁老与赵文华的故事》、《奉旨免皇粮》、《谢阁老造承恩第》、《谢阁老童年时代的故事》、等
303、余姚舜的传说
舜是中国古代杰出领袖之一,和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并称“五帝”。他出生在距今约四千年时余姚城西姚江之畔姚墟有,姚便成了他的姓氏。父亲是个盲人,人称瞽瞍,是虞氏族子民,故后来舜接替王位后改国号为虞。由于他以民为本,以德治国,政绩斐然,历史上称为“虞舜盛世”。有关舜的故事很多,在余姚一带广为流传。最完整的有《姚舜的传说》、《舜帝出世》、《舜帝移山》、《舜井的传说》、《舜帝捉水怪》、《小妹妹智救舜帝》、《舜帝做女婿》、《舜帝与秘图山》、《一代孝德天子――虞舜》、《舜和象》等。传说内容分三部份:一、与舜相关的遗迹有:1、历山,即舜的出生地姚墟,上有象田、石床石、尿瓶等;2、舜井
304、布袋和尚传说
布袋和尚,唐末五代著名僧人,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生长于奉化长汀村,出家圆寂于奉化岳林寺,当过奉化裘村岳林庄庄主,曾在雪窦寺讲经-,肉身葬于奉化市区封山之腹。布袋和尚传说,孕育于他死后不久的五代,宋代开始流传,经元、明、清、民国以至新中国发展丰富,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民间文学精品。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把他作为弥勒化身,塑成佛像,当成弥勒供奉,既增加了布袋和尚传说的影响力,也使传说内容带上了种种神奇色彩。布袋和尚传说主要流传于浙江、福建一带,辐射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整个中国,影响远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布袋和尚传说具有民间性、地域性、故事性、神奇性、世界性等特点。其主要内容有身世来历、童
305、乐涵的传说
乐涵,小港人,他个生性耿直,机智多谋,仗义执言,不畏权势,嫉恶如仇,扶困济贫,乐于为小民伸冤,成为清代中叶嘉庆年间颇具声望的讼师。据《镇海县志》(1994年版)及2000年出版的《小港镇志》“古代人物”栏记载:乐涵(?—1798)谱名容涵,字晴岚,号海门,清嘉庆年间人,籍贯小港,居小浃江畔坟头乐(现小港街道建设村坟头乐自然庄),清嘉庆三年(1798)举人。曾任景宁县学教谕。他刻苦好学,昏晨寒暑,手不释卷,熟读诸经。乐涵生性耿直,常仗义执言为小民伸冤,是镇海有名讼师,有“镇海徐文长”之称。嘉庆二十年(1815)和里人胡钧等在小港北龙头山(土名锅盖山,现名蛟山)东麓小浃江上创建义成碶,至道光九年(
306、招宝山风物传说
屹立于甬江口北岸的招宝山,山不高,仅80余米,也不大,约30多公顷。然踞江控海,形势险要,有史以来就是我国万里海岸线上著名的海防隘口和浙东沿海著名风景点之一。宋人陈允平曾有诗叹招宝山:“宇宙初开辟,何神立此山,中流天柱石,大地海门关。”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则直接说它是“形胜千年等玉关”!不仅如此,千百年来,在小小招宝山四周的两三平方公里范围内,民间还广泛流传着有关招宝山的许多动人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展示出招宝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绵长的文化承袭,使招宝山的魅力和精彩更壮观。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招宝山相关的传说、故事就有近百篇之多。
307、田螺姑娘传说
田螺姑娘传说传播了一个知恩图报、自由恋爱、婚姻幸福、勤劳致富的民间故事。该项目主要传播了一个知恩图报、自由恋爱,婚姻幸福勤劳致富的民间故事。它广泛流传于江浙一带,我处集士港镇处于鄞州区西乡,古时候此地有一个的湖泊,名叫“广德湖”剧民间传说是该故事流传的源头之一。故事从两晋南北朝时已有文字记载,后在民间口头流传,至北宋未期,因官府下令围湖造田,从此农耕兴盛稻谷飘香《田螺姑娘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我处成为故事源头也逐渐清晰,一直流传至今。该故事集历史性,社会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内容生动感人,曲折离奇,听后印象深刻,为广大百姓所喜闻听见。且郎朗上口,易于传播。弘扬了我国传统美德,传承了我国优
308、窦尔墩传说
窦尔墩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一位绿林英雄,生于河北献县。出身贫苦,自幼习武,长大后拜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部下为师。因此建立起了抗清思想,决心与清朝皇帝斗下去。窦尔墩的故事主要由《连环套》、《盗御马》、《金头坟》、《挖地穴》四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窦尔墩与皇家鹰犬黄三太、黄天霸的斗争历程。《连环套》是窦尔墩抗击清兵兴建的坚固堡垒,三面环水,一面靠崖,是枪穿不透、炮打不垮的天然屏障。除连环套外,窦尔墩还建立了许多营房,如土城头、平安堡、马圈子等,以此与围剿的清军周旋。《盗御马》讲述的是乾隆来热河避暑期间,为了让乾隆皇帝知道民众的抗清决心,窦尔墩避开强大的敌人,将乾隆的两匹白马盗走,并以打油诗形式留下
309、韩信背水一战的传说
韩信背水一战的传说讲的是发生在井陉一带的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所体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略战术和军事思想以及在流传过程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成为全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韩信,淮阴人,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关中,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韩信的部队要通过道路狭小的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出了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的计谋,没有被大将陈余采用,陈余仗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韩信心头暗喜,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随后,派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
310、东湖董永传说
东湖镇,地处绍兴市区东郊,距老城区5公里,与绍兴城东经济开发区毗连,以境内有著名风景区东湖而得名。东湖历史悠久,并存留着鲜为当代人知的传说。“天仙配”中的主角董永,是东湖镇人。镇内东湖村的董家堰,原名织女铺,有董永墓和织女潭等遗迹。《康熙会稽县志》云:“凡堰之董姓者,均云为董永之后。”俗传董永所遇织女,为董永织绡,以赏佣钱即罢。织女浴于潭而上天,其潭故名织女潭。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11、乾隆皇帝在绍兴的传说
“乾隆皇帝在绍兴的传说”讲述的是清高宗乾隆在位时六下江南时在绍兴留下的各种传说的集成。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终年89岁。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皇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曾先后六次下江南,足迹遍布全中国名城,绍兴是江南有名的水乡,乾隆下江南时当然也在绍兴留下了很多传说。绍兴美食丰富,乾隆皇帝被绍兴的美食所俘虏,在东浦留下了“竹叶青”的传说、在上虞留下了“松厦霉千张”的传说、在斗门留下“红嘴绿
312、黄金台传说
黄金台又名金台、郭隗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纳士所筑,距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其台高约10米,台面面积10亩,台上建有后人修筑的殿、祠、共分三层,其中头层殿为昭王殿(明代修建),昭王居中而坐,左有郭隗,右有乐毅;第二层殿隆兴寺(元代修建)为佛殿,左有药王殿,右有观音阁,并有石像多尊,钟鼓楼矗立,其大钟高6尺,重1吨;第三层殿为圣人殿,有夫子造像,也是陈村的私塾学馆。其台上有井一口,传说井上筑“台”,井深近30米,供台上众人生活之用。台上楼、殿、祠、阁建筑共25间,人众几十,为后人歌颂敬仰昭王礼贤下士之所。传说,定兴有“八景”其中“金台夕照”就是说的“黄金台”,每到傍晚太阳快下山时,从狼牙山鞍部西
313、许由与尧帝的传说
行唐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南望省会,北顾京津,西依太行山脉,东临华北平原,在距离县城西北方向16公里的地方,有村名许由,有山名箕山,有河名颖水,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有关许由与尧帝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相传上古时期,九州部落联盟首领尧帝,因年事已高,欲禅位于贤人。许由是当时的名士,于是尧帝找到他,欲把天下让位于他。许由不接受尧帝的禅让,躲在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耕田而食,隐居起来。传说,尧帝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以为耻辱不堪入耳,遂到溪边去洗耳朵,巢父牵牛到溪边饮水,碰见许由洗耳,问明原因之后,便说:“你拿这溪水洗耳,我还怕这水脏了牛的口呢!”说罢把饮牛的瓢扔下悬崖,牵牛而去。后人把许由与巢父的这段问答刻
314、迁安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
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千多年前的冀东大地上,曾经辉煌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诸侯国——孤竹国。多数史料记载,孤竹国都城----在迁安市彭店子乡坨上村一带。伯夷、叔齐系孤竹国君之二子,在商周更迭时期,围绕其兄弟俩,发生了“夷齐让国”事件;二人在弃国西进拜访西伯昌的途中,遇武王伐纣,发生了“叩马而谏”事件,在兴周灭商中,发生了“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事件。伯夷、叔齐的精神被当时人们视为仁、义的典范。在后人的评价中有褒有贬,总的来说褒者多于贬者。儒家始祖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五次赞颂夷齐精神,称夷齐“古之贤人也”,“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
315、二龙什台的传说
二龙什台的传说二龙什台是蛮汉山的主峰,海拔2305米,这里奇峰叠翠,泉水叮咚,气候氤氲,一片祥和的景象。主峰两侧,横卧着一金鸡状的山丘,人称金鸡岭,它和主峰遥遥相望,大有相恋之情,给人们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这座山里住着两户人家,他们都以打猎为生,一家有一个男孩,名叫白桦,生得高大挺拔,十分英俊。另一家有个女孩,名叫灵芝,长得如花似玉,十分聪慧。俩人虽然住得近在咫尺,但很难见面。这一天俩人外出打猎,在二龙什台山上相遇,一见钟情,就谁也离不开谁了。俩人相依为伴,迎来送往十分甜蜜,他俩的恋情很快被灵芝的监护人——深山老怪大蟒蛇窥视到眼里。他早就对灵芝姑娘的姿色垂涎三尺,想霸占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