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刀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刀篇
106、赵双圈瓦刀斧头
赵双圈瓦刀和斧头由名师赵洪藻创制,有40余年的生产历史,1961年曾被市政府定为手工业名产。瓦刀用铁一斤二两,钢二两,经过五火热工打造,以及冷工和淬火等工序后,成为平整光滑、美观大方的建筑工具。该产品具有不夹灰、不卷刃、轻便利使、面平好用等优点,深受建筑工人欢迎。销售于开封、青海、西宁、兰州、西安等地。1961年生产瓦刀两万多把。80年代停止生产。赵双圈斧头是经过评定的市手工业名产,具有不掉豁、不卷刃、不断钢、不掉角、顺手好用、锋利美观的特点。由于质量较高,不仅畅销省内外,还出口国外。该产品1957年生产量高达36000把,80年代仅生产出口斧头。
107、藏刀花鱼
昌都名土特产品主要有膀香、虫草、贝母、知母、雪莲、核桃、藏刀花鱼、编鱼及高原畜产品等.(昌都)
108、王葫芦镰刀
王葫芦镰刀开封王葫芦镰刀是由老艺人王友才创制,相传三代,已有百余年历史。该产品选用能吃火的钢和铁,经三次烘炉热锻打和冷加工。然后蘸火,再进行正平、净面等冷工,钉上镰把,成为完整产品。镰刀长138厘米,中宽36~39厘米,背厚3.5厘米,镰拐头宽18~20厘米,长28~30厘米,重0.15~0.2市斤。王葫芦镰刀形如木梳,具有钢宽、面平、背厚、底薄、刀口锋利、不掉豁、不卷刃、经久耐用之特点。产品销至开封附近各县及黄河以北部分地区。该产品1962年前最高年产量11000多把。1962年改进操作方法,3个人日产量达55把,比原产量提高57%。随着农村社队企业的兴起,王葫芦镰刀于60年代停止生产。
109、“正忠信”菜刀
“正忠信”菜刀系产自龙海石码名牌老字号“正忠信”铁铺。《龙海县二轻工业志》记载:“公元1855年(清咸丰五年)永定人郑文信及其子郑磷盛来码创办铁器名牌‘正忠信’,亦有出口。”“正忠信”铁器第四代继承人郑长松、又名郑一拍,号桂记,祖籍福建永定高陂。从小跟随祖父以打铁为生,他不仅继承其祖传的秘笈:即刀类利器采用渗包优质钢料淬火等工艺技术,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手艺高超。他生产的刀娄利器、木作工具、刀刃锋利,钢质优良,易磨不易钝。其中尤以菜刀享有盛名,其产品除销售本地区外,还远销南洋等地。凡是购买“正忠信”刀类铁器的,遇有质量问题的,均可包修、包换、包退,做到童叟无欺,由于其诚守信誉,“正忠信”铁
110、奎牙小刀
奎牙小刀奎牙小刀是维吾尔族人民的传统手工业品,历史悠久。奎牙小刀是以其主要产地奎牙乡的名称得名的,是新疆的少数民族特需产品和传统名牌手工艺品之一。它的造型美观,刀体平整光亮,刀把雕刻有不同样式的花纹、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还配有精致的皮鞘,便于携带,现有白铜、黄铜、玻璃、塑料、骨头、银、色品种。奎牙小刀以其雕刻精美,式样独特,工艺考究、便携、锋利、耐用,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111、欧冶刀剑
欧冶刀剑:欧冶刀剑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一代铸剑名师欧冶子,为给越王、楚王铸剑,寻遍神州名山大川,选址于欧江源头深处,铸成“龙渊”、“工布”、“泰阿”等欧冶宝剑。从此欧冶子名垂千秋,成为我国铸剑祖师。欧冶刀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济、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点”著称于世。庆元欧冶刀剑继承了欧冶子祖传铸剑工艺,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精选优质材料,经锻、铲、锉、刻、淬、磨等二十多道工序铸造而成。其产品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民族博物馆等作为珍品收藏。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指挥刀出自该公司,2002年“欧冶宝剑”被浙江杭州鼓楼选为“镇楼之宝”。
112、芟刀
芟刀外形似一把特大号的镰刀,刀头根部宽10厘米左右,平直自中部起形成内扣的漫圆,越向刀尖越窄,长约一米以上,片薄,刃锋,刀背上有一弧隆起。安装刀杆处为两个带有螺丝的铁箍,刀杆置于铁箍内,由螺丝拧紧固定。刀杆的中上部固定有一“v”型手柄,为柳木制成,手柄不是凿铆固定在刀杆上的,而是用新砍下的柳木,经水煮刀削,揻扣于刀杆之上,并于“V”型手柄上部以绳捆牢。芟刀主要用于打草、收割庄稼等。为芟刀开刃自有一种独特的方法,不用磨石磨,而是采用掂锤的方式使刀锋利。掂锤芟刀时,将芟刀刃口置于一小铁砧子,用掂锤沿刀锋细密掂锤。这样掂出来的芟刀锋利无比,且刃口呈微圆齿状,切割草植,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