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灯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灯篇
31、赣县云灯
赣县云灯(第四批省级)田村云灯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赣县田村、白鹭、南塘等东河片一带。与田村东河戏“凝秀班”有着紧密联系。每年春节期间,大家都会敲锣打鼓,举着灯笼去拜年。为了恭候新年,人们拿着写有“恭喜发财、四季平安”等字样的牌子,化妆成“八仙”到各家拜年,深受村民的喜爱。各姓祠堂每年春节都要邀请戏班唱大戏,按田村的风俗,戏班没有灯彩是不能进祠堂演戏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凝秀班”老艺人们根据东河戏传统剧目《白蛇传》的“水漫金山”一场水族舞中的“水旗”变“云牌”,由此“云灯”这一独特的灯彩艺术形式就正式形成。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慢慢的走向衰落。自改
32、宁都大沽古教花灯
宁都大沽古教花灯(第四批省级)大沽古教花灯,于清道光一十三年起源于大沽乡的古教村。据村人相传,是年村中发生大旱,农作物无以耕种,人畜饮水也很困难。随后,村子中人畜患病,全村处于岌岌可危之中。此时,外地来了一位刘姓青年,带领村人制作花灯,进行祭祀活动。灾情得到缓解之后,从此花灯便在这个村流传了下来。村人为了纪念这个为村子带文化的年青人,便用这个年青人教授的花灯,每年以纪念“青年祖师”的形式,纪念这位年青人。按时间推算,项目从起源到现在有100多年的历史。项目在传承过程中,在“文革”时期曾经停止了十年。项目从起源至今,其传承区域以古教村口为主,大沽村的仙石下、何脑、蝴蝶再等地也有传承,其传承的形式
33、罗汉灯
罗汉灯(第二批省级)罗汉灯是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灯彩活动,融傩舞、杂耍、武术于一体,配以打击乐伴奏,以力与美的叠加造型,表达繁衍生息、祈福辟邪的主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演难度很大,颇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罗汉灯源自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70年代以前在东乡县广为流传,90年代后,其余各乡镇表演团队相继自然解体,现仅在小璜镇孙家圳流传。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由罗汉头组织,孙家圳各家各户抽出30余名演员,吃过麻子、拜过金花小娘、银花小姐和祖庙后,在旧屋或空旷之地表演,有时在农闲时农民亦会组织操演。罗汉灯共有24人组成,其中大罗汉14人、小罗汉4人、罗汉头1人、领队1人、乐队4人
34、肥东洋蛇灯
洋蛇灯所在区域为肥东县解集乡大邵村。大邵村位于东山山沿,村风淳厚,民风纯朴。相传元末明初,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破孩,在一山洞栖息。正好遇到明兵追赶元兵,元兵也到山洞藏身,见婆媳二人,欲图不轨,这时,山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惊散逃遁。婆媳得救,相安无事。三月后媳妇生下一子,取名“思明”。当邵思明至18岁时,母亲告知其事。邵思明为知恩图报,发动全村扎洋蛇灯玩耍,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日子。蛇神用竹篾成鳞状,外蒙白布,绘鳞,蜡烛插在一个圆形的上下垂直能转的底座上。不论侧旋,还是翻滚,烛心始终朝上,蛇珠亦能上烛转动。出灯时,前面四对牌灯,一对
35、甘泉莲花灯
甘泉莲花灯,民间舞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甘泉莲花灯是节日喜庆秧歌的一种,舞蹈和配乐形式较为固定,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程式,舞蹈者女手持莲花灯,男手持鱼纹灯,以代表女性阴柔的莲花和代表男性阳刚的鱼为吉祥象征。艺术风格颇有汉唐时期的宽广雄厚,又融合了鱼米之乡的委婉细腻。在表演形式上,分为“走灯”和“跑灯”两种。莲花灯古称莲花舞,亦叫舞莲花,是一种源于隋唐宫廷娱乐的舞蹈。最初在隋炀帝于府村修建的行宫中表演。甘泉莲花灯是甘泉县群众春节闹红火的传统民间艺术。莲花灯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甘泉莲花灯讲究舞者仪态万方,典雅端庄,动若风吹莲眵,鲤鱼翔底;静若芙蓉争艳,处子朝阳。如在夜间表演,但
36、洛阳宫灯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为庆贺天下重归一统,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以飨群臣,“宫灯”之名,即由此而来。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在民间广为流传。洛阳宫灯品种繁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也可作纪念品,赠送亲朋。清代,洛阳宫灯仍很盛行。洛阳老城人李文林,成为一代名师,所作宫灯,年产万余盏,远销省内外。慈禧太后途经洛阳时,赠她一对,受奖铜牌一枚,李家名声大振,终成富贾。40年来,洛阳宫灯大为发展,名师
37、仙居花灯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系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得名,其发源地在浙江省仙居县皤滩,后延及横溪、白塔、田市、下各、朱溪等乡镇。相传无骨花灯始于唐代,俗称“唐灯”,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199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金奖、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灯面图案由光线透过刀凿针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亦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单灯风姿卓越,组
38、藁城宫灯
藁城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为了庆贺统一天下之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所挂宫灯盏盏精致,宫灯之名由此而生,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在河北藁城,每逢元宵佳节,家家宝灯高挂,宫灯遍及全城,同时又有游园赏灯猜谜活动,半月不息。藁城宫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纱圆灯、罗汉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等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近40年来藁城宫灯大为发展,名师高徒人才辈出,天安门也挂起了藁城宫灯。据传,明代藁城县屯头村李师傅手工制作的纱灯,以美观明亮、耐风耐用为特色,遐迩闻名,州府县署、豪门富户多有悬挂。及至清代
39、北京宫灯
北京宫灯,制作工艺高超,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欣赏价值。中国民间风俗上元灯节,千家万户张灯结彩,真是“灯市千光照,花焰万枝开”。节日用的是红纱灯,此外,北京主要生产一种绢画灯,具有强烈的宫廷色彩。无论是宫灯还是纱灯,过去多为宫廷使用。当时,全国宫灯艺人云集北京,形成了以宫纱灯为主的传统特色工艺。与此同时,北京民间灯彩的制作也很精美,北京灯市口曾有盛极一时的灯市。清朝末期,北京宫灯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北京宫灯制作精美,选料细致、框架一般用红木、檀木、花梨木等贵重木料精制,加上彩绘玻璃丝纱绢的装饰,典雅华贵。红纱灯用金色云朵和流苏烘托,显得格外艳丽端庄。每当吉日良辰、华灯高悬,倍增欢乐吉
40、灯芯糕
灯芯糕是湘潭的传统副食特产。它不仅形似灯芯,洁白柔润,味道甜辣,清凉芳香,弯转成圈而不断,而且可以用火点燃,散发纯净的玉桂香味。而且打开一盒从第一根开始接连不断到最后一根,不多不少整整24个小时。湘潭制作灯芯糕,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当时湘潭县忠臣乡,住着个叫易奎的穷书生,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易奎聪明好学,17岁就中了秀才。他本来第二年可以去考举人的,为了照顾生病的0,接连三次放弃了这种机会。到了28岁那年,母亲说什么也要上他去应考。考试完毕,他匆忙回家一看,吓得目瞪口呆。原来0已人事不知,里衔着一根灯芯。易奎心里十分难过,后悔自己不该离开母亲。他急得团团转,东找西找终于找到
41、铁拐李灯芯糕
贵溪市龙兴铺生产的铁拐李牌灯芯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以优质晚米、白糖为主要原料,配以东南亚肉桂以及丁香、当归、白芷、甘草等30多种名贵中药精工制作而成,是江南四大名特糕点之一。清代列为贡品,曾被乾隆皇帝誉为京省弛名,独此一家。“铁拐李”牌灯芯糕是的传统小吃,属江西省四大名特糕点之一,扰说是按八仙之一“铁拐李”亲授的秘方而制作的。产品以优质糯米、白糖为主要原料,配以30多种名贵药材。外观洁白晶莹,糕条柔软,甜而不腻,香味沁人,形似灯芯,可以点燃。品名还寓有步步“登新高”之意。常食还有顺气、活血、健胃、生津、延年益寿之功效,明、清代曾为贡品。现在是当地人们节日喜庆时馈赠亲友的必备礼品。相
42、湘潭灯芯糕
灯芯糕为条状食品,洁白,光润,以形似灯芯而得名。据说灯芯糕在当时并不著名,仅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1915年,灯芯糕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各国使者和商人看到这种外形为条状的食品,洁白、柔润、光滑,具有纯净的玉桂香味,拿到手上可以弯成圈而不断,最奇怪的是用火柴点燃后,整根能燃尽,因而惊叹起来。于是,名副其实的“灯芯”糕便名扬四海了。灯芯糕是湘潭的传统副食特产。它不仅形似灯芯,洁白柔润,味道甜辣,清凉芳香,弯转成圈而不断,而且可以用火点燃,散发纯净的玉桂香味。而且打开一盒从第一根开始接连不断到最后一根,不多不少整整24个小时。湘潭制作灯芯糕,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当时湘潭县忠臣乡,
43、无为纱灯
[无为纱灯]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光绪年间,清王朝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派出统官专程到无为征选无为纱灯,悬于皇宫内苑。无为纱灯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体,制作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上雕龙凤头状,下刻象鼻虎脚,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山水、人物等形象。经过剔墨工艺和点眼手法,画面人物眼晴,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无为县)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无为纱灯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篾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形状一般为六角形和四方形。多选
44、苏灯
我国民间,历来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赏灯”的风俗,所以早在宋代,灯彩在苏州已成为独立的工艺行业。当时流行的花灯有“万眼罗”、“琉璃球”等。尤其是城内吴趋坊、皋桥一带,制灯的店云集,每逢春节前夕,灯市兴旺。                          苏灯制作历史悠久,形成了精巧秀丽的艺术特色。它以花色繁多,灯画工致,色彩鲜艳,结
45、无影灯笼
泰州还有无影灯笼。据周志陶《吴陵忆词注》,无影灯笼昔日为泰州著名特产之一。灯笼壳系用极细之竹篾与蚕丝编成,然后将琼脂溶化(琼脂旧时叫洋菜,产于日本)涂于壳上凝成薄膜,可以避风。据说每年须进贡皇宫使用。故泰州有歇后语曰:“泰州的灯笼———没影子。”最有特色的是屏灯,由十多幅画面组成,素绢上绘有各庙所祀神佛和神化了的历史人物故事,包括华佗、关羽、岳飞,如同连环画,是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一种形式,多出自本地名家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