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灯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灯篇
46、泰宁大源赤膊灯
大源桥灯原称“火龙”,俗称“赤膊灯”,始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相传为严氏先民从观看各地元宵灯市景象,根据生活、生产用火(如晚上集体用火把驱赶野兽)等现象感悟而自创的一种独特的原生态迎灯活动,相传迄今已900多年。“赤膊龙灯”有两条,上大源、下大源各一条,“龙头”、“龙尾”用上等硬木经能工巧匠精雕细刻、髹漆涂饰而成。“龙身”由数十块甚至上百块(每户一块以上)长2.6米宽22米的杉木板,互相连接而成。两条龙灯,一条为“公龙”,一条为“母龙”,“公龙”龙头插齿烛7支属阳,肩烛4支,取四季顺利之意,龙头共11支烛,寓意新的一年一切从头开始;“龙身”木板上均分插上6支蜡烛,两端各插一束香
47、新建石岗梅烛灯
石岗梅烛灯又叫板灯龙,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举行。其龙头造型独特,为1形,龙尾为莲花形,用各色纸张和竹篾编、扎、剪、贴精制而成,具有形象逼真,色彩华丽,制作精巧等特点;龙身为每节板凳串联而成,上面有三个灯笼,上大下小,用白色或红色纸张糊成,互相以一根木梢连接而成长龙。以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期盼新年新气象的到来,寄托着人民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望。石岗梅烛灯至今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石岗镇位于新建县西南部,这里,早就流传着“辞旧迎佳节,三灯庆新春”的风俗习惯,其影响深远,特别是如今,深受欢迎。2009年2月,南昌电视台一套《新闻说报》里播出了石岗梅烛灯闹元宵的盛况;同日,新建县电视台
48、江西板龙灯之南昌塔城板灯龙
塔城“板灯龙”是人们在节日和农闲时所进行的一种表演,其历史可谓久远。塔城板灯龙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宏大、场面壮观、阵容齐整、形式完备的民间传统舞蹈。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们强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的侵袭,加上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当地百姓逐渐形成原始的对龙的图腾崇拜,民间有“一条破船两只桨,水中求生靠龙王”的说法。村民在河边修建龙王庙,世代供奉龙王,企盼风调雨顺,生活平安幸福。而舞板灯龙就源于村民对龙王的崇拜。塔城板灯龙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塔城板灯龙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时期,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
49、东莞千角灯
千角灯是广东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东莞赵氏为宋帝皇族后裔,相传元初时赵家开始扎制千角灯,配饰的灯带共24条。千角灯十年扎制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濮藩宗(即解元坊之赵氏宗祠)展出过。灯虽不断重制,而灯带仍为宋物,一向由赵家珍藏,20世纪60年代被毁。千角灯的制作中断40年后重新复苏,现主要传承人在莞城区政府的支持下费时八月扎制成了千角灯,但毕竟已至耄耋之年,后继乏人,因此急需将千角灯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50、万安股子灯
万安县位于罗霄山脉东麓,江西省吉安市最南端,属井冈山革0据地八县市之一。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兴国县、赣县、南康县、遂川县、泰和县接壤。辖9镇、7乡1个垦殖场、134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属国家级重点扶贫县。股子灯是万安县流行最广,深受群众欢迎,且具有独特风格的灯彩之一。它源于万安县上乡河西的柏岩乡。据传,从前万安曾流行过一种黄瓜病,死人死畜甚多。百姓无奈,请来道士地理究其原因,道士地理曰:此乃黄瓜精作祟。故在当年的春节期间以禾草扎成灯舞之,并摆天下太平等字祈祷神灵保佑新年大吉大利。这年果然驱走黄瓜精,太平无事,因此取名为太平灯。自此,年年耍太平灯,并很快遍及全县。《万安县志
51、万安麒麟狮象灯
《麒麟狮象灯》(以下简称狮灯),是万安县民间灯彩,流传在万安县涧田、武术、宝山乡,兴国县的永丰乡,赣县田村乡等。它是由纸糊篾扎成麒麟、狮子、象等形象的灯具,分别由四人各执一灯进行表演。相传唐朝中期,本县龙泉乡江东一带久旱无雨,为了求雨,村民们根据古代有关麒麟坐屋顶能避邪,狮子守大门定繁荣,大象进门厅多富贵的传说,)用篾子扎成麒麟、狮子、象,糊上彩纸和彩布,下面装上手柄,用手举着不断摆动,走村串户,到各地游舞玩耍,祈求吉祥。流传下来,便是独具民间风味的麒麟狮象灯。据清同治十二年新修的《万安县志》方舆志风俗篇中记载:元霄夜间群执歌本曼声唱之扮灯者或擎或跨据老艺人赖渭庄(1892年生,万安县涧田乡人
52、浮梁青狮白象灯
浮梁青狮白象灯(第四批省级)瑶里镇长明村所属谢家园自然村,该村村民古代绝大部分为“施”姓。该村的地形,村前有一大一小两座山丘(像两头昂首蹲坐的狮子),村后有一座大山(像一头大象),后面的大象紧紧护着前面的狮子,构成了“大象护狮”这样一种独特地形,“狮”又与该村“施”姓谐音,即“大象”之神灵护佑着“施”氏村民。该村村民即此命名他们的灯彩为“青狮白象灯”,该灯彩活动始于宋仁宗年间,仅在0期间中断,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这一有着特定含义的灯彩活动,活动延续至今已有960余年。每年正月,瑶里镇长明村都会举行《青狮白象灯》灯彩活动,村民用迎舞青狮、白象灯来恭祝祖国国泰民安。传说瑶里村曾住着两兄弟,哥哥叫青狮
53、屏南双溪元宵灯会
屏南双溪元霄灯会起始于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北宋年间双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动。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龙祀福、靖姑斩蛇等活动逐步发展成如今形式多样的民俗闹元霄活动。自明代以来双溪每年都举办元宵民俗活动,开县以后,增加了游城隍等踩街活动,元霄灯会更臻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舞香火龙、舞白蛇灯、彩坪巡游、踩高跷、鼓亭音乐、香亭、舞狮子、花灯巡游等。
54、漳州灯谜
漳州市地处闽南金三角,唐垂拱二年(686)设置郡治,已有一千三百余年,芗城区为漳州市一中心区,是漳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芗城区为中心,漳州灯谜活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漳州灯谜发轫于民间的童谣谜语,随着中原文化的介入,明清时代已发展成为地方风俗文化。据《芗城区志·文化卷》载,明万历后期,灯谜开始出现于上元节,不仅有文字谜,而且哑谜、实物谜等杂类体谜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使用的创作法门已达三十多类,谜目也有数百种之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漳州谜人吸取外地创作方式,结合本地特点,在灯谜创作上有了创新和发展。目前使用的创作体裁有会意体、离合体、象形体、谐音体、假借体、白描写真、别解顿读等二十多种
55、晋江灯谜
灯谜活动在晋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唐贞元进士欧阳詹拟制中药谜,被药铺荔枝姑娘猜中,双方喜结良缘的故事至今尚在晋江民间传诵。明清以来,晋江海上交通顺畅,经济日兴,文风大盛,民间灯谜也随之活跃,并相继有李贽的《推谜类谈》、林桂舟的《锦江林画中隐语》等著作问世。民国时期,涌现出谢云声、周晓尧等一批著名谜家。抗日战争时期,晋江成立有民间灯谜组织——谈虎楼,以灯谜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灯谜活动在晋江城乡较为普及,陆续成立市、镇两级灯谜组织,经常开展群众性的灯谜猜、制、论、评活动,至今已举办过18届侨乡谜会和多次国际性谜事活动。灯谜属民间文学范畴,一般包括猜、制、论、评四个部分,即①竞猜(笔
56、高安上湖灯彩
上湖灯彩是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在民间自古流传下来的以纸扎灯为道具而载歌载舞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高安自古歌舞昌盛,灯彩盛行。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8年)《瑞州府志》和清同治《高安县志》以及后来的史料上,可以得知,高安灯彩种类繁多,有龙灯、狮子灯、跑马灯、蚌壳灯、茶灯、日月灯、鲤鱼灯、流星灯、猴子跳圈、麒麟灯、象灯、采莲船、板凳龙等,茶灯和板凳龙载歌载舞,其他灯彩只舞不唱,有的灯彩有人物有故事。每入夜,笙箫鼓乐,歌吹连云,灯影连陌,舞姿兢艳。尝走村串户有远达一、二十里者,每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上湖灯彩是一支能够把灯彩这项民间舞蹈持之以恒地传承下来的主力军,上湖灯彩主要集中在塘南村和丁家村一带。他
57、城南龙灯
城南龙灯是青云谱区一家专业从事龙灯生产的企业,凭借古老精湛的制作工艺,城南龙灯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不断的改良创新,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一件件精美的中国龙灯远销海外市场,开创了中国民族品牌进军世界的典范。为了实现龙灯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扩张,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南龙灯不断创新制作技艺,由早年的粗放加工发展为包含模具、竹编、裁剪、缝纫等100多道工序的专业化操作,美观实用的产品也得到了许多客户青睐,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城南龙灯不断壮大,质地优良的产品畅销五湖四海,为了把江西的民间绝活推向世界,城南龙灯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推广业务渠道,产品陆续入驻法国、德国、澳大
58、永丰灯笼椒
双峰县永丰灯笼椒,个大肉厚,籽粒细小,其形如灯笼,其味略甜而辣,具有消食增欲,调节人体分泌,促进新陈代谢之功能,是理想的调味品和爽口的上等菜。永丰灯笼椒,通常于正月初播种,经温床培育两个月,三月移栽,需土质干湿得当,内含丰富的氯、磷、钾及腐殖质,酸碱度低,端午时可食用,六月中旬微呈红色,月底即大熟,此时节进入椒园,给人以翻滚滚万球攒动,轻飘飘红稠尽染的意境。永丰灯笼椒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甜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营养元素。
59、花灯(大新花灯)
大新花灯起源于民国初年梓潼大新地区,是流传于梓潼及川西北地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灯舞,它是文昌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新花灯是一种以灯为主要道具,“灯阵”为主要表演形式,“耍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大型综合性歌舞。大新花灯的组成很多,除青龙、黄龙各一条外,还有大小不同的十多种灯具组成,包括元宝、牌灯、马马灯、狮灯、凤凰灯、车车灯、虾灯、鲤鱼灯、蚌壳灯、乌龟灯、彩莲船等,这些灯称为天灯。由12个仙女所表演的灯称为地灯。另外,还有春官、灯官、花子、土地等人物形象的出现,加上打锣鼓响器和乐器演奏者,参加演出时人多达90余人,依场次进行,边歌边舞,整个演出长达3个多小时。耍灯是整个表演的0。青、黄二龙
60、灯戏(许家湾十二花灯戏)
《许家湾十二花灯戏》起源并流传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墩上乡岭岗村许家湾一带,最早属于单一的祭祀性舞蹈,后来玩灯艺人通过对戏曲移植和借鉴而发展成为《十二花灯戏》,因有十二盏五彩花灯,而岭岗村原名许家湾,故《十二花灯戏》称《许家湾十二花灯戏》。其表演人数由2、4、6、8、12、24等必须是偶数,主要动作是碎步,抑制上身,给人以飘逸轻快、优美潇洒的感觉,其音乐节奏强烈、旋律愉快,它把抒情的、叙事的和有着舞蹈的鲜明节奏交织、贯通起来。以至于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发展和戏剧性的冲突。许家湾十二花灯戏有比较丰富的曲调,如《表花名》、《采花》、《十指尖尖把门》等,有独唱、对唱、领唱、帮腔等形式,演唱中加锣鼓、唢呐、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