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灯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灯篇
76、十兽灯
“十兽灯”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余年。十兽灯用竹篾扎成,糊裱宣纸、彩色纸,再描绘各种饕餮纹饰,兽形为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tan)、犭孔(hou)、旱獭、四不像、龙等十种,另配有彩云八对。玩灯的主要演员20人,其他配角共约50余人。演员扮《三国》或《封神榜》人物,演“三结义”、“过五关”或“文王访贤”等。舞灯时,先由彩云开场,“十兽”鱼贯而入,走“长水浪”、“满堂红”、“满天星”等阵势,杂以“渔夫捕蚌”、“三丑会”等舞蹈及伴唱,伴唱唱词方言浓厚,别具一格,由锣鼓唢呐伴奏,唢呐曲牌为“朝天子”、“一曲梅”等。十兽灯流传于南陵西乡一带,它以古朴雄浑、怪异清新、意境深远、
77、罗店彩灯
罗店彩灯艺术源远流长,开始的形态是流传于民间的折纸艺术,是古人祭亡灵扎纸以示悼念,这种手工艺发展到高级形态就演化成了扎彩灯。罗店彩灯在罗店流传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有文献记载,传承人之间也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罗店彩灯分类:(1)挂式彩灯六角花灯、十二生肖灯、蝴蝶灯、金鱼灯、鲤鱼灯、花篮灯、万年青灯、小方灯、腰鼓灯、八仙灯、和合灯、平昇三级灯等(2)座式彩灯大型走马灯、大型塔灯、动物造型灯、宝塔灯、盘龙灯、刘海戏金蟾灯、双龙戏珠灯、鲤鱼跳龙门灯等(3)表演彩灯舞龙灯、蚌壳灯、荡湖船灯、挑花篮灯、穿荷花灯、放水灯、放天灯、风筝灯罗店彩灯的活动形式:过去罗店彩灯一直以民间的形态存在着,每年的正月
78、九连灯
九连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又称九莲灯)。之所以叫九连灯,一是体现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数字有其特定的含义,“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五”之尊代表皇帝,代表至高无上),二是九人执灯表演,九灯翻动相连。九连灯传入新安县刘岭村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刘岭村王姓人家有人在朝任职,主管宫廷礼乐,告老还乡后,将九连灯这门艺术传于后人,并规定只在本村本族延传,外姓人不传,外村人不传。至今相传十几代(据记载有300余年),豫西地区只此一家。九连灯传入民间后,随着时间推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变化。其表演内容很多,可随编随演。主要有:《瓦岗英雄》、《忠臣救王》、《雷奴救主》等;对字内容主要根据宣传形势需要而定。
79、麻阳花灯戏
麻阳花灯戏艺术风格兼融,形成了麻阳上山区、下山区花灯表演的风格差异。“跳花灯”,又称“武花灯”。分布于麻阳上山区,多为大人唱大人跳,侧重于舞蹈表演,动作跳跃性强,表演灵活,唱词以爱情、社会生活为主,表现为快节奏的粗犷风格。下麻阳“摆花灯”,又称“文花灯”。分布于麻阳下山区,多为小孩唱小孩跳,侧重演唱,舞蹈动作柔和细腻,较为抒情,唱词以唱古人、风俗生活、婚姻为主,表现为慢节奏的柔美风格。光绪二十七年(1901),麻阳花灯艺人聂榜榜用阳戏《刘海砍樵》的套路,表演花灯曲目《癞1拜年》,开倡了湘西花灯戏剧化创作先河,使麻阳花灯始有“灯戏”之称。1949年后,麻阳花灯发展成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戏
80、周至龙灯
龙舞是我国独特的舞蹈形式,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龙舞艺术的存在,龙舞寄托着人们对龙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也流传着这样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至龙灯。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由鹿角、狮鼻、虎眼、牛唇、马面、鹰爪、鱼鳞、蛇身、凤尾等部分组合而成,是团结、吉祥的象征,表现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在古代,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十分崇拜龙,甚至黄帝自命真龙天子,其子孙称为龙子龙孙,御用之物多以“龙”冠名。直到今天,虽时代变迁,但龙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依然深远。在中国,龙文化根深蒂固,中华儿女自称炎黄子孙,又称龙的传人。农民对龙有特殊的感情,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认识
81、篓子灯
篓子灯在汉沽又称作“降人恶”,其音似“乡人傩”。据考证“乡傩会”即为该会的正名。篓子灯的音乐为打击乐。所用乐器有大鼓和大、小锣各1面,1副小钹和2副大钹。打击乐的音调低沉,伴着黑夜的笼罩,几只恶鬼在鞭炮的硝烟弥漫中时隐时现,左右摇晃,踩看鼓点,游游荡荡地自远而近地一步步走来,令人毛骨悚然。加上篓子灯中点燃的牛油蜡,映照得鬼脸更加恐怖,正值夜晚,那点点灯光,摇摇晃晃,忽明忽暗,更增添了神秘色彩。秧歌原本是农民们在插秧休息时表演的歌舞,俗称“村田乐”,大约始于宋代。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被太监李莲英引进宫内,曾受到慈禧太后的褒奖,并由此风靡全国。天津地区的秧歌具有独特唱词表达当时人们
82、日本灯笼
日本灯笼是日本一个特色产品。做灯笼先要做好木制的架子,然后把彩色画糊到架子上。灯笼很大,有的高约五六米。灯笼内部装有好多电灯,一个灯笼轻则几百斤,重则几千公斤。做一个灯笼一般要好几个月。日本青森县的灯笼节每年8月2日至7日举行,每晚七点点左右开始。主持人宣布灯笼节开始,顿时鼓声、竹笛声和钲声大作。表演者高喊口号,推着形状不一的巨型灯笼向我们走来,紧跟在灯笼后面的是日式大鼓和吹竹笛的乐队。头戴花笠的表演者翩翩起舞。这时候街上到处是身着日本传统浴衣的男女老少,衣服上还挂着各种小铃铛和饰物,走起路来发出响声。这种浴衣就是灯笼节的节日盛装。青森灯笼节和其它地方节日不同,只要身着节日服装,谁都可以随时加
83、乐安花灯会
早在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在西隆堡(乐安)内设立黄鼎都(司)治所后,这里的村民便有正月十五“庆灯”的习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贺一番。每年正月初十为“开灯”,正月初九为乐安圩期,人们纷纷来乐安买灯,慢慢便形成灯地(市),专门摆卖花灯。卖灯的人多,造灯的人也不少。邻近的岗头村,几乎家家有人造花灯。曾有“工艺之乡”的美誉。到了清代的“康、雍、乾”年间,这里的花灯更为兴旺,出现万人空巷看花灯的欢乐场面。清光绪元年(1875年),一位姓麦的男子,婚后8年没有生育儿女,这一年正月初九,他陪同妻子去看花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了约30分钟,他的妻子觉得有点不舒服,便扶她坐在一块露出地面的石块之上。她感觉得很
84、英德闹花灯
“闹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的民间舞蹈。据传从中原地区传入,沙口镇的清溪、红峰等村均有此习俗,其中又以清溪村为最。清溪闹花灯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初期,从福建迁居于此就开始有闹花灯的习俗,黄氏家庙碑记载“明成化癸卯年”。英德县曾在清溪建立司都,清溪墟镇几姓人盛兴闹花灯。解放前,表演闹花灯的时间定在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之后,关于这个活动,英德县志(道光版)对此也有所记载:“元宵火树银灯,通宵达旦,笙歌管弦遍于城市村落。”参与闹花灯表演者都是男人,不过往往要男扮女装进行,村中的老人说,这是因为当时男女有别,男尊女卑观念在闹花灯活动中的影响。不过这种现象在解放后有了改变,女的也可以参加。表演时的都
85、双峰灯笼椒
双峰县永丰灯笼椒,个大肉厚,籽粒细小,其形如灯笼,其味略甜而辣。且具有消食增欲,调节人体分泌,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是理想的调味品和爽口的上等菜。永丰灯笼椒,通常于正月初上下种,经温床培育两月,三月移栽。需土质干湿得当,内含丰富的氯、磷、钾及腐植质,酸碱度低。宜辣椒开始成熟季节引水藻溉,端午节便可食用。六月中旬微呈红色,月底即大熟。此时节,若在微风天气步入椒园,给人以“翻滚滚万球攒动,轻飘飘红稠尽染”的意境。永丰灯笼椒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每百克辣椒含蛋白质0.9克,炭水化合物5克,钙7克,磷0.38克,铁0.5毫克,以及微量的甜萝卜素和维生素。
86、王氏大花灯
王氏大花灯制作是分布在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特大型彩灯扎制技艺,大花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早在清末民国初就以“高、大、精”而名闻台州六县。王氏大花灯制作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康熙二十年。现存石碑《两保碑文》有“嘉庆十六年”“迎灯”等字样。当地民间长期流传的“上王桥头迎大灯,小家桥头雪流星,杨家桥头芥菜剥见茎,下黄桥头姑娘抢走无处寻”民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迎灯之盛况。王氏大花灯分为龙、凤两盏宝塔式的大花灯,形似宝塔,塔身有七层,每一层的蚤檐上下和灯壁四周都贴有各色各样的凿纸作品和人物花鸟画,灯顶还有打开的宝伞与特别夸张的葫芦状宝刹。灯体高度初为12-16米,后来发展到超过20米。整灯由灯脚、灯
87、彝族花灯舞蹈
蒙自为历代兵防重镇。明、清以来,屯垦戌边将士与土著民族的不断结合,使得中原文化渐开蛮荒之地。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和中央王朝权力的不断深入,蒙自社会经济从土司奴隶迅速转入封建地主制。兴盛的科举制度又造就了一批批土著民族的知识分子,由此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全面文化交流。蒙自彝族花灯就是渊源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的。蒙自彝族花灯发祥长桥海边的彝乡辛乙孔村(即今雨过铺镇永宁村),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早在清同治年间,辛乙孔村就有了花灯演唱活动,并在本村秀才杨鸿仪的倡导和参与下,取当地民间素材编剧入戏,嘲讽鞭挞强权,揭示民间疾苦,传达底层贫民寒士的喜怒哀乐之情于说唱花灯歌舞之中,留下了《小鲤海》、《花鼓
88、定县鳌灯
鳌灯之乡——定县定县在河北省中部偏西。该县古老的“鳌山灯”民族艺术,已有1,000年的历史,经久不衰。定县“鳌山灯”,每年都有新花样。故定县有“鳌灯之乡”之称。
89、瓦戛高台狮灯
从距兴义市区5公里的马岭镇逆流而上,在翠绿的群山之中,有一个布依寨子叫瓦戛寨。寨中有一块坝子,四周被巨伞般茂密的榕树枝叶掩盖,成为瓦戛高台狮灯的传统活动场地。瓦戛的布艺高台狮灯,是用6张或8张四房桌重叠塔城高台,最顶上一张翻转,四脚朝天,“狮子”自下盘旋而上,直至最顶部,在四只桌脚上凌空而舞。在这一地区,流传着“高台狮子数瓦戛,别的狮子没看法”的话,足以说明瓦戛布依高台狮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狮舞始于三国,南北朝后逐渐盛行,古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记载。元、明、清各代,舞狮活动更加广泛。带有宗教色彩的舞狮活动,很早就在南北盘江一带盛行,不少布依寨至今还保存着这一传统活动,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狮子
90、雁塔花灯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