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灯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灯篇
121、沅陵灯盏窝
灯盏窝:沅陵人的一种早餐点和平时小吃。在沅陵市场上随处可见,其做法是先将糯米打成米浆,放在特制的灯盏窝器皿中铺一层底,放入已拌好的食用芯,如黄辣子,豆腐,虾米,酸菜,肉丝,萝卜丝,再铺一层底浆盖住,放入油炸成金黄色即可食,吃起来香,脆,咸辣并举。令人回味。因其器皿与旧时桐油灯相似,故此得名。
122、九莲灯
流传于渑池天池乡杨村和陶村,是渑池县唯一的花灯舞。每逢节日随社火队伍进行表演,表演人数为20人。花灯是自己制作的莲花灯、鱼灯、五星灯、一对马灯等。花灯用木料、竹篾、彩纸制作,灯内装有用牛油炼成的蜡,风吹不灭,可燃烧3个小时,表演者身穿戏剧服装,动作表演在原来简单的圆场步基础上,编入了云步、三和步、前进后退步,队形有莲花盘、龙摆尾、翻大弓、蛇脱皮、绞麻花、过灯等,用莲花灯组成的造型有灯山、灯坡、红五星字型等。曾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汇演,获创作奖、演出奖。
123、三官庙龙灯扛阁
相传三官庙村在1750年就已经有了舞龙艺术,并参加无数次龙灯比赛。2000年10月,三官庙村龙灯扛阁队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社图司、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中华龙舞邀请赛。该队以精湛、高超的表演技巧,全力展示了舞龙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获“齐鲁神威奖”和“邀请赛纪念奖”两项大奖,在全国参演的18支龙队中脱颖而出,获综合奖项一等奖。三官庙龙灯的“龙”,用竹、木、布等物料扎糊后彩绘而成,9节或12节,节内燃烛,后来有的放置电灯炮。龙灯、扛阁是以龙舞与扛阁结合在一起的广场舞蹈表演,粗犷豪放,气势宏大,独具风格,深受观众喜爱。龙灯、扛阁用打击乐队伴奏,曲牌有[流水
124、建中高跷狮灯
建中高跷狮灯是四川省三台县很有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至今已有170多年的传承历史。传承到现在已是第九代传人。高跷狮灯表演分地狮表演、高跷表演、高台表演、高杆表演,同时都附带些武术杂耍。道具最常见的有笑面、狮头、狮皮、高跷、锣、鼓、钹、马锣等。其活动也有许多讲究。表演时间一般在春节期间元霄节及嫁娶、丧葬、庆典等重大日子,受邀演出人员分为锣鼓组、表演组。演出时,表演人员随着音乐节奏舞狮杂耍。根据需要可组一拨狮子,也可组两拔狮子、四拔或更多,最多时曾组过八拔,那场面是相当壮观而精彩。建中高跷狮灯与其他流派的狮灯不同,有许多高难度动作,如高跷表演、高台表演、武术杂耍。高台表演分码桌子、一
125、平远船灯
平远县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境内所居住的大多数为客家人。客家派系是一个特殊民系,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传承了优秀的中原文化。平远虽建县时间不长,但有不少文化遗迹,历史名人较多,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平远船灯就是我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客家地区乃至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平远船灯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清帝乔装出巡江南,至福建沿海,突遇风暴,险些丧生,幸投宿于一渔船,船家祖父和孙女与其言谈之中,帝获悉渔家饱受渔霸欺凌,不得温饱,甚为恻隐。翌晨临别时,特赠夜明珠一颗,亲笔题赠“渔家乐”金匾和“圣旨”金牌各一。渔翁顿觉福从天降,惊喜交集,叩头跪接。尔后,渔民们再不受渔霸欺凌,且有夜明珠之光,风雨黑夜
126、灯盏粿
江西上饶铅山特色小吃,因外形呈灯盏状而得名,外皮由大米制成,中间添馅,馅大多数有新鲜香菇,鲜猪肉,黄豆芽,鲜竹笋等(也可因个人口味不同酌情增减),最后放入竹制小蒸笼中用大火蒸半小时左右即可,色香味俱全,食后回味无穷,齿颊留香。
127、白洋淀民俗 放河灯
在众多的白洋淀民俗之中,放荷灯要算是参与人数最多、又能引人入胜的民俗之一了。解放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那是白洋淀放荷灯的日子。这天,荷花灿烂,月儿弯弯,也正是传说中天上牛郎织女鹊桥会面的日子。也许善良的白洋淀人担心天空漆黑,便点起荷灯为这对情侣照明。一到晚上,白洋淀内大小三十六个水庄的男女老少就近拥到村边,拿出早已备好的荷灯点燃起来,放到水中。那荷灯是用荷花瓣做成的。荷瓣两端尖尖的,中间呈凹形,恰似一只玲珑的小小荷船。荷瓣内放上一些用菜籽油或桐油浸过的麦糠,把灯芯纸搓成捻埋在麦糠中。纸捻点燃后,吸收麦糠中的油,缓慢燃烧。纸船从淀边缓缓向淀内荡去,近的漂出一两千米,远的一直漂向淀心。燃放荷灯
128、姚安花灯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的花灯有史可查的最早时间为明代,流传较广。无特定的传人和编创,靠父母辈的言传身教、年轻人耳濡目染,代代相传至今。花灯演出通常在春节期间,由农民组织玩灯班子前往各村各户去表演。姚安花灯以“拉花”和“牛歌”为主要内容。“拉花”是姚安花灯中流传至今比较完整的歌舞节目,基本队形为圆圈,也称“簸箕灯”、“团场子戏”。舞中以打岔佬为中心,男女舞者各四五人。拉花在圆场舞蹈中有小鱼抢水、扭麻花、大穿花、老牛擦背、喜鹊登枝、苍蝇搓腿等动作,采用崴步、颠步、提步、四方步等步法,身段有老鹰晒翅、海底捞月、小鱼抢水、双人照面、狮子摇铃、独立枝头等,形成了姚安花灯的独特风格。“牛歌”统称“坝子腔”,
129、撒河灯
“撒河灯”主要分布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乡西卜子村。桲罗台乡位于宽城满族自治县西南部,潘家口水库上游,迁西县交界处,总面积80.8平方公里,总人口7350人,10个行政村,117个居民组。“撒河灯”项目始于清代(高宗乾隆年间),适应于宽大的活动水域,形式独特、壮观,为典型的的传统民俗“祭河”活动之一,有显著固定日期(阳历7月15日),有强烈地域依附特征,此活动在当地影响较大,每年固定日期当地水域均有此项目活动。“撒河灯”表演一般需要四条船,每只船上撒河手四人,乐队六人一条船,船两侧插小红旗,由会首统一指挥,内容有“二龙戏珠、龙摆尾、鸳鸯戏水、百花齐放、天女散花”等多种形式。河灯道具多为纸制作的,
130、骈山黄河灯阵
骈山的黄河灯阵,有着悠久的历史,气势宏伟,活动面积将近4000平方米,活动参加人数达30000余人。据村里老人传说,从明朝建文年间,民风日下,每当年节之时,-盛行,以致造成一些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为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村里的一些长者和有识之士,搞起了民间花会社火活动,组织成立了三个少林武术盛班,动员村里的每户人家都参加。举办黄河灯会前,先要布置好“黄河阵”。“黄河阵”也叫九曲黄河阵,相传是由姜子牙所创的“黄河阵”演变而来,在古老的冀南大地上画设地图布起来像迷宫一样的黄河阵,从小到大,由局部到形成规模,走过了漫长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谓的黄河阵由365根木桩组成,象征着一年365天平安
131、吴江平望猜灯谜传统民俗活动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平望镇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活动项目,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平望灯谜起源于民国,发展、兴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传统佳节,镇文化部门都要举办灯谜活动,有传统灯谜展猜、灯谜擂台赛等,不少谜题是由当地灯谜爱好者围绕平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部门特色、单位专门用语等而创作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谜界先辈的扶持、培育下,一批灯谜新苗正在茁壮成长,为平望灯谜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和活力。平望灯谜题材广泛,寓意深刻,从艺术创作表现手法看,它是文学,是艺术。中华民族语言丰富,灯谜就是利用中国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之复杂变化
132、建水花灯
云南花灯是由明清小曲和云南民间音乐、歌舞、方言音调结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在云南由于各民族共居,形成了云南花灯的多支派特色。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岔科乡白云村、普雄乡塔瓦、南庄羊街为代表的彝族花灯,是云南花灯中一个有特色的支派。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白云成立第一个灯会算起,已经历了五代传承。当地花灯的演唱已有百余年历史。建水县彝族花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进了许多彝族音乐、舞蹈、语言及服饰元素,在剧本、音乐、念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彝族四大腔中白话部分常用的五言句式和彝语语气词在彝族花灯唱词中屡屡出现,舞蹈部分融进了彝族民间舞的动作特点,伴奏中更增加了彝族的特色
133、澄海灯谜
澄海历来文风蔚然,灯谜这种源于古代隐语,斗智炫巧的文化活动,在当地有着较长的历史,发韧于流行民间的童谣童谜和中原文化的传介,直到明清时代,已发展成为地方风俗文化,清代康熙《澄海县志》有谜事活动的记载。其中较有特色的是保留了从宋代临安流传至今的“击鼓猜射”传统开猜形式,除在潮汕地区和潮人在东南亚侨居国外,国内各地谜界已不多见。此外,还有“送谜标”、“猜谜母”等民俗形式,使用的创作法门已达二十余类,谜目也有一百多项数百多种,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体现我们民族的智慧,从而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咸宜的民间文化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灯谜活动的开展,各乡镇普遍建立灯谜组织,开猜活动频繁。灯谜
134、梅李灯会
梅李灯会已有百余年历史了,是在民间流传的一种大众文化活动。其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其形式往往是直截了当,充满地方人文色彩,能直接感受到来自民间能工巧匠们的聪明才智。梅李灯会,俗称“调龙灯”,盛名久远。最初是在元宵节前后,孩童牵兔子灯、举彩灯嬉戏于街头。后为成人代替,愈调愈盛,三月达到0,故民间有“梅李调龙灯三月兴”的说法。梅李灯会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每年调龙灯,东南西北街商铺富户备了烟茶、蜡烛和鞭炮等物,分批“犒赏”,名曰“接龙”。四街各有主持者,挨户募捐,凑集巨资,加入戏名台阁,各扮各的,互相竞争。目前,“梅李灯会”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每年的春节都要组
135、泮村灯会
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泮村乡有一个别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泮村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泮村乡彩旗蔽日,炮竹声声。四十多个村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全乡群众,簇拥着三米多高的大花灯,以罗伞开路,龙狮伴随,从早晨到黄昏,游遍全乡。泮村灯会起源于明朝。由于当时官场1,社会黑暗,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泮村邝姓十三世祖健斋便前去拜见曾在泮村学校执教的名儒陈白沙先生(1428—1500),求取消灾避祸的办法。陈白沙认为:泮村有五座黑石兽山,即狮山、虎山、象山、马山和牛山。有五兽镇村,本应能确保安宁,但因作为五兽之王的狮子昏睡未醒,其余四兽顽皮捣乱,才致使灾祸频频。于是他建议:各家挂灯鸣炮,敲锣打鼓,把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