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雕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雕篇
121、墨晶石雕
墨晶石雕是湖南特产,墨晶石产在洞口、新化县一带。石质细腻,黝黑发亮,有墨玉之称。雕刻制品显得庄重古朴,浑厚典雅。产品造型写实中有夸张,雕刻刀法灵活多变,因而作品既似玉雕的晶莹细腻,又不失石雕的粗犷豪放,独具一格。产品种类繁多,有供欣赏的人物、走兽、花鸟、山水陈设品有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文案用品,有仿古文物器皿和各种小型玩具。洞口墨晶石雕源于民间,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品种曾有动物、人物、仿古器皿、文具等8大类,1200余个品种。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国营工艺厂,并成为当地财政的支柱产业,其主要工艺产品大都出口欧美和东南亚等国,曾在广州交易会成交并远销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法国、
122、岷县根雕
岷县山大沟深,山中老树桩、树根,千奇百怪,苍老古朴,形态多姿,新颖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按自然原型稍加修雕,或小鸟,或雄鹰、或凤凰等凌空展翅高飞、逼真生动。树根不但缩影为山石、楼台,反映独特的大自然美景,而且还可以作为花卉盆景的底座,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根雕是根艺的一种,它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
123、苏州玉石雕刻
苏州是我国玉雕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古文化遗址的中上层,都发现经过琢磨的玉璜、玉伏文物,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玉器。苏州历史上玉工巧匠辈出。明代有贺四、刘谂、陆子刚等人,以白玉、琥珀、水晶、玛瑙琢成精巧的小品,誉满南北。清代,阊门南段自专诸巷到学士街,玉作鳞次栉比,琢玉声不绝于耳。苏州玉雕工艺精湛,具有空、飘、细的艺术特色。作品分平面和立体两大类,大都因料设计,因材施艺,造型生动,琢工精细,古雅在致。下虽有晶莹润泽的美质,但也难免有瑕斑,玉工高手,匠心独运,或琢成花上小鸟,或松间小鼠,变瑕疵为美点。目前,苏州玉雕厂产品以艺术欣赏为主,部分产品观赏与实用相结合。主要
124、绿松石雕
远在4000年前,我国妇女佩戴的装饰中,就有了用绿松石制成的坠子和耳环。在商代的铜器、漆器花纹中,发现嵌有绿松石。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随身携带去大量绿松石饰物,用以装饰西藏拉萨著名的大昭寺。绿松石雕结合绿松石体态活泼,软硬度不同,颜色艳丽等特点,设计创造出多种人物名作。在造型结构上讲究饱满、完整,生动而新颖。在雕刻技法上结合了我国大江南北玉雕的风格,下刀干净利落,清晰简练,线条纤细入微。著名绿松石工艺雕刻师袁家琪的新作《楚天曲》,是用一块重达14.7公斤的原石雕刻而成的。整块石料质地细腻,料面纯净,色泽碧绿,鲜艳夺目,是湖北省开采绿松石以来,极为罕见之珍品。作者根据古代民间传说,结合绿松石
125、博美石雕
博美石雕历史悠久,意蕴深厚。既具地方性,又具民族性,其作品风格古朴粗犷,博大恢宏。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它的雕刻手工大方、精细、大气、大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真正的写意传统和纯正的民族特色。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博美石雕手工技艺源自福建惠安,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明初,福建石雕手工艺术已相当发达,尤以惠安,更胜一筹。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林氏先祖林敬一在福建惠安谋生期间,看到当地佛寺、庙宇、庵堂及民宅、祠堂、牌坊等石雕建筑工艺,十分欣赏,便毅然寻师学艺。经师傅的悉心传授,加上他虚心苦学,三年终于学有所成。返回家乡后,他便办起了简陋
126、仁溪木雕
产品名称:仁溪木雕产品产地:温州产品特性:产品形象逼真,鲜明生动,构思奇巧,造型新颖,雕工精致,虚中有实,静中有动产品简介:用当地梨木代替黄杨木,克服了原先由于木材限制只能雕刻小型作品的局限,制作了不少大型作品,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产品形象逼真,鲜明生动,构思奇巧,造型新颖,雕工精致,并且虚中有实,静中有动,给人以真实亲切之感。永嘉木雕产品达一百多个品种,远销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历史:永嘉是浙江省黄杨木雕的发源地之一,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位于楠溪江下游的仁溪,雕刻艺术历史悠久,素有“雕刻之乡”的美称。近年来,仁
127、陆丰金属雕
陆丰金属雕是陆丰优秀的民间传统美术,是立体和半立体的工艺美术品。它以金、银、铜等金属片为雕刻材料,制作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各种作品,如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草、诗词、珠宝箱盒、玉器镶嵌等等。其产品造型新颖、技术精致、华贵稳重。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一支绚丽奇葩。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丰金属雕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郑氏史料记载,“先祖从福建闽南迁徒至陆丰东海时,就带来金银首饰铸造、雕刻工艺技术,并从事银首饰行业。后子孙相传,家族传承。”清道光年间(公元1856年),后裔郑宗文在东海开办金银首饰作坊,字号“郑宗合”,专事铸造、雕刻金银首饰。当时社会上道教、佛教盛行,故铸
128、北京牙雕
北京牙雕以小件器物居多,一般是文具用品摆件等文玩,清代晚期也曾出现大件作品,多为立体圆雕,刀工精细、刀法圆润、造型比较生动。北京牙雕主要面向官僚,在风格上追求精致,华丽,可能受宫廷的影响。清宫中许多牙雕作品,并不能根据匠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任意雕琢,而是要符合皇亲的喜好。由牙匠出样稿,经皇帝亲自审阅后,方能雕琢,不得擅自修改。在雕刻过程中,牙匠们小心翼翼,一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争取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按照皇帝的旨意,收各派之长,以符合皇帝的口味。宫廷牙雕总的风格“雅、秀、精、巧”,在造型上要求古朴、典雅,在工艺上要求精细、润洁、打磨光滑。宫廷牙雕在乾隆时期达到创作高峰。特别到清代后期,宫
129、婺源木雕
婺源建县于唐代,史属徽州辖区。婺源古民居、官邸、古祠堂中的门楼、梁坊、斗拱、驼峰、雀替、窗棂、隔扇、柱础、漏窗等雕刻十分精美,其中犹以木雕为贵。雕琢采用浮雕、圆雕、透雕和线刻等多种手法,其风格明代拙朴大方,清代雅致细腻。古建筑中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是新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婺源木雕传承徽州文化体系。明清时期,婺源民间艺人的雕刻技法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流派。据史书记载,明代嘉靖(1522-1567)年间,“时人有刻,必求婺工”。万历年以后,发展更为迅猛,艺人们不但在本地雕刻,而且“足迹广、技艺精”,很多人子守父业,累世以此维生。婺源木雕的辉煌已成历史,
130、牛角雕
采用天然优质的牛角加以精雕细刻而成。角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广西水牛角质地优良,起明角色泽如玉,坚韧不折。加工后,可细如发丝,薄过纸张,表面光洁,呈半透明。在制作工艺上,运用圆雕,浮雕,镂空,镶嵌等传统雕刻技法,充分发挥角质本身的特点,利用明角的自然色泽与黑角和谐搭配,因材施艺,经精雕细琢,反复抛光而成。构图上汲取图画虚实相间,疏密有致,大胆取舍,工意结合等手法,艺术感染力强。所雕刻的题材十分丰富,已有产品300多种,主要有仿虾,蟹,鱼,鸟,虫,禽,兽,花草以及笔盒等。角雕艺术就是这样巧借角料本身的自己色泽,角质硬中带软,弯而不折,薄则透明,细则柔韧等特点,创造出一件件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精美艺术
131、山西砖雕
在山西历史上,砖雕在民居中的大量运用与晋商的崛起密切相关。经济富裕后的晋商竞相显贵夸富,兴起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使得原来只用在宫廷、庙宇等建筑之上的砖雕进入民居。砖雕装饰大都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表达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民间工匠将这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寓意深刻的美好祝愿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将其绘出图案来,然后再按照图案与工艺程序进行制作。作为民居建筑的重要装饰艺术,由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熔铸而成的砖雕,清新质朴而又巧夺天工。砖雕对整座建筑起着点题作用
132、阳春根雕
地处粤西南的阳春市,境内属喀斯特地貌,植物繁多,林木茂盛,为根雕艺术提供了丰富物质资源。清代当地已流行根雕日用品、祭品和造型艺术品,民间称之为“木影”。后不断传承发展,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阳春根雕已形成多品种系列,并分布全境,绵延至今。根雕即用枯树根制作的雕刻品。阳春根雕所用的材种有龙眼、荔枝、香樟、榕树、山杜鹃、山茶、紫薇、九里香、黄荆等几十种,但不能挖活根,而是以山塘水库中漂浮的枯树根(俗称水浮柴),埋于河床、地下的千年沉积本,废弃于山野、林间、路旁的残树桩、枯根、朽木等为材料,不同的雕刻品种又有不同的材质材形要求。传统阳春根雕分艺术根雕与实用根雕两大品种系列。艺术根雕以质地坚韧、长势
133、扎兰屯根雕
根雕是利用天然的奇根异木经过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是自然美学的审美心理和技术美学的综合表现。2010年,扎兰屯市正式成立了“呼伦贝尔市根艺(石艺)美术学会”。2011年5月在“中国根艺高端论坛暨中国根艺之乡颁牌仪式”上被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命名为“中国根艺之乡”,这是中国五个根艺之乡之一,也是中国北方第一个根艺之乡。同时“中国根艺美术学会驻内蒙古自治区联络处”也落户扎兰屯市。目前,扎兰屯市从事根艺创作的爱好者共有56余名,其中“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9名。2011年成功举办了“呼伦贝尔首届根艺(石艺)美术作品展”,展出了根艺(石艺)作品240余件。为进一步展示根艺作品,精心布置了“呼伦贝尔市根艺(
134、泗阳根雕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根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泗阳是“中国意杨之乡”,南刘集乡新华村七十多岁的老农陈从钊对杨树的根情有独钟,经他加工的杨树“根雕”千姿百态,堪称一绝,为当地的民间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代表作品有《堆灰字•福泽后世》《泗水长流,阳春永驻》《神龟》《树魂》《新芽》《凤求凰》
135、俞氏传统木刻雕版
俞氏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印刷、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2013年4月,《俞氏传统木刻雕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田木刻雕版艺人俞音、俞永、俞乐传艺给俞氏家族,包括俞良甫。“俞氏传统木刻雕版”技艺形成宋元时期,在国内外享有重要的地位。据《莆田县志.人物传》记载:俞良甫,元代人,家住莆田仁德里台谏坊。在故里勤心学习木刻雕版,善剞劂,刀法娴熟。元朝末年,干戈扰攘,社会1不安。至正二十七年(1367),良甫避战乱东渡至日本,寓居东京嵯峨。向日本人民传授雕版技艺,为日本培养许多雕刻艺术的后起之秀。国内明清时期,俞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