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鄂伦春族篇特产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鄂伦春族篇
1、鄂伦春北五味子
“鄂伦春北五味子”为木兰科落叶木质藤本,高达8m—15m之间,根系发达,花单性,多为雌雄同株,北五味子成熟果实小,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圆形,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柔润,果肉柔软,果肉味酸。果中有种子1—2粒,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鄂伦春北五味子含有丰富的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每100g中钾含量>1370mg、钙含量>1.10mg、五味子醇甲含量>400mg、蛋白质含量>5500mg。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大兴安岭东南麓,嫩江西岸,东经121°55′~126°10′,北纬48°50′~51°25′之间。北与黑龙江省呼玛县以伊勒呼里山为界,东与黑
2、鄂伦春族摩苏昆
鄂伦春族摩苏昆是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形成于清代末期。“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讲唱故事”。演出形式多为一个人徒口表演,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说唱结合。其内容多讲唱“莫日根”的英雄故事,曲调多不固定,且因流行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流传在逊克的多用【库亚若调】,流传在呼玛的多用【库尧勒调】,流传在黑河的多用【因交调】,属于“类型曲调”。还有根据节目不同而使用不同曲调的情形,如演出《阿尔旦滚滚蝶》时必用【四季来临的时候】,演出《双飞鸟的故事》必用【渡口河边】,演出《猎人和心爱的妻子》必用【妻子的礼物】,属于“定型专用调”。另有自由选用或借用各种曲调
3、鄂伦春族斜仁柱
斜仁柱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居所(又称撮罗子)。斜仁柱建筑的整体外观呈圆锥形体,是用直径约10厘米,长约4到5米左右的细木杆(多为桦木、柳木或是落叶松细杆)20到30根,最多有用40根搭建的。择地建斜仁柱时,首先用三根细木杆(最好是木杆顶部有杈的木杆)交叉相互咬合成呈三角形的基础骨架,后依次将细木杆搭在三角形基础立架的顶端外围,然后将顶部用湿柳木条捆扎好,这叫做“乌鲁包腾”。斜仁柱的外围,是特制的桦树皮围卷,鄂伦春人叫“铁克沙”。这种桦树皮围子,柔软不易折断,而又有弹性,透风性能好,又可以将桦树皮围子卷起来搬迁游猎。鄂伦春猎人游猎迁移时,只把桦树皮围子“铁克沙”拆下来打成卷包好运走,木杆构架就不
4、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世代以狩猎和游猎为生。这种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传统节日——古伦木沓节。“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古伦木沓节由祭祀火神的仪式演变而来。自古以来,鄂伦春人每到年节或吉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燃起篝火,并焚香跪拜祷告,以求火神保佑平安;饭前还要向火塘洒酒抛肉,以示供奉。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习俗。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活动习惯在每年的春季举行,届时人们带着好酒好肉及帐篷等物,举家骑马到预定地点参加活动。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夜间在篝火周围请萨满跳舞,祭神祭祖;白天则
5、鄂伦春族赞达仁
中国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族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爱辉、嘉阳等县。人口4132人(1982年统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通用汉文。鄂伦春民间音乐主要有山歌体的“赞达仁”、歌舞曲“吕日格仁”、宗教歌曲“萨满调”等。鄂伦春民歌常常即兴填词演唱,只有非常优美的传统民歌有比较固定的歌词和曲调。民歌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赞达仁”,“赞达仁”多指山体民歌,包括各类小调,具有旋律高亢刚健、悠扬跌宏的特点。民歌歌词大量反映的是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和婚姻爱情,除此之外,还有在劝酒、定亲、出嫁、祭礼等场合唱的仪式歌。赞达仁鄂伦
6、鄂伦春族萨满祭祀
鄂伦春族信奉原始的萨满教。萨满男的称“尼罗萨满”,女的称“阿西萨满”。萨满的来源有:一,得病后许愿当萨满,经萨满跳神病愈,即还愿成为萨满;二,老萨满死后,他的神会找另一个人附体,找到的这个人能说出老萨满的情况,就可以成为萨满。萨满有“阿娇儒”萨满与“德勒库”萨满之别,前者为氏族萨满,一个氏族只有一个,后者为流浪萨满,可以有数个。因此鄂伦春族奉前者为正神,其权威要高于后者。萨满供的神多寡不一,但总称为“斯文”。一个萨满有多少神,可以从他们的“档士”(登记各种神的用具)看出来,“档士”上刻的一个豁口就表示一位神。每年春季,鄂伦春族举行纪念性的祭神活动和娱乐性的敬神赛神活动。选择好日期、地点,人们便
7、鄂伦春族传统服饰
鄂伦春人的服装,头戴狍头皮帽,身着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这些皮制服装做得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鄂伦春人穿的皮袍,男女式样基本相同,都是右大襟,男袍“尼罗苏恩”前后或左右开衩,女皮袍装饰美丽。春秋季的猎装较短,长到膝盖,夏季的狍皮毛很短,颜色发红,所以也叫红毛皮衣。雨天将旧冬衣毛朝外穿,可以防水。男子穿的皮裤只到膝盖,腰间肥大。裤脚折起来用带子系住,塞进皮靴里。出野外时还要在外面穿上皮套裤。皮套裤是用耐磨的鹿、(犭+罕)皮制作的,而且要刮掉毛,鞣制得非常软,这样,骑马打猎时不仅结实抗磨,而且灵巧方便。女皮裤是长的,比男裤稍瘦些,前面带兜肚,裤腰从左右向前折,系上腰带,这种裤子适合骑马
8、鄂伦春族萨满服饰
鄂伦春族是中国境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以能骑善射著称于世。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萨满在跳神之前,首先要把自己装扮起来。神衣,鄂伦春旗号称之为“萨玛”。多由鹿皮缝制。长约四尺左右。过膝、领口、袖口及对襟等部位都绣有各色云形花纹,并配有许多物件。主要有护肩、飘带、铜铃、铜镜等。整个神衣约有五、六十斤重。神帽,鄂伦春语称之为“奔波里”。它的骨架最早用约十公分厚的皮子制成,后逐渐用铁代替帽子系一铁圈,上面为十字形半圆顶,在十字半圆顶上多安有两只三杈或六杈的鹿角。铁圈和铁梁全用各色布条缠起来。帽
9、鄂伦春族狩猎文化
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世代从事狩猎生产,这是鄂伦春人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鄂伦春族熟悉各种野兽的习性,并能根据其特点和活动规律采取不同的捕猎,他们的狩猎工具主要是枪、马、狗,以及弓箭、扎枪等。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并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无边际的游动,而是有固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他们一般以氏族为中心,在一条或几条河的流域范围内活动。冬季的住地比较固定,春、夏、秋季随着主要狩猎对象栖息地的不同而迁徙。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的重要特点,他们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风俗文化都体现了狩猎民族的特征。如鄂伦春人的服装,虽然受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比较单一。但是鄂伦春人民靠勤劳和智慧,
10、漠河县鄂伦春狩猎习俗
在漠河,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这主要是以游猎为生的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因此,漠河的狩猎史要比农业史长久得多。这些最早的先民们没有先进的狩猎工具,棍棒与弓箭是他们主要的狩猎工具。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他们常常采用“烧山引兽”“放火寻角”等野蛮方式进行狩猎。这种方式一度成为这些少数民族大量获取猎物的主要手段之一。鄂伦春狩猎习俗“烧山引兽”“放火寻角”在当年开发“北大荒”时,首先来到这里的人们留下过这样一句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而在八万兴安绵延起伏的群山之间,的确繁衍生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因大兴安岭地处高寒地区,这些野生动物许多具有珍贵的毛皮和珍贵
11、漠河鄂伦春族风俗
鄂伦春是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深山密林中的一个少数民族,目前仅有几千人口,为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这是一个自古以狩猎为生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民族。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经常能看见鄂伦春人骑着猎马,挎着-,领着猎犬或从街头走过,或驰骋在山林间,他们的剽勇令人惧怕和敬畏。鄂伦春人热情、好客,心地坦荡,哪怕是素昧平生,只要与他们相遇,他们都会与你把酒同饮,割肉同食,你如果不接受,他们会很生气,甚至拿起枪半真半假的恐吓你。正因为他们这粗犷的性情难以为常人所理解,所以使人对他们敬而远之。因鄂伦春是漠河地区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也是漠河地区最早的先民。因此
12、鄂伦春族口弦琴
鄂伦春族口弦琴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黑河市爱辉区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吴瑞兰口弦琴,鄂伦春语称为“明努卡”(或“天恩共”),意为“铁的声音”,是鄂伦春人游猎生活中的娱乐工具之一。多为铁制(也有铜制),长约12—15厘米。手持部分为圆环形,连接两根“梢形”铁条,中间夹一条薄钢片。演奏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持琴柄并把琴身虚含口中,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拨动小柄,小柄牵动振动而发音。代表曲目有《白桦树》、《勇敢的鄂伦春人》、《别看我这样》等。口弦琴是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13、鄂伦春马
【主产区与分布】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塔河、呼玛、爱辉县和逊克县鄂伦春族地区。黑龙江省的加格达奇地区、讷河县、嫩江县和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鄂伦春马是在黑龙江北岸地方马和索伦马的基础上,渗入大量蒙古马血液而形成的。鄂伦春族原来不养马而使用驯鹿(亦称四不象)。《黑龙江外纪》指出,四不象亦鹿类,鄂伦春人役之如牛马,有事哨之则来,0以盐则去。后因疫病,驯鹿大量死亡,才改用马匹。据《摩凝鄂伦春》记载,鄂伦春族养马始于十七世纪中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黑龙江南岸大部分地区当时为索伦人领地,索伦人素来养马,索伦马不仅数量多,且质量也好。这在《龙沙纪略》一书中就有记载:“索伦
14、逊克县鄂伦春族狩猎文化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黑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政策研究中心代表性传承人:吴福兴葛庆福长期的狩猎生活使黑河市逊克县的鄂伦春人熟练地掌握了猎取技能,对各种野生动物的习性及活动规律了如指掌,总结出寻觅法、跟踪法、追捕法、猎犬围圈法、堵截法、蹲伏碱场法、掏洞法、诱叫法、遛河法、窖捕法等多种狩猎方法。捕鱼是鄂伦春族狩猎活动的一部分,鄂伦春族掌握各种鱼类活动的规律,按季节捕捉。捕鱼方法很多,有钓杆钓鱼法、鱼叉叉鱼法、推钩叉鱼法、挡梁子捕鱼法等。鄂伦春人往往将捕鱼和狩猎结合起来进行,边狩猎边捕鱼。
15、鄂伦春族剪纸
鄂伦春族剪纸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呼玛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关金芳葛瓦依尔妮安佳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人剪纸内容多以大自然花草树木、浪花、白云和动物形象及劳动工具为主,剪纸人触景生情,心中形成图案,直接剪裁而成,多用在服饰及衣帽和桦皮、兽皮制品上,表现形式繁简错落。主要剪纸作品有《白日依可严》、《提一沙》等。经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古老浑厚、纯朴粗犷的北方狩猎民族风格。其作为标志形图案,在鄂族传统服饰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