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服饰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服饰篇
31、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其余分散在临沧地区的云县、镇康、耿马、双江和思茅地区的澜沧、景东、景谷、墨江等县。布朗族男子上穿对襟无领短衣,下穿黑色肥大长裤子。头裹黑色或白布包头,包头布长五尺至一丈。年纪大的男子,还有蓄发盘于头顶的习惯。过去,男女老少四季都赤足,男子一般都文身,在四肢、腹部和背部刺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布朗族妇女上身多穿紧身无领短衣,也有穿有领大襟上衣的。服色以黑色或藏蓝色为主。上衣长至腰下,较傣衣略长,对襟或两襟相掩。下着双层筒裙,较傣裙要短,平时在家只着浅色内裙,出门时套上深色带花饰的外裙,一般还要露出二三寸内裙。有的腰间系一条腰带,
32、南涧彝族服饰
南涧传统的彝族服饰,雕花绣朵,款式多样。男人服饰分别为大白绕子、皮领褂、对襟衣裳、裤子;女人服饰主要有折包头、上衣、围腰、领褂、裤子等。不论男装女装,彝族服饰皆绣有图案、花纹,儿童装则加有金、银、铜等制成的老虎装饰品。在这些服饰中,最显眼的是彝族姑娘的头饰,它以几十种不同花色的布料拼凑而成,并用200多颗大小银泡镶嵌得银光闪闪,有的形似鸡冠,也称“鸡冠帽”。有的把银制桂花和亮泡镶嵌于绣花头饰周围,故也称“桂花帽”。也有的在头饰后配钉一个银质插花座,并插有三枝八朵以上彩绒花团,亦称“樱花帽”。这些头饰别具一格,惹人喜欢。已婚妇女的头饰大多在前额有金属装饰品,后脑还有“折包花”、“细米油珠”等。
33、大姚彝族服饰
彝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无愧于人类的灿烂文化。彝族传统服饰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姚县境内的彝族主要有“罗罗濮”、“腊罗拔”、“俚濮”、“骂池濮”、“格苏濮”及“婆胚”等6个支系,还有白彝族、高山族、土族、水田族等他称。其中,罗罗濮、腊罗拔和婆胚3个支系的语言属彝语中部方言的罗罗濮土语,俚濮、骂池濮和格苏濮的语言属俚濮土语。全县12个乡镇均有彝族人口分布,其中以三台、赵家店、桂花、六苴、铁锁、龙街、昙华7个乡镇为聚居区。就方言分布而言,操罗罗濮土语的彝族主要居住于县境西北部的山区和半山区;操俚濮土语的彝族又主要分布在蜻蛉河、一泡
34、戈若民族服饰
戈若民族服饰戈若民族服饰是以环保型、原生态,纯棉面料纯手工制作的特色工艺产品,是我县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服饰、该产品已于2008年6月29日成功申请了“戈若”商标。
35、隆林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年满15岁,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父母和亲友就要送给手镯(手镯一般是银质、有花纹不合口,便于取下,也有的是玉器,有的妇女还喜欢戴银戒指、金戒指)。要穿中段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
36、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
37、常熟沙家浜水乡服饰习俗
沙家浜水乡服饰是沙家浜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智慧的结晶,由于地处湖泊湿地,水陆两栖的劳作强度,使其服饰保持了一贯的“短打”、“合身”,方便劳动和起居。沙家浜水乡服饰的形成,除了环境因素之外,还与当地的物产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当地出产的白苎历来有名。白苎这种纺织原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喜雨喜肥,怕冻怕旱怕渍,而沙家浜水乡地区最适宜种植。沙家浜水乡服饰的古朴气息延续了以白苎作为原料的纺织物固有品质。沙家浜水乡服饰以男、女服饰为基本格局,根据年龄、季节等因素又派生出老年服饰、儿童服饰和季节装。沙家浜水乡服饰在栽缝方法上,有一整套步骤和针法,如:拼、滚、镶、贴、盘、绣、钉、缝、行、包、撬、拷
38、比如服饰
比如服饰具有独特的娜秀服饰特色,其中男的以虎皮、豹皮为主,突显出高原男子的威武于矫健,而女的一般以貂皮为主,突显出高原女子的婀娜多姿。
39、彝族服饰(义诺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蛮书》(唐)途程第一云:“邛部台登(今凉山西昌、冕宁一带)中间,皆乌蛮也。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曵地。”《南诏野史》(下)载“黑倮倮,男挽发于耳
40、贺州瑶族服饰
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贺州瑶族服饰分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仅头饰就分尖头、平头、包帕等三类七种。如,尖头又分塔式、斜形、小尖头;平头又分包锦、缠纱;包帕又分单帕、重帕。贺州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历史特征。如大量的动物纹和植物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大量的人形纹及“”字纹,体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佛道文化对瑶族的深刻影响。另外,贺州瑶族服饰还反映了瑶族人的年龄、婚否、爱情及社会地位等状况。研究和保护瑶族服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41、阿勒泰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刺绣阿勒泰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和刺绣,非常的有特色,别具一格。特别是哈萨克族的服饰和刺绣,表现出了哈萨克族的文化蕴涵及民俗风情,是特色的地产旅游产品。
42、井竹麻服饰
江西苎麻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属国家大二型企业。井竹牌苎麻面料和服饰采用特殊的抗皱、免烫等后整理工艺,具有质地柔软、悬垂挺爽、超强透气、散热祛湿、冬暖夏凉、抗菌保健等特点。苎麻保健袜具有不湿脚、不臭脚和防治脚气等保健功能。1998年获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金奖,涤棉麻色织面料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2000年上海服饰博览会上,井竹服装面料被评为流行面料,井竹品牌被推介为10个知名品牌之一。公司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方针,产品80%远销美国、东南亚、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洽谈业务,进行友好合作。(宜春)
43、全州东山瑶族服饰
全州东山瑶族乡成立于1951年9月27日,是国务院第一批审批成立的民族乡,也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民族乡、全区瑶族人口聚集最密集的少数民族乡之一,人口3.3万多,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6%。东山瑶族服饰特色东山瑶族妇女皆扎刺绣长围裙,围裙上形似“蜘蛛网”、枫树叶及箭头的图案两边对称,好像两只搭好箭、拉满弦的弓箭。女性服装以黑为基调,间以青蓝和白色,辅以红线作绣装饰。头巾用红色丝线绣长约30厘米的图案,有的头巾为纯白色;扎时在后侧将图案部分留在外面下垂过肩。上身穿黑或青布小翻领右衽衣,衣沿、衣襟织绣精美的图案纹样。下穿青布长裤,扎黄、红、绿色丝线织成的腰带,腰带、围裙及头巾均留彩色垂穗,行走时,
44、壮族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木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男装与女装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
45、凉山彝族服饰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寒山区,人口约880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以睿智、勤劳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彝族先民为世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文化艺术,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凉山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在全国绝无仅有。【产生年代】据彝文古籍《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始创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鲁的母亲蒲嫫列依时代。在《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传》载:“哀牢夷知染采文绣蜀。”在彝族毕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