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鼓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鼓篇
196、牌子锣鼓与丝弦锣鼓
牌子锣鼓与丝弦锣鼓是团风县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器乐。在民间民俗活动中,为了烘托气氛,表达情感,“敲起锣来打起鼓”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牌子锣鼓流传的范围比较广泛,全县境内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班。流传在我县北部山区贾庙、杜皮等地的丝弦锣鼓,是比牌子锣鼓乐器组合更为复杂、乐队阵容更大的一种民间器乐形式,它以其富有强烈的艺术形象与音乐魅力,成为我县非物资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牌子锣鼓”包括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合奏的“曲牌”与单纯由打击乐演奏的干“点子”(锣鼓经)组成。流行在原黄冈县北部山区,以贾庙等地为重点,其他山区和丘陵地区流行比较分散。“牌子锣鼓”这种民间器乐能自清代中期流传至今,与团风地区的民情风俗
197、周至锣鼓
周至村村有锣鼓队,鼓谱各不同,鼓乐东雅西雄。锣鼓队出行时由仪仗引导,数十杆彩色牙旗,猎猎飘舞。黑河以东锣鼓配置繁,有大鼓(牛拉鼓)、中鼓、堂鼓、药鼓、小鼓、勾鼓、板锣、银锣、大钗、铙钗、中钗、铰子、京钗等,衬以碰铃和梆子。演奏鼓点稀、节奏缓、钗锣响亮变化多,紧敲慢打,平雅雍和。流行《十番鼓》、《往里滚》、《三观宫》、《鼓拍》等谱。黑河以西配器简,有中鼓、手鼓、板锣、马锣、小锣、大钗、京钗、苏铰等,演奏鼓点稠、节奏紧、速度快,钗锣烘托鼓声,雄浑壮烈。鼓谱以《蝎子尾》、《风搅雪》、《老鸦拌嘴》、《蛟龙出海》、《老虎磨牙》、《黄鹤阵》、《》、《十样景》较流行。
198、庐州大鼓(合肥市肥西县)
“庐州大鼓”作为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最早流行于安徽省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相传清代早期从山东传入今安徽泗县后形成。民间流传已延续近400年。“庐州大鼓”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瑰宝。庐州大鼓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浓郁的地方口音,是特有的地域文化。庐州大鼓说唱时,鼓书艺人边说边唱,时而摹拟动作,绘声绘色。其讲究韵律板眼,主要唱腔曲调为四弦书、锣鼓书和地方民歌。唱腔有歌嗓和内嗓之分。大鼓鼓词以“三个字”、“五句景”“七字唱”“十字句”为特点。流传甚广的鼓书曲目有《大明英雄谱》、《安徽十八大侠》、《五英八侠》、《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封神演义》、《说唐》以及新书《林海雪原》、
199、飞刀花鼓
飞刀花鼓,是半边功夫和半边艺术的一种艺术形式,深受四川城乡广大群众的喜爱,由职业艺人表演。由两人配合完成,有上、下手之分,上手一边演唱一边抛掷刀、叉、棒等物,下手打锣鼓伴奏、伴唱为辅。由杂耍和曲艺相结合,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完美的艺术形式。飞刀花鼓受到法中友协、法国杂技团和法国各大媒体的关注,法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墨西哥驻法国记者亨利克观看演出并进行采访。他说:“你们的花鼓艺术就像一朵鲜花,永远开在法国人的心里,我已经把你们这朵美丽的鲜花播放到西班牙、美国去了,并且我也会用文章把它介绍到拉丁美洲去!”法国阿维尼翁省长看了演出后说:“你们把中国民间艺术带到了我们法国,使我们法国人民得到了愉快和享受。”飞
200、闹年锣鼓
彭州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北枕龙门山脉中段,南接成都市郊。彭州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文化活动迹象。秦朝时期,今天的彭州地域上就设立了当时蜀郡管辖的三个县。唐朝时设立了“彭州”,一直到明朝才降为县。明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现象。大量的移民进入四川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与民俗。到了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时期,进入四川的多种中原地方戏曲和本地的地方戏曲经过融合后,形成了今天的川剧。川剧在自身的发展中根据剧目的内容和表演方式,逐步形成了固定的声腔套路,其中一部分打击乐进入了这些套路,剩下那些打击乐曲牌,戏剧爱好者们便将作自娱自乐,每当逢年过节,他
201、长沙花鼓戏(宁乡)
宁乡为长沙花鼓戏发源地之一。宁乡花鼓戏是长沙花鼓戏中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戏剧,素称“宁乡路子”。它以小调见长,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2014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长沙花鼓戏(宁乡)成功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八音锣鼓柜
八音锣鼓柜属器乐,是八音锣鼓的一种。八音锣鼓有演奏吹打乐、唱八音、锣鼓柜演奏三种形式,明末清初由西秦戏清唱班演化而来,广泛流传于广东省粤语地区,遍布佛山全市。锣鼓柜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大小唢呐模仿生旦唱腔,演奏成套戏曲,兼奏戏曲牌子;二是必有一个装饰华丽,用来放置打击乐器的木柜,便于巡游表演。据有关文字记载,其历史在160年以上。清代咸丰年间,清政府镇压洪兵起义,禁演粤剧,群众以锣鼓柜演奏代替演剧,更是盛极一时,其盛况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佛山市顺德区的锣鼓柜,兼有八音锣鼓三种功能,以杏坛镇、均安镇为著名。光绪年间,曾在杏坛昌教村举行锣鼓柜技艺比赛。20世纪20年代,杏坛高赞的“鸣盛桐台”
203、锣鼓标旗巡游
锣鼓标旗巡游俗称“游锣鼓”、“游标”,是揭东县民间游春祈丰年及重大喜庆活动中的传统民间文艺-,起源于清代。传统锣鼓标旗巡游以游神或喜庆活动为主,配器简单,至清末民初,随着潮剧、木偶戏等兴起,锣鼓标旗队在配乐和标旗形式上也逐渐丰富,加入不少时代元素。目前,锣鼓标旗巡游分布以揭东县城和炮台镇为中心,影响范围遍及全县的每个乡镇。锣鼓标旗主要由标旗队和潮州大锣鼓队两个部分组成。队形多为标旗队在前,分为仪仗、马头锣、横帔、娘伞、大小五锋旗、大小年标、腰鼓、仕女表演、儿童火龙火把、八宝、花篮和戏出等十余支队伍,其中以大小五锋旗队和大小年标队为标旗巡游主体。五锋旗俗称“武标”,旗队以脚穿芒鞋、头戴竹笠、身着
204、端鼓
端鼓是一个流传在皖、苏两省河域间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因其演唱时所用的伴奏用鼓——而起名端鼓。端鼓的起源因其特殊的存在形式而难以详考。据传与当年唐王李世民举办盛大的水陆大会有关,源于当时的演唱,端鼓艺人的产生和其它曲艺曲种艺人的产生也有很大区别,多为家传,极少师授,最根本的规律就是学端鼓的艺人都有极其相似的遭遇,即幼时曾得过一场较难治愈的大病,在求医无方的情况下,到庙里拜神求仙,并许愿病愈后学唱端鼓。而其他无此遭遇的人是不学此艺的。这里就包含着没有冤死而愿为超度其他冤魂尽力的意思。这种延续规律,至今没变。端鼓的演唱形式近乎于戏剧,即以唱为主,兼有角色扮演,但又不似戏剧中具备完整的程式及生、旦、净
205、祁东渔鼓
祁东渔鼓起于宋代,流传于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续有发展。其唱腔是在湘南渔鼓的基调上,根据祁东方言,结合祁东民间小调,花鼓和祁剧音乐改革发展起来的,人们习惯地称“祁东渔鼓”。祁东渔鼓主要分布在本省衡阳、邵阳、永州等数十个县市区及广东、广西、江西、山东等省。先后经历了从起萌到形成、成熟、转折、创新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涌现了刘贤中、邹祖溪、邹赛奇、邓富生、邹昆山、邹华山、邹华春等一批著名的民间艺人。目前从业艺人达400多人,有60多支演出队伍。祁东渔鼓传统曲目丰富,素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经过后期整理的传统曲目已有400多个,如《岳家将》、《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创作曲目有《闹新房》、《
206、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197出,包括《抽门闩》、《掐菜苔》、《告老爷》、《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江汉图》、《贺端阳》、《打补钉》、《戏蟾》、《三官堂》、《辞店》、《阴审》、《告经承》等。荆州花鼓戏早期的脚色行当主要为小生、小丑、小旦。后来随着剧目的变化,形成小生、生脚、正旦、花旦、丑5个行当。其表演自由灵动,轻松活泼,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和民间生活气
207、沾化渤海大鼓
渤海大鼓,因起源于沾化县(渤海老区)而得名。1950年,在沾化县驻地成立了“沾化县民众鼓书院”,期间,由魏尊昌、兰尊侠、谢宝华等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将东路大鼓、西河大鼓、老牛摔缰、河间大鼓等鼓书流派兼收、糅合,形成了富有渤海地区风格的大鼓流派。
208、工尺锣鼓
工尺锣鼓,英山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工尺”曲谱由明太祖御赐英山。工尺锣鼓全套器乐共有23个套路,其中7套弦管乐曲,16套打击乐曲。弦管乐曲调简单,走向上行,打击乐情绪热烈,中等速度,节拍平稳,俗曰:“有官家风度。”
209、庐州大鼓(合肥市肥东县)
“庐州大鼓”作为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最早流行于安徽省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相传清代早期从山东传入今安徽泗县后形成。民间流传已延续近400年。“庐州大鼓”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瑰宝。庐州大鼓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浓郁的地方口音,是特有的地域文化。庐州大鼓说唱时,鼓书艺人边说边唱,时而摹拟动作,绘声绘色。其讲究韵律板眼,主要唱腔曲调为四弦书、锣鼓书和地方民歌。唱腔有歌嗓和内嗓之分。大鼓鼓词以“三个字”、“五句景”“七字唱”“十字句”为特点。流传甚广的鼓书曲目有《大明英雄谱》、《安徽十八大侠》、《五英八侠》、《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封神演义》、《说唐》以及新书《林海雪原》、
210、思帝乡锣鼓
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积淀着风格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打乐《思帝乡锣鼓》正是大别山民间音乐中的珍品。《思帝乡锣鼓》又名“思乡锣鼓”,源于唐代宫廷教坊。清同治年间,由湖北麻城流传到金寨,民国年间又由金寨传播至英山、罗田、麻城等地。《思帝乡锣鼓》全套五十四路,四大调,分文武两门。武门:锣、鼓、钹、麻锣;文门:二胡、板胡、笛子、号、唢呐。目前,已记谱名有三十二路,演奏二十八路,后四路仅有谱名而无乐谱。《思帝乡锣鼓》带有明显的宫廷音乐印痕,是古代宫廷音乐研究的重要文本。其表演形式多样,集歌舞音乐、戏曲表演于一体,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