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丧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相传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坐在一旁击缶而歌。一些人见到后不明其意,便问他为什么不泣反歌?庄子说,人死归天,童子相迎,去到极乐世界,是人生极大解脱,为什么要为之哭泣而不为之歌呢?众人觉得庄子的话合民意、通民情、顺民心、乃心悦诚服,遂开始仿效,以致渐渐形成打丧鼓习俗,且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也不断演变。东宝坐丧鼓,原为一人坐着击鼓唱歌,歌者只在唱累后更换他人,其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很难使孝家陪伴着熬过一个通宵。后来,歌者们依据孝家熬夜特点和孝子们心理态势,充实坐丧鼓表现形式,即在不同时段加进器乐合奏和领唱、伴唱、合唱等,并将整夜之歌分为开场、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