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鼓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鼓篇
316、东宝坐丧鼓
打丧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相传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坐在一旁击缶而歌。一些人见到后不明其意,便问他为什么不泣反歌?庄子说,人死归天,童子相迎,去到极乐世界,是人生极大解脱,为什么要为之哭泣而不为之歌呢?众人觉得庄子的话合民意、通民情、顺民心、乃心悦诚服,遂开始仿效,以致渐渐形成打丧鼓习俗,且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也不断演变。东宝坐丧鼓,原为一人坐着击鼓唱歌,歌者只在唱累后更换他人,其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很难使孝家陪伴着熬过一个通宵。后来,歌者们依据孝家熬夜特点和孝子们心理态势,充实坐丧鼓表现形式,即在不同时段加进器乐合奏和领唱、伴唱、合唱等,并将整夜之歌分为开场、唱歌、
317、来凤三棒鼓
来风旧司乡岩朝门村三棒鼓,属于祖传,历史很悠久。相传岩朝门田氏三棒鼓,近十代在鄂、湘、川、黔边区享有盛名,广为流传,其抛刀绝活精彩绝伦。演唱内容现场发挥,演唱特色,是把有一定重量有锋利的铁器,轮番的抛向空中,其动作惊险而极轻松,具有民间传统技艺传统特色。在鄂、湘、川、黔边区,人们常常这样称赞旧司岩朝门田氏三棒鼓:旧司三棒鼓,历史很悠久,田氏相传十代有,绝技前人留。手抛刀和棒,耍出新花样,边打边抛又边唱,出口能出章。客往旧司过,进了花鼓窝,队伍庞大人也多,演遍川湘鄂。
318、襄阳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曾在襄樊地区广为流行,影响至湖北省的房县、郧阳、远安、兴山,最远达到陕南、豫南等地,它最初被称为“地花鼓”、“花鼓子”,因该剧种曾受歧视遭禁演,艺人们只能躲在山野乡间里演出,故又有“躲躲戏”之称。襄阳花鼓戏原本不是襄樊境内花鼓戏的惟一称谓。在1980年以前,虽然剧目基本相同,唱腔大同小异,曲牌的名称一样,但襄阳花鼓戏因行政区划不同而称谓不同,在宜城则被称之为“宜城花鼓”,在襄阳则被称之为“襄阳花鼓”,在枣阳则被称之为“枣阳花鼓”,如此等等。1980年,原襄阳地区文化局在地方戏普查的基础上,为整合襄阳地区地方戏剧资源,扩大襄阳花鼓戏对外影响,遂统一定名为襄阳花鼓戏。历史溯源襄阳花鼓戏
319、宜都梆鼓
宜都梆鼓俗称“梆鼓子”,是湖北地方曲艺品种之一。宜都梆鼓源于鄂西的宜都,是在当地民间薅草锣的基础上,吸引了民间吹打之所长,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新的曲艺品种,该市各地普遍流传,人民喜听乐唱。其中尤以王家畈、姚家店、红花套等地最为流行。其演唱形式可一唱到底,也可唱中夹白,还可唱、白、表、数兼而有之,并可与乐答问或由乐队邦唱等,结构比较自由。梆鼓音乐最初属音曲体变奏板腔式,1973年以后才逐步向联曲体过渡,故曲牌不多,现有“清江河”、“唢呐调”、“一枝花”、“倒采茶”、“平水调”、“甩腔”、“数板”等。演出道具是将木梆和书鼓一并固定在直立的鼓架上,演员持大、小两个木棒敲梆鼓而表演,配唢呐、二胡
320、挎鼓会
挎鼓会又名“雷音会”、“驾前鼓会”,据传是由汉武帝“捋鼓舞赏劳军”演变而来,系宫变舞蹈。三、四百年前由高桥传到胜芳,渐渐演变成一道别具特色的花会,其独特风格亦属罕见,所用大鼓系整张牛皮做成,敲响后声若雷吼,表演者边击边舞,节奏铿锵,宏烈壮观。据传古时出会,由两面杏黄三角旗先导,锦旗上绣有“博光闪照遮日月,鼓声隆隆震乾坤”14个黑绒大字,锦旗后面是42人背挎大鼓组成一字队形,鼓径约三尺,挎鼓人右手握槌,单手击鼓,边走边打,并配有24人打着铙钹为之伴奏,24个持钹青年不断变换各种不同队形和舞姿,鼓则在四周围场伴奏,声响可传至五里开外,其场面甚为壮观,乾隆皇帝南巡取道胜芳观看此会,极为欣赏,封赠演员
321、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属民间“鼓子秧歌”,大约起源于清朝初年,它以独特的挎鼓方法、有情节、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独树一帜,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柳林花鼓于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华东区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并赴朝鲜演出。2006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林花鼓因系民间舞蹈,历来为正史所不载,故从未见任何文字资料遗存。据老艺人回忆:柳林花鼓产生于1573年-1620年(明朝万历年间)。花鼓班子称“秧歌会”,由热心艺术的农民自愿组成,有会首负责会务。成员农闲演练,年节、庙会、庆典或应邀在红、白事上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柳林花鼓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曾
322、鲁北木板大鼓
鲁北木板大鼓起源于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原恩县)一带,平原县一带流行,广为说唱。鲁北木板大鼓起源于元、明时期的“词话”,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东昌府秦和义为生活所迫,跟随德平县一位朋友学唱大鼓书,后来自立门户。木板大鼓第一代传人秦良玉(艺名秦和义)在说大鼓书的基础上,吸取沧州大鼓、河间大鼓的精华并进行了创新,添加了以木板为主道具,加以鲁北方言说唱兼具表演,独成一家一派,时称“秦家门木板大鼓”。秦和义收徒王平(即王德平),师徒商议后改称“秦门王派木板大鼓”。民国时期,因木板大鼓流行于鲁北一带,故而又称“鲁北木板大鼓”木板大鼓流传至今已有300余年之久,传承13代,是鲁北地区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深受城乡
323、章丘扁鼓
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没有记载,关于它的出处,众说纷纭。据相公镇巡检村老民间艺人姜兆金等人讲,相传扁鼓最早是由先民们从山西带过来的,在济南已流传六百多年。扁鼓乐队的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各种类型扁鼓乐队的组合形式,乐器配比均不相同。常见的是:大型扁鼓乐队有两面特号鼓,四面大号鼓,十面中号鼓,十面小号鼓,两面大低音锣,两面中音锣,两面小锣,八副大帽钹,四副中钹,两副小镲,单设一个指挥。这种乐队声势浩大,能演奏四个声部的鼓曲,适应在固定位置演奏。中型扁鼓乐队一般由两面大号鼓,八面中号鼓,八面小号鼓,八副大帽钹等组成。小型扁鼓乐队一般由四面中号鼓,四面小号鼓,四副大帽钹或有两面小号鼓,两
324、山东花鼓
花鼓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宋时已有记载,明清益盛,遍及全国。流行山东境内的称为“山东花鼓”,亦称“花鼓丁香”、“花鼓腔”、“打花鼓”、“花鼓秧歌”等。花鼓在流传中,与各地俗曲小调结合,发展成为许多新兴地方剧种,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山东花鼓有南、北、东3路之分。为主的“南路”流行在鲁中鲁西南广大地区,并在菏泽、济宁地区发展成为“两夹弦”、“四平调”两个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北路”流行于聊城、德州、惠民地区。有“聊城花鼓”、“茌平花鼓”,并有以歌舞为主的“柳林花鼓”,临邑、禹城一带的花鼓,则发展成为地方小戏“一勾勾”。“东路”即滕县、邹县和峄城一带流行的“锣鼓冲子”,在当地形成“拉魂腔”(即柳琴戏)
325、兴隆铁板大鼓
铁板大鼓始创人王宪章在清末民初来沈阳献艺,民国三年(1914)参加“奉天调”古书研究社考试,名列古书艺人榜首,定位甲等,唱红了东三省。张作霖的姨太太非常欣赏,逢场必听,并提议张作霖在沈阳建立一个鼓书学校,王宪章任会长,陈怀德在此校学习,受到真传,成为第二代传人。1982年,兴隆县文化馆举办了大鼓培训班,学员的组成全是兴隆县乡镇业余大鼓爱好者,进行了二十多天辅导培训,佟广付、郝井利二人都参加了学习,这次主讲的人就是铁板大鼓二代传人陈怀德老先生。佟郝二人再次拜他为师,进一步深入学习铁板大鼓,陈先生亲传了六本长篇大鼓,十二本小段子,如:长篇本《刘公案》、《九头案》、《呼家将》、《曹义上寿》、《安公子
326、单县鼓吹乐
单县鼓吹乐为鲁西南鼓吹乐的一个分支,朴实爽朗,优美细腻,富有浓厚的乡土气味和生活气息。它使用的乐器分为吹管乐和打击乐两类。吹管乐有唢呐、笛子、笙、闷子、把攥子。打击乐器有梆子、小镲、小锣、云锣、小鼓等。在鼓吹中,主要的乐器是唢呐。唢呐在单县俗称喇叭”或响器”。分为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和锡笛四种。笛子,分为梆笛、小尖笛和铜笛。笛子是唢呐的主要伴奏器。打击乐器主要用于伴奏中,起着掌握节奏,制造气氛,增强色彩的作用。单县鼓吹乐演奏曲目丰富多彩,有唢呐曲牌、戏曲和曲艺牌及民间小调等。经常演奏的有《抬花轿》、《大笛搅》、《叫句子》、《山坡羊》、《锁南枝》、《双合凤》以及各种开门等。演奏的形式有:行进演
327、喜花鼓
因民间家庭生了儿子“整酒打喜时歌唱舞蹈狂欢”而得名,每首音乐旋律起伏动听,歌词连贯自成体系。优秀民歌《黄四姐》是建始县民间音乐系统“喜花鼓”庞大家庭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作之一。“喜花鼓”因民间家庭生了儿子“整酒打喜时舞蹈狂欢”而得名。建始县三里、高坪、红岩一带土家姑娘出嫁后在婆家生了男孩,叫做喜得“贵子”。双方家族都皆大欢“喜”,定下“打喜整酒”吉日隆重庆贺,夜里因客多没有床铺睡觉,宾客们便用唱歌跳舞来混时坐夜,乡间称这种唱歌跳舞为闹“喜花鼓”。“喜花鼓”的形成起源可追溯到清康熙。“喜花鼓”习俗的展示过程生动活泼:女婿娃提上一只公鸡到岳父母家“报喜”,岳父母便邀约亲族本房筹备礼物择吉日到女儿家做“
328、鹤峰围鼓
鹤峰围鼓(俗称打家业),主要流行于鹤峰大岩闳外的走马、铁炉、梅坪一带。它是由一只鼓、两副钹、一大锣、一勾锣、五件响器,五人操作演奏,通过鼓点牵引,两夹钹穿插拗打,大锣应节转换,勾锣巧妙点缀,构成独具一格的交响,能表现出气势磅礴、翻江倒海的壮美,也能表现花绽鸟嘻、唧唧喔喔之优美,它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鹤峰围鼓是一项古老的艺术品种,也是最早的演奏乐器。它与原始的祭祀舞蹈一同诞生,鹤峰各种民族舞蹈、摆手舞、丈鼓舞、花鼓灯、采莲船、龙灯,包括古老的傩愿戏,都是锣鼓伴奏,未有管弦,至今仍然如此。可见锣鼓在鹤峰民族艺术中之重要,运用之广泛,“围鼓”亘古无整理,全由口谱相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经
329、藁城战鼓
藁城战鼓是藁城农村传统的民间艺术。据传,它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古时,战鼓是祈雨拜庙祭祀的必备舞队,久沿成习。新中国成立后,战鼓摆脱了旧的迷信束缚,成为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1949年10月1日,藁城战鼓四大流派之一的马庄鼓会,曾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其战鼓风采被永远定格在开国庆典新闻纪录影片的镜头之中。藁城战鼓是一种以大鼓、大铙、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的男性群体广场艺术。其吸收采纳许多武术动作,有“武术战鼓”之美称。清末,藁城战鼓队曾赴天津参加皇会演出,轰动京津,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藁城战鼓源于祭祀,产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旧时,寺庙极多,庙会频繁,庙会祭祀活动都要击鼓舞
330、中州大鼓
闻名中州的新乡县赵堤大鼓,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以“声”“形”特有的形式,明快富有朝气的节奏和独特的艺术走形,体现了中国农民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的精神风貌。中洲大鼓曾参加中国沈阳第二届国际秧歌民间舞蹈节,收到国外专家的高度称赞,并获表演优秀奖和精神文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