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号子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号子篇
31、运河船工号子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队近日在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沧州市沧县捷地乡,发现了7名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人,并对号子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和整理。这是河北省第一次发现并记录大运河船工号子。据参与普查的河北省沧县文化馆馆长王建国介绍,沧县捷地乡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北通天津,南接山东,为运河上的咽喉。自隋末大运河通行,沧县捷地就出现了拉纤船夫。船工号子是纤夫们为了在拉纤中步调一致、提高劳动效率而自然创作的一种民歌。这次记录的沧县船工号子有起锚号、摇橹号、拉纤号等十余种。除起锚号子是大家齐声唱外,其余的号子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和。船工号子节奏急促,领、和呼应紧凑,为呼喊性音调,声调高亢、激昂,多为上下
32、茅山号子
茅山号子是起源于江苏兴化茅山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是茅山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用号子形式配以号词,激发情绪,抒出胸意。茅山号子源头可追溯到秦灭六国,统一四海的时候。为巩固万世之基,秦始皇大征民夫,修筑长城,以防匈奴人侵,传说孟姜女寻夫送寒衣,行到山海关的传说。兴化劳动号子发源于兴化百里水乡,追溯到秦始皇时代。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大征民夫,修建长城。孟姜女寻夫送寒衣到长城,看到民工们“哼唷”的号子声,消除疲劳,寻求乐趣。幸有的茅山籍民夫回到家中,便将民工们在筑长城时哼的号子传回家中。千百年来,民间口传代代相袭,不断创新,茅山号子应运而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韵味。由于茅山地处偏隅泽国,军阀混战,未
33、矿工号子
矿工号子是分布于长屿石矿矿区的劳动号子。有着悠久的民间传承,至今仍在延续。长屿石矿位于新河镇西部,千百年来以生产优质建筑石材而名闻省内外,素有“石板之乡”之美称。自古来,当地居民建房均采用当地生产的石料构筑,并赋予柱头、石壁上还有精美的浮雕装饰,形成独特的石文化景观。改革开放以来,又创作了许多新石刻制品,有些石狮、石像等雕刻作品更远销海外,于是长屿又有了“石雕之乡”的美誉。长屿采矿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在整个采石过程中,为了减轻矿工们的疲劳、危险,由一名当班师傅领唱号子,其它工匠有节奏有顺序地进行吟唱。1500多年,他们以锤、錾为器,以石为琴,弹奏一曲又一曲的沉重深厚的音乐——矿工号子。有:扛
34、海林号子
森林号子(海林号子)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海林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高进忠海林号子是海林林区工人伐木劳动时所使用的号子。历史久远,广泛流传于海林地区。唱词节奏讲究有缓有急,有张有弛,有重音、有托音、多衬字,分领唱和合唱。歌词具有口语化特征,少有修饰润色,多用口语俚语。依据不同工种和传唱环境,可分为蘑菇头号、了号、拽大绳号、拉鼻号、大掐号子、羊工号、瓦杠号等7种。
35、荣成渔民号子
荣成是渔业大市,有着几千年的渔业生产历史。勤劳勇敢的广大渔民在长期与大海、大风、大浪的抗争中,在繁重的生产实践里,不断创造出了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渔民号子。它作为渔民生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古老歌谣和精神号令,在荣成沿海区域广泛流传。渔民号子既有鼓舞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挥生产、协调动作、统一行动的功能。随着时代不同,渔民号子不断发展和变化,由最初简单的音节、无调子的形式,逐步演变为有调式和唱词,且内容丰富的渔民号子。特别是在50—70年代,渔民号子最为兴盛,其音乐性、节奏性、实用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形成了气势雄浑、喊唱交替的荣成渔民号子,并在渔民们的新老交替中一代代流传下来。荣成渔民号子,
36、嘉陵江船工号子
嘉陵江船工号子“嘉陵江船工号子”是船工在集体劳动中为了统一动作,在长期劳动中而流传的一种歌曲,简称船工号子,其表现形态大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或齐唱,时而悠雅动听,时而雄壮激昂,充分彰显劳动者的勇气和力量,也很有艺术感染力。
37、分水镇石工号子
分水镇石工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原汁原味,别具一格。在打石、撬石、抬石的劳动过程中,在用石头铺路、修桥、筑堤、筑坝、建造房屋时,人们都在哼唱或吆喝。这种号子的种类繁多,可达一百七十余种。石工号子腔调丰富、风格独到、韵味独特,最早传唱的人可唱九十二腔、八十二调。石工号子从轻唱至四言八句,到编成歌谣传唱,形成了一派独特的石工号子韵味。现在流行传唱的有:大锤号子、拗料号子(又分大石料、小石料)、抬石号子、转转腔、大五声、大帮腔、四平腔等七种,最为普遍的是:大锤号子、拗料号子、四平腔三种。
38、丰南渔民号子
丰南渔民号子(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民号子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古时称“劝力之歌”。它既有鼓舞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挥生产、协调动作、统一行动的功能。作为渔民生产和劳动中传唱的古老歌谣和精神号令,渔民号子在丰南沿海区域流传已久。在盐场和滩涂深处,便是冀东著名的渔场。历史记载,早在汉魏时期,这里的渔业生产,就和“万灶煮海”的盐业一样,兴旺红火。丰南渔民号子,产生并流行于丰南沿海黑沿子、东田庄一带。它和产生于劳动的古老歌谣一样,是渔民们在漫长的劳动斗争生活中创作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劳动歌曲。在出航捕鱼的过程中,他们一边劳作,一边哼唱,协调动作,鼓舞士气,愉悦心灵
39、巴山石工号子
中国民歌体裁劳动号子的一种。亦称“岩工号子”、“送石号子”。流传于南方的开山采石工地,其中以四川、湖南、浙江、福建等省为最普遍石工号子的歌词有两种一种是无特定内容的劳动呼号;一种是触景生情的即兴编唱和传统叙事歌词,如《孟姜女》、《唐僧取经》之类。后者歌词多为7字上下句或4句为一段。歌唱时每句第4字和第7字之后常加入节奏性很强的呼号声音乐特征①多为套歌结构形式根据劳动程序,一般都包含有:到采石场时唱的“开场号子”;用大锤钻打巨石时唱的“大锤号子”;巨石开缝后用钢条、木棒撬动石料时唱的“撬石号子”;用绳索将石料拉走时唱的“拉石号子”;集体将石料抬走时唱的“抬石号子”等②成套石工号子中的各单个曲目,
40、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其中的漳卫南运河段自清河县进入故城,纵贯全境,蜿蜒91.5公里。自元、明、清乃至建国之初,故城县的郑口镇、故城镇(旧故城县城)、建国镇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运河中舳舻相继帆樯如林,受此影响,为船队服务的季节性的篙工、纤夫及搬运工均来自沿河各村庄。为了便于协作,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生活情趣,在集体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运河船夫号子。它的音乐节奏与劳动的节奏相应相和,具有鲜明的律动性。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南运河船工号子即是劳动号子,又具有其独立的艺术形态,脱离了原始号子简陋的外形。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种类繁多,可以分成船号和纤号两大类
41、黄河河工号子
黄河号子是黄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项黄河文化,它不仅是治黄实践的浓缩,而且也是推动抗洪抢险施工的力量。黄河号子的特点是紧张、高亢,雄浑有力。该号子共分骑马号(快号)、绵羊号(慢号)、小官号(慢号头、快号)和花号四种,号子不同,内容有别,或缓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扬。根据施工场面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号子,可给施工抢护人员以速度和力量,达到同心协力抗洪抢险的目的黄河船工号子黄河船工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们对黄河了如指掌,把船只视为家珍。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生活实践中,船工们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黄河号子。声声号子,抒发了船工们复杂的感情,反
42、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指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它是运河船工为统一劳动步调,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歌品种。运河船工号子的渊源,如今只能根据演唱者的回忆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它是以家庭、师徒、互学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如今运河号子的唯一传人是通州永顺镇盐滩村75岁的赵庆福。通州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早在秦代就有漕运活动。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定都北京,漕运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每年运粮漕船两万余艘,首尾衔接十几里,伴随浩浩荡荡宏伟船队的,是此起彼伏,气势磅礴的号子声。光绪末年,漕运废除,通州码头地位逐渐消失,但在运河上民间的客货运输直到1943年,运河因大旱断流时才
43、碛口号子
碛口号子又称艄公号子,是扳船的艄公们为了协调动作,统一节奏,由简单吆喝逐步演变为有领、有和的行船号令,主要流行于黄河中游晋西北临县碛口古镇以及丛罗峪、曲峪、克虎、八堡一带,并辐射至与碛口相对的陕西吴堡、佳县的部分村镇。碛口号子大体可分为起船号子、顺流号子、跌碛号子、抽船号子、拉纤号子、背船号子、蹬杆号子等。起船号子是老艄开船的号令,众艄公听到指令号子,齐心呼应,合力扳棹起航;顺流号子是船行时,老艄站立船尾,观察河面所发号令;跌碛号子也称闯碛号子,闯碛,就是行船过暗礁,当船进入河碛后,号子就变成了众人领众人应,只听到“嚎──,嗨!嚎──,嗨!”声声不断;抽船号子也称靠岸号子,老艄:“歇一歇,缓一
44、仁寿抬工号子
仁寿抬工号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和产生的民间艺术,号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铿锵上口,诙谐幽默,寓意深刻,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教高的艺术价值。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公路等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汽车等交通工具日益增多,货物运输、人员来往越来越方便快捷,抬工迅速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抬工号子面临后继乏人,濒临消失的危险。令人欣喜的是,抬工号子已经成功地申报上省“非遗”名单,国家级也在紧锣密鼓地申报之中,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相信抬工号子能有一个新的明天。仁寿县地处丘陵,没有可以通船的河流,这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交通运输处于天然的劣势。由于开发的滞后,这里也一直没有所谓的通衢大道。迟至民国
45、岚山渔民号子
驯海驭浪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码头上展现给人们的“岚山号子”,比舞台上更有一番独特的“味道”;那阵势,以及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