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号子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号子篇
46、吕四渔民号子
吕四,唐五代时是一片沙洲,遥遥浮现在烟波之上,古时称“东瀛洲”。东瀛涨沙成洲,逐渐水草茂盛,统治者把一批批“犯人”发配到这里来煮盐为生。三分盐七分渔,沙洲逐渐成熟,海鸟翔集,鱼游浅滩,盐民开始下海捕鱼,于是产生了渔歌。渔歌有反映生产劳动欢乐情绪的。如《撑船歌》:“春夏秋冬四季天,我撑船逍遥在外边,三十六行买卖我不做,我撑船为业去天边”渔民作业生产时,人要出力、出劲,就必须打号子,渔民把打号子叫“喊歌”。如吕四民歌《人要出力把歌唱》中唱的:“天要落雨北风狂,鸡要啼来扑翅膀,船要快来双支橹,人要出力把歌唱。”吕四渔民号子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原生态渔歌吕四渔民在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一整套十分完整的劳动号
47、邵伯秧号子
邵伯秧号子,是劳动妇女在繁重的栽秧农活中,表述心迹,解乏助兴的一种民间歌曲。相传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其内容有表达男女爱情的、有如怨如诉的、还有历史知识的等等,无所不唱。形式有齐唱、独唱、对唱,一般是“一人唱众人和”。栽秧领趟的妇女,既是栽秧能手,又是唱秧号子的能手,由她唱“头号”,众人唱“吆号”。解放后,当地党委、政府为邵伯秧号子做了许多发掘、抢救、传承的工作,许多从未听过的栽秧号子被发掘出来,一批秧号子能手脱颖而出。1951年,秧号子能手施登英、赵锦珠3次应邀参加江苏省民歌文艺汇演。1953年,江苏省歌舞队成立,施登英被招入队,专门演唱邵伯秧号子。之后赵锦珠又被请到省歌舞团,与歌唱家雪飞同台演
48、黄河船工号子
黄河船工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上,漂泊在木船上。他们对黄河了如指掌,把船只视为家珍。在与黄河风浪搏斗的生活实践中,船工们创作出了丰富多采、独具特色的黄河号子。声声号子,抒发了船工们复杂的感情,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忧、怨、悲、欢。黄河船工号子,伴随着船工的劳动,是船民生活的旋律。黄河船工从来是不行哑巴船的。船工们一投入工作,就开始唱黄河叫号,招呼大家准备行船。船在岸上检修后拖船下水时唱威标号,接着有起锚号、搭篷号、扬蛮号(船工们忌用翻音,扬蛮号即扬帆号),使用最多的是拉纤喂喂号。黄河的拉纤号,又有清早拉纤号和晚上拉纤号之分,虽曲调相同,但歌词内容是不一样的。黄河中下游的船工,横渡黄河的时候比
49、绍兴打夯号子
“打夯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建筑工地上打夯时所唱。它流传于民间,歌声带有明显的号召力,歌声一起,打夯的人都要同时用力,随着歌声的节奏,将夯上下抬动。如果一人不用力,则会使夯的重心偏移而致伤手脚。它有近乎固定的曲调而没有固定的歌词。歌唱非常灵活、非常自由,看见什么唱什么,想起什么唱什么。眼边看,心边编,口边唱,随心所欲,不拘形式,富有浓厚的泥土气息。词的内容集自然景观,自然现象,农事农活,婚恋嫁娶,地方文化,风俗风情等古今素材于一体。“打夯号子”风格多样,有领唱、齐唱、对唱等,可根据需要随意改变,有时还可以由一人以歌提问,另一人以歌回答。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