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花灯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花灯篇
31、嵩明花灯
嵩明花灯作为云南花灯主要流传地之一,嵩明的传统花灯活动十分兴盛,据史料记载有超过200个村寨曾有花灯活动。除元宵灯会期间的表演外,嵩明花灯还在各种民间庙会中汇聚表演,灯期长达一二个月。嵩明花灯的表演形式多样,民间习惯分为“团场”和“坐场”两个部分。“团场”是花灯演出的开场节目,由十余名成对的男女角色歌舞表演,气氛热烈火红。“坐场”是各类小戏、小歌舞和小演唱的统称,以小戏表演为主。嵩明花灯小戏剧目非常丰富,约计70出,部分只有说白而无唱腔的“讲口戏”在其他花灯流布区较少见。嵩明花灯的“团场”在20世纪50年代被总政歌舞团改编为《红灯舞》,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有一定影响。嵩明花灯的部分剧(
32、元谋花灯
元谋花灯是以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外来剧种、剧目、音乐、表演形式,融合地方山歌、小调和民间舞蹈而逐渐形成的地方剧种。元谋花灯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民国时期,全县有39个灯社,每年春节都在邻近村社巡回演出,演出剧目达111个。1958年,元谋县成立了元谋县花灯团,上演了众多改编的传统花灯和移植的现代花灯。元谋传统花灯有传统剧目101个,分文戏、武戏、庙会戏,其中又分袍带戏和三小戏。袍带戏场面大、人物多,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多为大中型戏。三小戏突出小的特点,即小生、小旦、小丑,以演谐趣小戏为主。传统花灯剧目有外来剧种移植的,也有地方艺人创作的,均在融合了地方民歌、小调和地方曲
33、姚安花灯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的花灯有史可查的最早时间为明代,流传较广。无特定的传人和编创,靠父母辈的言传身教、年轻人耳濡目染,代代相传至今。花灯演出通常在春节期间,由农民组织玩灯班子前往各村各户去表演。姚安花灯以“拉花”和“牛歌”为主要内容。“拉花”是姚安花灯中流传至今比较完整的歌舞节目,基本队形为圆圈,也称“簸箕灯”、“团场子戏”。舞中以打岔佬为中心,男女舞者各四五人。拉花在圆场舞蹈中有小鱼抢水、扭麻花、大穿花、老牛擦背、喜鹊登枝、苍蝇搓腿等动作,采用崴步、颠步、提步、四方步等步法,身段有老鹰晒翅、海底捞月、小鱼抢水、双人照面、狮子摇铃、独立枝头等,形成了姚安花灯的独特风格。“牛歌”统称“坝子腔”,
34、利川“灯歌·花灯·龙船调”
土家族“灯歌·花灯·龙船调”是利川柏杨一带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是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灯歌形式。表演时划地为台,一人扮幺妹,花枝招展,低眉弄姿,站在船心。一人扮书生,兰衫纶巾,手执折扇,潇洒站在船头。一人扮丫鬟,燕尾堆髻,手舞花巾,殷勤侍立船侧。一人扮艄公,麻衣驼背,手执桡片,滑稽追随船尾。乐队一般由五人组成,既伴奏又伴唱,随着打击乐的阵阵响起,演员们或随船飞旋起舞,或随船踏歌翩跹进退,群众喝彩者有之,合唱者有之,鞭炮声,鼓乐声,此起彼伏,情景十分热烈。载歌载舞是“灯歌·花灯·龙船调”的一大特色,灯歌是在演员舞蹈和伴奏停歇时的动人歌唱。唱法一领众合,一般多为书生领唱(也有幺妹领唱的),众人
35、潜江花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花灯潜江花灯,是潜江民间沿袭闹元宵观灯习俗,经世代传承而保留下来的花灯制作工艺。潜江花灯有以装饰、点缀、烘托环境为主的装饰性花灯;以表现人物和情节的主题性花灯;以趣味性、知识性为主的娱乐性花灯;还有直接为生活服务的实用性花灯。制作花灯的题材有历史、人文以及自然界的各类物种。如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题材尽数采纳。潜江花灯的工艺从构思设计、造型工艺、装饰工艺是一套完整的工艺链条,手法多样,精工细作,给人以巧夺天工的美感。潜江花灯比较完整地继承了传统工艺,并且携带了楚地的民俗遗风,是中国传统花灯的历史缩影,具有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唇齿相依的亲缘关系。其
36、张家界高花灯
高花灯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时,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锣、钹、唢呐、鼓等乐器。每人手中拿一盏纸扎灯笼,内点蜡烛两根,顶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纸剪成戏文故事如“八仙”、“瓦岗寨”,“梁山英雄”之类。高花灯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东起西落,进一个“半边月”,出一“月团圆”,舞个“太极图”。亦可进民房表演,叫“愿灯”,多为祝福、还愿或为某家喜事凑趣。打吆喝、打口哨则只能到户外表演,叫“众灯”,是让大家看的。
37、嘉兴南湖荷花灯会
嘉兴南湖荷花灯会是极具江南水乡特色,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据嘉兴市志记载,旧俗嘉兴六月廿四为荷花生日,又称“雷祖(嫘祖)生日”。是日,市民倾城游南湖,可不付摆渡钱去烟雨楼雷祖殿(嫘祖殿)进香。南湖游船汇集,大小船只数百。大船中有丝网船,俗称“双夹弄”、“单夹弄”,可供酒菜。小船盖船篷,摆渡载客。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灯,漂浮于水上,多至千盏。烟雨楼通宵达旦供应茶酒面食,又有昆曲社在湖上举行曲会助兴。无锡、苏州等地的船主,届时会把十分气派的大型丝网船提前几天摇到嘉兴来。当年流传歌谣:“六月廿四七月七,嘉兴景致烟雨楼。大船停到密层层,小船停到水也浑。”热闹场面可见一斑。此俗盛行于清乾隆年间及
38、河津转花灯
河津转花灯流行于僧楼镇马家堡、李家堡村,是一种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多在元宵节前后夜晚活动。转灯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系当地民间艺人根据风车原理研制而成,其制作工艺包括编制、剪纸、裱糊、仿生、木工装饰等步骤,涉及几何、舞蹈美学、动力、热力等多种学科原理,起初只有单转或双转,后逐渐发展到几个、十几个、几十个花灯同时在一个灯架上转动。转灯制作先用竹子扎成骨架,葵花杆做灯身主体,用麻纸糊成各种花灯,另用厚纸糊成4-5个风轮,安装在每个花灯的中心,灯面上饰以各种剪纸图案。灯的空心处穿一转轴,轴外固定一燃烛柱,使烛光保持平稳达到灯转烛不动的效果。灯架的顶端再饰一雉尾和纸绣球、风哨等,使灯在转动时有色有声,引人注
39、新兴花灯调
花灯调源于清末民初新兴县河头镇花灯艺人自编自唱的一种歌谣,曲调简单,意境悲凉。新中国成立后,新兴县对花灯调重新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更具时代特征,还将其编成花灯舞演出,在2006年广东民间艺术汇演上获得金奖。目前,花灯调在新兴县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广泛流传。
40、永清花灯
永清古属燕国所辖,至汉始有人居住,隋定为通泽县,天宝元年始称永清。以糊制鸭子灯而闻名的坚固庄村是位于永清东南部的一个自然村,属后奕镇管辖,在后奕镇正南3.5公里处,村落成长方形,主街东西向,有村民100余户,以张、刘、杨姓居多。糊制鸭子灯、瓜灯等习俗手工艺品在永清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年流传较广,近四十年来坚固庄村数十户村民以专攻此技艺闻名。据史所载,明末始,永清当地男女青年结婚都在腊月举行,而婚后女方父母都要买一只手工糊制的鸭子灯送给女儿和姑爷,将其放于床头,以示“押子”(或称“压子”)之意,期盼来年生一大胖小子。后来此习俗逐渐演变为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二、三年的腊月,女方家长要给自己的外孙子
41、同德足邦花灯节
在靖西县同德乡意江村足邦屯和果老街,有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就是每年正月十六日闹花灯(果老街在正月十二日),家家户户都要精心制作两三个不同样式的花灯。为什么要闹花灯,有一个生动的神话传说。春秋时期,有一个姓李的家庭,生了一个胖胖的儿子,取名李耳,因为一生出来头发都白了,所以人们都称他为老子。后来,他-成仙,玉帝封他为太上老君。他的弟子奉他为道德天尊。有一天,太上老君光临灵霄宝殿,玉帝特意召来三界大仙,举办赛宝会,为太上老君接风。各路神仙都献上奇离古怪的宝珠,玉帝命令荣光天王负责收集。神仙们向玉帝参拜礼毕,玉帝赐宴席,大家举杯为玉帝和太上老君祝福时,荣光天王突然叫大鹏鸟张开大翅膀,把灵霄宝殿遮住,
42、平江花灯戏
平江花灯戏在民间被称为灯戏,是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境内和浏阳东乡一带的汉族传统戏剧,它以平江方言和长沙官话相结合,提炼为舞台语言。传统剧目有100多个。先期的剧目多为艺人创作,反映农村生活,泥土气息浓郁。2006年,平江花灯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平江花灯戏的历史平江花灯戏历史悠久,明《类联采新·上元》记载:“楼明万烛,山戏百层。”所指山戏即早期的灯戏。汉族民间传说有二:一说宋仁宗(1023—1056年)大建清蘸,国人张灯结彩,演戏奉神,流传至今;一说北宋时期梁山一百零八将,无一善终,阴魂不散,人民于野外搭台张灯演戏,以慰亡灵,故曰灯戏。灯戏初期是一旦一丑或两旦两丑的对子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