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花儿特产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花儿
1、宁夏回族山花儿
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是广泛传唱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的一种代表性民歌体裁。它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徒歌、相和歌、立唱歌)的某些特征。《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即其先声。复合性、多元性文化使这些山歌更多地呈现过渡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广泛传唱的回族山花儿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山花儿基本属于自唱自娱形式或在小范围传唱,它在继承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基础上,多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山花儿音乐继承古陇山徒歌四声、五声徵调特征,吸收信天游、爬山调、洮岷花儿、河湟花儿以及伊斯兰音调的多种因素,多用
2、瞿昙寺花儿会
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据考证,瞿昙寺花儿会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开庙会起,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多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瞿昙寺花儿会参与群众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也踊跃参加。在演唱曲令上,除当地的《碾伯令》外,还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此外藏族人民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的演唱。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其中最能体现瞿昙寺花儿会民间特色的就是两个阵营的对歌。瞿昙寺花儿会还具有深厚的民
3、七里寺花儿会
七里寺峡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南古鄯镇境内的小积石山麓。在这里举行的花儿会至少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八方群众盛装举伞结伴而来,六七万人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七里寺花儿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化盛会,演唱者均为民间歌手。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无任何乐器伴奏;演唱内容多为情歌。演唱者一般一手轻捂耳朵,根据内容需要用不同的“令”来演唱,所唱曲令达四十余种,代表曲目有《古鄯令》、《1令》、《二梅花令》等。七里寺花儿会由于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再加上峡内药泉的吸引力,在西北地区颇负盛名。七里寺花儿会上歌手众多,除了著名“花儿”歌手到会,周边地区会唱花儿者也常常到场助兴,有许多老歌手
4、丹麻土族花儿会
丹麻花儿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1,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会期为五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举办丹麻花儿会的丹麻镇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东部,是一个土族聚居乡镇。丹麻花儿会起源于明代后期,盛行于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认为是低俗野曲会而遭到禁止,一度中断,1978年以后逐步恢复。据专家认定,“丹麻花儿会”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1。经过历史的演变,它已成为展示土族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场。丹麻土族花儿有《尕联手令》、《黄花姐令》、《杨
5、松鸣岩花儿会
松鸣岩位于临夏州和政县城南23公里的吊滩乡小峡风景区之中,景区由西方顶、南无台、玉皇峰、鸡冠山四峰组成,是甘肃省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也是河州花儿的发祥地。松鸣岩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甘肃省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举行。据《和政县志》记载,松鸣岩每年四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开龙华大会,朝拜者累千巨万,香火甚盛。根据史料研究,花儿在和政县出现应该在明代前期,距今至少已有数百年历史了。松鸣岩花儿会有持续的历史传承性和博大的开放包容性,有固定的演唱时间和场合。松鸣岩花儿会上,歌手们除了演唱各种河州令外,还有《牡丹令》,演唱地点或在山坡,或在草坪,或在山口
6、莲花山花儿会
莲花山位于甘肃省康乐县西南部,花儿会是莲花山地区群众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辐射三州(地)六县78个会场。此类民歌早在三百年前即已兴盛。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花儿传唱遭到封禁,改革开放以后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规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过程,从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会场会期达6天,历经唐坊滩、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沟门、紫松山等处,参加民众达十万人次以上。莲花山花儿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代表性歌手主要有景满堂、丁如兰、张生彩、朱淑秀、米兆仁、汪莲莲等。莲花山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代表性曲令
7、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
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位于麻家集镇的高石崖和乔家滩举行。高石崖距离县城约50公里,七座陡峭如削的山崖拔地而起。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主要流行洮岷花儿,它的种类、内容、曲调具有多样性,一般唱时随着歌唱的感情,词的内容、曲调可以自由发挥,不受拘束,有“十唱九不同”之说。花儿是民间歌谣,对研究甘肃省民间音乐的历史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花儿是诗与歌的统一体,主要以兴赋比为表现手法。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艺术范畴,对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麻家集高石崖花儿会是当地人际交往上人与人融洽亲情的纽带,传承了传统文化,对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8、山花儿
“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是主要流传在六盘山地区回族聚居区的代表性民歌体裁。“山花儿”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徒歌,相合歌,立唱歌)和特征。《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即其先声。史籍乐志中记述其特点为“一唱众和,恰似顾曲之周郎,三句一叠,酷似跳月之苗俗”。复合性、多元性文化使其呈现着更多过渡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广泛传唱的回族山花儿,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山花儿作为回族群众愉悦自我、怡情解闷、吐纳情感的一种自娱性山野歌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浑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山花儿基本上属自唱自娱形式或在小范围传唱。它在继承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基
9、老爷山花儿会
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它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性自发演唱,农历“六月六”在老爷山的密林花丛中,或数十人或几百人自由唱和,情景交融;二是1949年以后兴起的有组织演唱,有固定的演唱场所和舞台,歌手经过层层选拔,在舞台上赛歌竞技。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为主。演唱者有汉、回、土、藏等民族的歌手,他们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这是老爷山“花儿”和“花儿会”不同于其他民歌和歌会的显著特点。老爷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
10、二郎山花儿会
二郎山花儿会“花儿”是流传在我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0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它是当地民众的口头音乐表达,在民间传承演唱了500多年。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影响的“花儿会”有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和二郎山花儿会。岷县花儿被联合国社教文卫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明代高洪的《古鄯行吟》中写到:“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耕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可见二郎山花儿会至少在明代就已成型。二郎山花儿会集湫神祭祀、花儿演唱、
11、石崖寺花儿会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撒拉、东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无论是田间劳动的阿哥、拔草的尕妹,或是千里跋涉的脚户哥,泛舟黄河的筏子客,还是猎手、牧人、工匠,都是花儿的创作者和传唱者。花儿的内容涉及时事政治,伦理道德,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历史传说,生活知识,祈祷祝福,尤以爱情生活为最。生活的艰辛掩不住他们的情感,在苦涩、单调的日子中,他们放出粗犷的喉音,大胆、炽热、火辣,甚至有点越轨、出格,表达了真实的情感,没有一丝一毫的遮掩、矫情,是对单调乏味的传统文化的一种颠覆,是对人的真实情感世界的解禁和裸露。漳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汇冲地带,这里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汇处,因此漳县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