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民俗文化欣赏--花鼓篇特产
中国民俗文化欣赏--花鼓篇
61、衡山花鼓灯
衡山花鼓灯是衡山土生土长的剧种,与衡阳花鼓、长沙花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它的舞台语言用的全是衡山地方方言。2.它的音乐与声腔体系虽然也离不开锣鼓唢呐牌子,川调与丝弦小调这三个组成部份,但衡山花鼓灯更侧重于丝弦小调和打锣腔的运用,如《双采莲》中的曲调“四平腔”、“一塘清水一塘莲”完全是衡山民歌的提炼而形成,《板凳堂子花鼓》中的唱腔“麻雀歌”和伴奏音乐“八码子”是衡山花鼓灯所独有,“衡山三调”、“衡山哀调”腔韵独特,地方色彩更浓;3.乐器方面,使用的也是衡山土杆子唢呐与本地制作的竹筒胡琴,打锣腔的伴奏方法也独具一格。4.在表演方面,除湖南花鼓戏里的程式化动作外,更有一些独特的表演形式,如“板凳堂
62、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
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其流派大致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和岳阳花鼓戏。以湘语系的长沙官话为统一舞台语言的长沙花鼓戏,以其地域、声腔、剧目、表演风格等的不同而分为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和湘东路子等。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流行于株洲县、渌口、醴陵、浏阳、茶陵、攸县及郴州安仁、江西宜春、萍乡一带。重小调,善歌舞,清新活泼,尤以“三小”爱情戏见长。其音乐风格富有山野风味,曲调多四度、六度跳进,高亢、激越。一个多世纪以来,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深深扎根于湘东这方热土,且枝繁叶茂,瓜瓞绵长。几十年以来,受湘东独特地域文化和热辣开朗的本土情怀影响,受株洲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兼收并蓄
63、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属民间“鼓子秧歌”,大约起源于清朝初年,它以独特的挎鼓方法、有情节、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独树一帜,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柳林花鼓于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华东区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并赴朝鲜演出。2006年柳林花鼓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林花鼓因系民间舞蹈,历来为正史所不载,故从未见任何文字资料遗存。据老艺人回忆:柳林花鼓产生于1573年-1620年(明朝万历年间)。花鼓班子称“秧歌会”,由热心艺术的农民自愿组成,有会首负责会务。成员农闲演练,年节、庙会、庆典或应邀在红、白事上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柳林花鼓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曾
64、海安花鼓
江边海滩,风光无限,无限的风光里更有一番风光,那就是南通海安的海安花鼓。“海安花鼓”在海安的流传,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嘉靖年间。《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有“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裤子弟”的记载;成书于清同治甲子三年的《海陵竹枝词》有词曰:“村部平安时作会,觋巫歌舞历年年,敲镇伐鼓都卢语,聒得居人夜不眠”。海安古称宁海,属海陵郡、扬州府,流传于广陵、海陵,并由乡间进入镇市的花鼓理当包含宁海,及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安角斜地区花鼓活动仍然十分活跃。由此推算,花鼓在海安地区的流传,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海安花鼓”和苏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