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回族篇特产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回族篇
1、泸西回族葱花饼
泸西回族葱花饼又叫葱花粑粑。葱花饼色、香味俱全,它是回族的美食小吃之一。淡淡的葱花味,有一点点的咸,嚼在嘴里干香味浓。葱花饼的原材料是麦面、鸡蛋,香油、大葱、食盐。葱花饼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油炸法:把面粉、葱花、鸡蛋、温水、油、盐各适量。首先是和面,把温水(大约40度)一点点倒入面里,边倒水边用筷搅拌。当面团比较被搅拌得有些粘而且成团,就可以了。水和面大约是1:2的比例,用手揉面吧,揉到面团表面光滑而且不沾盆略微有一点点粘手是最适合的。静置面团大约25分钟.。醒面的时候将葱花、鸡蛋、油,盐放入面团均匀揉合后用手分成网球大小,然后用手把面舒展开后放进烧好的油锅炸。一面炸熟
2、回族宴席曲
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在婚礼、喜庆、伊斯兰节日演唱的民歌形式之一。又称“家曲”、“菜曲儿”。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分为表礼、叙事曲、五更曲、打莲花、散曲等五类。这些宴席曲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可以说是全景式表现回族历史的音乐史诗,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资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回族宴席曲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是纯粹的回族音乐。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调的色彩,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其曲调
3、回族重刀武术
重刀系大刀的原称,它是京津一带的一种传统兵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天津市回族大刀成名于明成祖初年,相传燕王朱棣的一个金陵籍回族将领惯用一把60斤重的大刀征战,他随朱棣北伐平定天津,后举家迁至天津,于是有了津门曹氏大刀,代代相传。至近现代时,传人曹金藻阿訇的大刀已加重到160斤,成为一种健身器械。曹金藻还融合“北派少林”的长拳、桩功、散手与“西洋拳”、“秘宗艺”及祖传“十手拳”,独创了“七十二式连环套拳”,集南拳、北腿、摔跤、擒拿为一体,尤以“青牛扫尾”、“潜龙出渊”和“鬼推转”三招最具特色。曹金藻武艺超群,行侠仗义,与霍元甲并称为“回汉双侠”。曹金藻之子曹克明继承父业,在本门刀、礅、抱石、
4、回族民间器乐
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上个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0、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及“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当时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后对当地流行器乐的真实记述。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但是直至20世纪却还在宁夏回族群众中流行。宁夏回族乐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弹唱艺术。回族乐器“把式”(高手)可以用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上吹出其
5、宁夏回族民间乐器
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宁夏回族民间乐器。上个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0、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及“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当时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后对当地流行器乐的真实记述。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但是直至20世纪却还在宁夏回族群众中流行。宁夏回族民间乐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弹唱艺术。回族乐器“把式”(高手)可以用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
6、回族麦芽糖
麦芽糖是宁夏川区回族群众喜食的一种传统风味糖果食品。每逢秋收完后,回族群众便晒好大麦,整理好家具,开始碾米,做糖。这种习惯已有200年的历史。宁夏川区是宁夏大麦的主要产区,为回族群众做糖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们做的糖果除了自己食用外,还拿到街上出售。到了民国年间,宁夏已有几十家制作麦芽糖的作坊,其中尤以平罗县惠北乡回族群众毛义山、毛义川的最有名气,为“毛家糖坊”。制法:(1)大米子碾好,晒几小时后与净大麦同放大锅内煮熟,直至水干。然后加适量水煮3-5分钟,立刻倒入大缸中。缸底漏眼要塞严。缸底下挖一大坑,坟内放一空而净的缸,两缸底口对齐,缸口盖严,约30分钟左右后,缸内发出“卜咚卜咚”
7、回族焙子
焙子是呼和浩特地区特有的小吃,是回族面点名品。有白焙子、咸焙子、甜焙子。形状有圆的、方的、三角的和牛舌形的等等。焙子都是小麦面发酵,兑碱烤制而成的。外干脆内暄软,有浓浓的小麦面香味儿,是早点中最广泛,最经常的主流食品。也是旅行最佳食品,常配以咸菜食用。焙子是将发酵的白面兑食用碱揉匀,再分别掺入植物油、糖、盐、鸡蛋等,成形后放入特制的炉灶先烙后烘烤而成。成品有白焙子、牛舌头、油旋罗锅、千层、油酥、豆沙焙子、糖焙子、咸焙子等,形状各异,口味有别。焙子做最好的多为回族人,他们烙焙子讲究三净:和面的手净、面盆净、面案净。只见面案师傅头戴白帽,一会儿揉一会儿擀,不时添加佐料,一会又转身疾步将半熟的焙子挪
8、回族蒸艾叶
制法:(1)将新鲜艾叶去掉硬梗、枯叶,用清水将泥沙淘净,然后按1千克艾叶拌250克面粉的比例,掺匀拌散,使艾叶全部沾有面粉。(2)铺入笼屉蒸煮,约30-40分钟后出锅。蒸熟的艾叶呈灰白色,无浓烈的芳香药味。(3)盛在碗里,调以香油、辣面、葱、蒜泥等调制的腌水即成。(4)艾叶配以葱、豆芽、豆腐可做艾叶饺子,配以青菜可制菜团。特点:清香无毒,营养丰富,能“通气血,还寒湿,止血,安胎”。尤其是端午节前后的艾叶,清嫩味鲜,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的功效。
9、回族馓子
馓子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的风味名点之一。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俗语有“点心香,月饼回乡馓子美,回回的馓子甜又脆”一说。馓子是回族群众的传统食品之一。古称“环饼”、“寒具”。据史书记载始于北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回族人家都要炸制馓子招待客人,馈赠亲友。
10、回族口弦
宁夏回族乐器已经形成了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弹唱艺术。回族乐器“把式”(高手)可以用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上吹出其它乐器难以胜任的华彩。回族艺人制作的回族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喜欢镶嵌本民族艺术图案、线条,雕刻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由于它们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在最流行的时候,有些回族乡村无论是年轻的姑娘还是白发的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0、哇呜的好手,有句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0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目前,头戴盖头、手弹口弦的回族妇女已被公认为宁夏回族的形象大使。近几十年来,由于受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