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姜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姜篇
16、品甸生姜
品甸生姜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清水河镇的特产。品甸生姜的姜肉质饱满,质细纤少,色鲜味美,含油量高,淀粉多,含硫低。品甸生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清水河镇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多云,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5.3℃,7月份平均气温为26℃,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海拔在1000米至1400米之间,相对高差为400米。全镇气候湿润,热量丰富,土壤呈微酸性,特别适合于姜的生长。因此,这里生产的姜肉质饱满,质细纤少,色鲜味美,含油量高,淀粉多,含硫低。一九八三年曾获国家外贸部出口免检优质产品证书。经加工而成的干姜块,又是系列产品姜粉、姜糖、姜汁、姜膏、保健姜汁冲剂等的优质
17、老集生姜
2012年2月,老集生姜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临泉唯一的地标商标。现在种植地域为老集镇、高塘乡、范兴集乡、宋集镇、杨小街镇、土陂乡、滑集镇、吕寨镇、谢集乡。《临泉县志》、《安徽集镇辞典》对老集生姜均有记载。1.生产单位情况:临泉县老集镇生姜协会于2011年6月成立,种植生姜每年保持在4000亩左右。涉及上述乡镇总面积1.2万亩。种植过程中严格要求绿色环保。2.产品开发情况:深加工产品有脱水姜块、姜片、姜粉;腌渍产品有姜芽、姜花、子姜;保健产品有姜茶、姜糖、姜油。3.产品特点:外观色泽金黄、油光鲜亮、块大、皮薄、肉细、纤维少。辛辣中飘逸着浓郁的香味,营养丰富,耐储藏运输。物化成分除有碳水
18、郯城生姜
生姜:郯城生姜品质优良,块头大,皮色光亮,鲜艳,汁多、味美,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亦可药用。生姜在郯城种植历史较长,全县种植面积8000亩左右,年产300万斤,主要分布在郯城、马头、重坊、高峰头、杨集等乡镇,产品畅销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及东北各省地。
19、莱州大姜
莱州大姜”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据史料记载,莱州大姜的种植自明朝洪武年间就已开始,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莱州肥沃的土质、适宜的气候环境和科学的栽培技术使莱州大姜具有“肉质肥厚姜块大、颜色鲜黄有光泽、辛辣适中口感好”的特定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莱州全市大姜种植面积已达5万多亩,年总产量达30多万吨,其中年出口量10多万吨,成为莱州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创汇收入来源。
20、邵店黄姜
上蔡县邵店乡盛产黄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种植面积1万余亩.邵店黄姜,原名为“疆”,喻为“疆御百邪”之说,主为御邪,入药之功效,后名为“姜”源于姜太公。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史记周本记》:武王逐率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帝纣闻武王来,发兵七十万距武王,谓之牧野之战,战争残酷,人畜尸体腐坏,滋生瘟疫,周兵病死无数。师尚(即姜太公)军师辅助武王姬发率部转战黄淮之间,军队驻扎在冈山(今河南上蔡境内卧龙岗)上休整,周边是沼泽地,当地百姓用冈山仙草熬汤献于太公以慰周兵,周兵喝仙草汤后,瘟病痊愈,精神大振,士气高昂。太公大喜,上奏武王,命军中凡煮肉汤食,皆放入仙草以驱瘟疫。谓此
21、莱芜生姜
生姜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它的根被用来生产生姜调味品、竹芋粉(一种淀粉)和姜黄。传统中医把生姜用来治疗消化不良、呕吐及咳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印度医学认为生姜对消炎很有疗效。生姜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具有疗效,它可以增强消化肌,保护胃不受酒精或非类固醇消炎药对它的刺激。父母们就常给小孩服用姜汁啤酒,用于消除胃疼。虽然人们对生姜如何控制反胃不清楚,但是都知道它能缓解呕吐。莱城区的生姜产业被确定为“国家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莱芜生姜、大蒜及加工产品被评为“-绿色食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莱芜生姜】以姜块肥大,色泽鲜艳,辣味浓
22、西坝生姜
西坝生姜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明朝正统年间,西坝生姜被列为皇家贡品,有由厚、味浓、脆爽、无筋的特点。因其特殊的地理水土,形如美女的纤纤玉手,又称“西坝的仙女姜”,其产品沿岷江上下,深受沿岸居民的喜爱。“西坝生姜美人指。”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西坝生姜以其鲜、嫩、香、脆,肉厚、味浓、脆爽、无筋的特点,被列为皇家贡品,一直到清代也没有因朝代更替而间断过。因其特殊的地理水土,西坝生姜形如美女的纤纤玉手,故称“西坝仙女姜”。据史料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坝生姜种植面积为400-500亩,解放后常年种植面积为2000-3000亩,上世纪的1985年种植面积达6500亩,产鲜姜1
23、昌邑大姜
    都昌盛产大姜,素有“姜乡”之称,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都昌大姜块大肉黄,质地细嫩,表皮光滑,辛香味浓,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国内外市场非常畅销,各种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的产品可做调味品、保健品,能健脾胃、增食欲,以及补肾、祛寒、解毒等。近几年,经科学研究测定,在抗衰老,防癌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也具特殊效能。(昌邑)昌邑大姜地域范围昌邑市位于山东省昌邑市位于潍坊市东北部,地处北纬36°25′~37°08′,东经119°23′~119°34′,东与莱州、平度市交界,西同寒亭、坊子区接壤,南与安丘、高密市为邻,北临莱州湾。辖3个街道,6镇1区,6
24、永康五指岩生姜
五指岩生姜盛产于永康市中山乡一带,因五指岩而得名,故称“五指姜”。宋代文献已有记载。    五指姜的来历在当地流传很多。其中一个民间传说是,《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因端午节吓死许仙,去昆仑山盗仙草。盗得仙草后,鹤鹿两童子紧追不舍,白娘子筋疲力尽,慌忙中撞上了五指岩,白娘子从山顶滚到山下,仙草抛在山坡上,醒来时,满地都长满了仙草,白娘子就挖了其中一块匆匆赶回杭州,救活了许仙,这仙草后来就在五指岩下繁殖,成了名闻遐迩的五指姜。    五指姜不管食用还是药用均属佳品,民间流传“日食三钱五指姜,到老不用开药方”的民谣。
25、安丘大姜
安丘市所产的大姜块大丝少,色泽鲜艳,味带清香(安丘)安丘市白芬子镇被中国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姜蒜之乡”,为江北最大产地。经加工制成的姜块、姜芽、脱水姜片、软化姜芽、腌制姜块、姜精、姜汁、姜糖等产品,除运销国内各地外,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深受青睐。特定品质安丘大姜色泽鲜艳,结构紧密,辛辣清香,块大丝少,除为调味佳品外,并供药用,具有祛寒解表,止咳化痰,回阳通脉之功效,故颇负盛名。文化典故安丘市立足传统种植习惯,发挥大姜生产优势,围绕大姜这个名牌,按产业化组织生产,形成了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通过推广保护地栽培、优化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
26、清化姜
最早种植的清化姜博爱姜亦名清化姜,也叫上庄姜。主要分布于许良、上庄、柏山三个乡。博爱姜块大、丝细、产量高,而且品质佳、味道鲜、香辣宜口,百煮不烂,抗逆力强,含水量少,易加工贮藏,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博爱姜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博爱姜,除鲜姜出售外,还能加工成多种姜制品,用以入药或作调料、菜食。历史上,人们就制作出糖晒伏姜、糖腌姜片用来医治胃寒病。糖晒伏姜是治疗老胃寒病的灵丹妙药。其制作简单,价格经济,味道甘辛,民间广为流传。群众用姜和蒜苔捣碎制成的姜蒜苔酱,姜拌韭菜制作的腌韭花,都是菜族中的老成员,它们味道格外鲜美,姜蒜苔中的蒜苔和腌韭花中的韭花都由寒性变温性好食不寒胃。随着时代的发展,姜
27、鲁山张良姜
“张良姜,临颖蒜,八龙白菜吃不厌”,“石桥萝卜张良姜,神后的闺女不用相”。在豫西南一带留传至今的谚语,都说到了张良姜。这张良姜就出产于河南鲁山县张良镇,有2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张良镇的名字就源于西汉,因张良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最初叫张良店,后改名留侯镇,又易名张良镇。据《史记》和1995年6月在张良镇张北村出土的汉代石碑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项羽争霸,刘邦帅五诸侯兵56万人,屯兵张良镇,期间,染病不愈,民奉姜汤,服而即愈,刘邦甚爱之,即位后,钦定张良姜为贡品。从此,张良姜闻名天下,成为历代宫廷贡品。芳香爽口,味辣质脆,能发汗、止呕、解毒、健胃。又系菜肴的好佐料。产于鲁山县农产品地理标志
28、常宁无渣生姜
产于常宁市阳加、西岭一带。此姜嚼之无渣,故名。栽培历史悠久,已有21OO多年,栽种面积最高达100公顷,单产每公顷18,75O-22,50O公斤。其特点是:块外形肥大,姜瓣粗壮,肉质脆,姜质细嫩,姜味柔和。是制作菜肴的上等调味品,还可用于药,有通宣理肺,治脾散寒之功能,可治疗伤寒、头痛、呕吐、咳嗽等病。1984年,常宁无渣生姜被列为湖南名优产品,并编人《中国名优土特产词典》。用其加工的五味蛇姜、白糖姜片、玫瑰姜丝等系列产品,行销全国及港澳市场。地域范围无渣生姜产于常宁市阳加、西岭一带。特定品质块外形肥大,姜瓣粗壮,肉质脆,姜质细嫩,姜味柔和。是制作菜肴的上等调味品,还可用于药,有通宣理
29、郧西黄姜
黄姜又名盾叶薯蓣(dioscoreazingiberensiswright),系单子植物薯蓣科薯蓣属,为我国特有种。世界薯蓣属植物约850种,皂甙元,占世界含量在1%以上的约30种。我国则有50来种,其中17种、1亚种、2变种含皂甙元,占世界含有皂甙元植物的50%以上,含量高达16.15%。超过墨西哥小穗花薯蓣15%的记录,是世界上的王牌种类。黄姜是理想的提取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皂甙元(俗称皂素),其甾体结构化合物加以改造,就可得到各种不同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从黄姜根状茎中提取的最初产品为皂雄酮、醋酸孕酮(单脂)、强的松、可的松系列以及催产素、避孕药等中间体或药物数千种,
30、乳山大姜
大姜属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及印度等热带地区,现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以中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等国栽培面积较大。在我国,大姜多为一年作物栽培。我市栽培历史较短,仅有四十余年,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白沙滩镇曹家庄村首先引进并试种,以后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我市大姜面积发展较快,目前全市大姜种植面积3万多亩,特别是白沙滩镇大姜面积达到1.5万亩,占全市大姜种植面积的50%,大姜生产已成为白沙滩镇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并且基本上实现了产业化经营。近几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市的大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不少镇已将大姜生产作为一条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促进了大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