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节日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节日篇
16、渔民开洋谢洋节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岱山县渔区民间传统节日,是岱山渔民世代相传的祈求平安,庆贺丰收,保护海洋生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项民间习俗。每逢春汛渔船开洋之前即渔民将进入春汛捕捞或农历六月廿三日渔汛结束(俗称大谢洋)进入休渔期之后,遂即举行祭祀、娱乐及商贸等一系列谢洋活动。主办方一般以自然村落、渔船或庙宇为单位,系列活动贯穿于整个开洋或休渔期,因此成为渔民们最为看重的文化盛会。渔民开洋谢洋节的主要载体是祭海仪式,是渔民们为感谢以东海龙王为代表的海上诸神灵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俗称“谢龙水酒”或“行文书”。仪式一般在当地龙王宫、渔港码头或渔船上进行,现场放置龙王神位,摆桌置椅,燃香点烛,供以猪羊鹅等五牲及果
17、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流传于云南省各苗族聚居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苗族同胞聚集在一起,共同欢庆花山节。苗族花山节又称“采花山”,整个活动有立杆、祭杆、闹杆、收杆四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有特定的内容。苗族花山节是一个缅怀祖先、褒扬英雄、凝聚民族精神、充满幸福、欢乐的节日,承载着苗族许多古老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是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凝聚民心、连接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苗族花山节于2014年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8、渔灯节
渔灯节,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渔民自己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主要流传于坐落在45公里海岸线上的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十四,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渔民都要拜祭龙王、海神娘娘、祭船和送渔灯,祈求海上的神灵保佑新的一年人船平安,出海渔船满仓,日进斗金。灯,有三层意思。一是取鱼虾丰登之意;二是照亮引路佑护人船平安归来之意;三是使神灵认人识船,保佑人船平安。“渔灯节”起源于何时,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蓬莱史志《登州府志》(卷二)记载,建村较早的芦洋村(原名芦洋寨)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距今611年。据山后顾家村81岁的顾广信讲,山后顾家
19、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
龙岩适中盂兰盆盛会,距今已有560年历史。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引荐,纪念保全东晋半壁江山的名臣谢安,按中原传统民俗祭祀,保存了河洛文化的重要特色。每逢干支甲、乙、丙3年的农历10月,便举办一次为期半个月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其目的是增强邻里和睦团结,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族里平安。
20、安福吃新节
安福吃新节是流传在安福县南乡片洲湖、金田、洋门和甘洛等四个乡镇的一种传统节日。吃新的日期选在“小暑”与“大暑”之间、禾熟待割的前一天。这与少数民族的吃新固定在六月六或八月十五等不同。中华民族早在周朝便有吃新习俗。安福吃新自古有之,宋以后遍及四乡,明清之际极为盛行。吃新节,在安福民间流传着各种神奇传说。如“花狗盗谷”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只大花狗上天庭偷了稻种,拯救了天地洪荒中的先民。“五谷神除妖”讲道:从前,武功山上来了一个白雾精,每年夏收前口吐白雾,将农民即将收割的稻谷全给毁掉,是五谷神施法除妖救了百姓。于是,每到禾黄瓜熟时节,人们便举行盛宴,请大花狗或五谷神等来尝新,以表谢意,同时设坛祭拜
21、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踏青节”,也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在宁德畲乡,“三月三”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每年的这天,畲民便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独特的形式来庆祝节日:举办三月三盘歌会、吃乌饭、请畲族巫师跳巫舞祭、畲族传统舞蹈、金斗洋武术竞技、喝宝塔茶等。
22、南昌向塘灯棍节
向塘灯棍节,江西地方民俗之一,俗称“竖神灯”。源起南昌县境内港头胡氏,距今已有32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分布在南昌、新建、安义等县。灯棍节属于民间自创形成的一种祭祀形式,是村里祭祀祖先、传承祖业、祈求平安的一个传统习俗。请客邀友、观灯看戏,举行欢庆大典,家家户户宾客汇集,燃放鞭炮,是当地每年最为热闹的日子。灯棍节是在元宵节将要来临的时期,也是春耕生产快到的时候,固定地方不游动的求神保佑会。每年这个时候邻村的村民都会到此来观看和1。灯棍节总的特点是场面壮观,气势宏大,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经过人们几百年的信仰,十几代人的精心操作和发展而彪炳千秋的传统习俗,它象征着家族后裔世代发达兴旺,英雄辈出,才
23、手摇九节龙
手摇九节龙是资溪县马头山镇昌坪村竹延山村小组独有的民间舞蹈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在当地世代口传身教,至少已流行300多年。“九节龙”是以参演的龙灯节数为九而得名。道具制作简单,不求形似求神似,扎篾篓作骨架,外罩红布,每节下以一木棍支撑,全龙首尾三丈余,以一粗绳串连,各节间距尺余,耍龙手每人执一节。造型虽简单,表演却不易,表演把式(玩法)名称竟有数十种之多:“搭仙桥”、“树牌坊”、“童子拜观音”这些把式来源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赋予想象创造,具有研究价值。每年春节从正月初二至元宵,竹延山村都要表演手摇九节龙,以祈福祛邪,庆贺新春;还要跋山涉水到更远的乡村去作拜年演出。有时逢村中宗祠祭祖、筑屋上
24、安福垇云火把节
火把节,多在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而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的火把节习俗,蕴涵了安福县南乡片汉民族聚居地的生活习俗、祭祀习俗,实属罕见。其节庆仪程繁复、民俗内涵丰富,是当地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垇云火把节历史悠久,仅在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就历经9代约170余年。据考证,清道光、咸丰年间,钟、蓝二姓分别由广东、湖南迁居垇云,同时彭坊的周姓为躲避战乱也迁入垇云山中。钟、蓝二姓原为畲民,是他们将火把节习俗引进了安福,并很快被当地汉族群众所效仿,最终成为了整个垇云的共有项目,钟、蓝二姓也被同化、融合,成为了汉族人。故人们将火把节视为垇云村的一项汉族传统民俗。垇云火把节于每年六月初六举行。当日,家家户
25、邵武河坊抢酒节
邵武市洪墩镇河坊村传承的一种全国独有的奇俗。河坊,古亦称壕坊,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当地《桃溪冯氏族谱》记载,隋代开皇年间,为了安抚南蛮之地,防止南蛮土著作乱,隋文帝杨坚派兵部尚书冯世基将军率10万兵马南下,镇抚蛮夷,开发荒夷之地。地方平靖之后,他将兵马屯驻在闽北重镇邵武。冯将军看中了邵武东区的桃溪冲击平原这块土地,认为很有开垦价值,于是派出子侄率领一万二千人马屯扎到这里,率领军民兴修水利,改造河道和沼泽地,开垦出几千亩良田。开皇十一年也就是公元591年九月初一,冯将军视察到了河坊,正值新开垦的稻田大丰收。屯驻河坊的军民们杀猪宰羊,以新酿制的红米酒和以稻米制作的糍果宴请冯将军,庆祝
26、仫佬族依饭节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称“伶”和“谨”。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感恩和祝愿色彩。依饭节又称“喜乐愿”、“依饭公爷”,意为“向祖先还愿”。关于依饭节的来历,有两种传说。其一,传说仫佬族始祖因犯罪坐牢期间,得到守监梁、吴二人同情而趁深夜放出始祖。但当晚一片漆黑,又有追兵在后。危难关头忽见一白衣姑娘,牵白马前来相救。始祖骑马腾空而去脱离险境。始祖发迹后不忘梁、吴和白马姑娘救命之恩,定遇难呈祥之日为“依饭节”。其二,传说宋代天禧年间仫佬山乡遭外敌入侵,梁、吴带领乡民鏖战抗击,不幸英勇牺牲。宋徽宗于嘉熙四年特封梁、吴二人为官,并建龛堂,规定每逢亥、卯、末年奉请三元师祈神集福,
27、大泽山葡萄节
青岛大泽山葡萄节于每年9月1日举行,开幕式在大泽山镇明珠广场举行。大泽山葡萄节的主题“绿色、热情、甜美、和谐”,葡萄节期间将围绕主题,举办开幕式、民间广场文艺表演、吃葡萄大奖赛、葡萄科技讲座等传统保留节目,还将举办葡萄园开园仪式,届时可尽情游览3000米的葡萄长廊,参观葡萄品种展示,亲手采摘品尝葡萄。会期从九月一日持续到十月三十日止,去大泽山吃葡萄,游大泽、天柱,观摩崖石刻,走走葡萄长廊,都是参加大泽山葡萄节的重要内容。青岛平度市大泽山镇,有着“中国葡萄之乡”的美誉,每年秋季的大泽山葡萄节就在这里举行大泽山葡萄节,原为平度大泽山区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财神节”(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相传源于唐
28、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是塔吉克族的农事节日。塔吉克语称播种节为“哈莫孜瓦斯特”、引水节为“孜瓦尔”,每年春播的头一天即是节期。届时,全村人聚集田野,祝贺春播开始,各家各户都带一点麦子放在一起,公众推选一位全村尊敬的长辈来撒种。被推举的长者喜笑颜开,口中念念有词,拎着种子一把把地向田间早已等待在那里的人群身上撒去,大家抻着衣襟,笑声阵阵,往种子撒落处簇拥着,以此表示对春耕播种的祝贺。撒完种子,由一人牵着一头膘肥体壮的耕牛到地里象征性地犁几下,并撒几把麦种表示开播。然后给耕牛喂些形如犁铧、犁套之类的面食,表示对耕牛的慰劳。据说在旧社会的播种节,那些生活贫困、缺乏种籽的
29、古丈跳马节
古丈跳马节流行于湖南省古丈县古阳镇太平村和双溪乡宋家村及其附近土家族聚居的村寨。土家族跳马节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许马、择日、扎马、操旗、调年、驾马、西可乐、出马、祭神、跳马、烧马、抬老爷、审老爷、烧老爷等内容。2008年,古丈跳马节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古丈县古阳镇由原古阳镇和城关乡合并组成,是古丈县政府所在地。古阳镇位于古阳河畔,是个典型的山区小县城,土家族人口占一半,县城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为低平河坝,是当阳之地,故名古阳镇。双溪乡位于古丈县西部,与古阳镇毗邻,多半人口为土家族。该乡境内多为崇山峻岭,溪河交错,地势险要。宋家村位于该乡东南部,与古阳镇太平村相连,土家风情浓
30、土族纳顿节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土语原意为“游戏”,关于它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有学者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青海三川地区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七十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七月十二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十五日结束,历时63天。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