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241、绍兴锡器制作技艺
绍兴锡器制作技艺作为绍兴特产之一的绍兴锡纸制品,工艺精湛,堪称一绝。绍兴解放前后,锡制的水壶、茶壶、香炉、烛台、茶叶罐等锡器制品已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锡器,其制品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还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越文化特色,锡器制品上镶嵌的各种人物、花鸟走兽等图案,反映了古越先民的传统习俗和理念。
242、奉新土纸制作技艺
奉新土纸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奉新县地属赣西北,自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开始建县,已有2161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业县。自汉晋时期由于当时中原战乱频频,不少北人南迁至奉新,也把当时的农业生产技艺带到了这里。奉新相对较封闭的环境和有效的保护了中国古代千年来的农耕技艺。土纸制作技艺是千余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奉新土纸以嫩竹为主要原料,经过产麻、浸麻、舂麻、抄纸、晒纸这五个步骤制作而成。地处江南的奉新山区竹木资源丰富,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澡溪、百丈山、柳溪、甘坊、石溪、仰山等地的乡民,以造土纸为主要副业,并且成为奉新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至今,奉新的
243、长沙玉和醋传统酿醋技艺
清朝顺治年间,众多苏帮酿造技师先后来湘开设酱园,使湖湘酿造业得到空前发展繁荣。江苏苏帮酿造大师董玉和于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来湘开设酱园,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玉和酱园”,原址位于古城小西门,现长沙“玉和园巷”就因此而得名。玉和酱园以玉和醋(俗称玉醋)驰名,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时民间曾广泛流传“陈年老醋出坛香,‘玉’字封泥走四方”的说法,可见玉和当时的兴盛。到了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初年,玉和醋成为与山西醋、镇江醋齐名的全国三大名醋之一。玉和传统手工技术酿制玉和醋(又称“玉醋”),它是玉和人将湘苏两派醋系的优势进行互补,各取所长,有机融合并加以创新而开发出的独具特色的液态静面发酵法生产的产品
244、黄连麻糍制作技艺
黄连麻糍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黄连麻糍是客家独有的一种传统糕点,也是每年小年前每家必做的一种风味食品。它具有软而不粘,绵韧而坚,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饱食不腻的特点,是煮汤待客的主要原料,也是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黄连麻糍制作技艺包括:浸米、蒸糯饭、打米果、做米果、储藏这五道制作程序,黄连麻糍的的传统制作技术注重用料,以宜丰山区特有的黄连糯为主要原料,以纯天然的黄连柴、黄栀子、山泉为主要配料。而黄连糯米粒粗而短,粘性介于糯米和粳米之间,其产量甚低,且对土、水、肥及气候要求十分严格。稻米和黄连糯的特殊种殖技术以及制作要求均十分注重工艺中的传统技艺性。因此,黄连麻糍这一有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能够得到认可
245、宜丰天宝罗酒制作技艺
宜丰天宝罗酒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罗酒的酿造工艺与普通米酒的酿造工艺差不多,同样要经过浸米、蒸饭、下药、封缸几道程序。但也有不同,它多出了三道密封工序:一是封天宝甑。二是上缸密封,即一周后要启封搅动,再第二次封缸。三是半年后,即来年清明前用大座壶煮沸后第三次上缸密封。除此之外,天宝罗酒还有其它一些特别之处:一是酿造及存留时间长,从酿造到启封食用可达一年之久,然后还可保留二年以上,故其酒色浅黄,清而见底,味香爽口,富有后劲,被誉为“三碗倒”。二是特别注重器具的卫生及药水比例,即下药要轻,掺水要少。三是讲究材料的绿色环保。糯米一定要选用天宝塅种植的上等柳条糯,水一定要是没有任何污染的井水或山泉水,
246、宜丰霉豆腐制作技艺
宜丰霉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宜丰霉豆腐又称豆腐乳,其制作工艺古老而独到。宜丰霉豆腐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其制作工艺在选材、浸泡、磨浆、煮浆、霉制、配料、装罐等方面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每年立冬一到,宜丰城乡家家户户都制作霉豆腐,因为立冬到冬至时节制作的腐乳最为正宗。宜丰霉豆腐制作全部选用当地的黄豆、井水、红椒、山茶油等为原材料。对黄豆的挑选十分严格,在大豆浸泡前,还要人工剔除其杂质及霉变大豆。浸泡大豆用水也十分讲究,一定要选用含钙、镁在300PPM以下的井水或山泉水。宜丰霉豆腐制作很注重煮浆,需要控制好蛋白质的适度变性。宜丰霉豆腐富含多种维生素B族,各种氨基酸及酵母等物质,所以它不仅能增强
247、马陆篾竹编织技艺
马陆篾编竹器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为嘉定一宗特产工艺品。清末民国初,嘉定县城南门至石冈一带不少村民以竹编为业,世代相袭。城南的白墙、周家村、泥桥、棕坊桥、庙前等五个自然村,有142家农户专业从事竹编,占总农户的九成以上。至解放时,篾竹编织人员不下数千户。早期篾竹编织只有生产竹篮、竹箩等生活日常用品,经济实用,深受方圆几十里群众欢迎。后来蔑竹编织制品发展到针线匾、竹丝盘、篾席及一些精巧的工艺鉴赏品等一百余种,编织工艺精湛,式样美观,图文造型富有民族特色。解放后,马陆乡政府组织了石冈竹器生产合作社,专门从事蔑竹制品编织,产品供不应求。1958年改为竹器专业生产合作社。1964年起更名
248、万载罗城扎粉制作技艺
万载罗城扎粉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万载罗城手工扎粉为万载知名特产之一,它以色白如银、条素柔韧、入口爽滑而著称。其加工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其主要产地在罗城镇泰溪河两岸的黎明村、罗城村,黎明村上碓、辛家两个自然村是其发源地。这两个村庄座落在美丽的泰溪河畔,有一间12个碓臼的水碓房,其侧又有大片河滩,便于晾晒扎粉,这里既是罗城扎粉的发源地,又是罗城扎粉最有名的产地。罗城手工扎粉名扬宜春市,被广大消费者赞不绝口,其加工技艺非常传统,主要原料是产量高、口感差的稻米,这种大米出粉率高,扎出来的粉口感好。主要加工工序为:浸米、磨浆、做团、舂团、扎粉、晒粉、扎把(分装),主要工具有木桶、石磨、水碓、
249、太平府铜壶制作技艺
当涂县制作紫铜壶起始于唐中期,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后,当涂紫铜壶即冠以“太平府”三字,称“太平府铜壶”。“太平府铜壶”历史久远,且种类多,其中尤以“火烧心”为极品。制作工艺为手工制作,制作工具为大小铁锤、铁砧、剪刀等。“太平府铜壶”工艺独特,将七、八厘米厚的铜板凭千锤万锤打成不足0.3厘米厚的薄铜片,轻、重都要求十分严格。根据图样裁剪、成型,一丝不苟,烧焊、抛光都非常精彩。“太平府铜壶”既可制成容量达百公斤以上的特大件,也可制成玩于股掌之间的袖珍型,规格和造型可随心所欲。当涂素以盛产紫铜壶而闻名于世。民国初年,江南芜湖举办铜壶展评,“太平
250、凉帽、围裙带编织技艺
上梅林村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北部。上梅林凉帽带和围裙带是一种彩色织花丝织品。是以六种颜色的丝线为原料,完全用手工编织而成的。此工艺流传于老宝安(现深圳)大部分客家及粤语地区。据第三代传承人邓英莲介绍,这种丝织带产生于明朝年间。最初是用手随意编成的,简单粗糙,无花纹,宽窄、厚薄也不均匀。在明末清初,发明了带翘和带筒两种手工工具,使纺织技艺有了质的突破,织成的带子光洁平整,均匀细密,宽窄一致。到清中期以后,又发展到能纺织出各种图案,并在纺织图案的过程中形成了口诀,使这种纺织工艺趋于成熟,最终发展成为一门民间手工技艺。用这种丝织带来栓围裙和凉帽,形成了现在的凉帽和围裙带。这种丝织带不需用任何机械,纯粹以
251、绍兴乌干菜制作与烹饪技艺
浙江绍兴乌干菜制作与烹饪技艺的历史十分悠久。清时,乌干莱曾作为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运往京城,其制作极为讲究,选料十分精良,传统绍式名菜——干菜焖肉更是绍兴先民古老的生活习俗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其色褐里透红,香味浓郁,经久耐藏,蒸煮后油光乌黑,风味别具,是闻名全国的地方特色菜肴。乌干菜制作方法简单方便。每到春天,村民会挑选上好的芥菜进行腌制、晒干,最后制成的成品,放入干净的坛子里密封储存。对当地人来说,乌干菜就如同绍兴老酒一样,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绍兴有句民谚:“乌干菜,白米饭,神仙闻了要下凡。”可见绍兴老百姓对乌干菜的情有独钟。后来,人们开始用乌干菜做配料烹饪其他各种
252、绿茶制作技艺(松萝茶)
被誉为“绿色金子”的历史名茶松萝茶,产于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福寺村的松萝山。松萝茶的采制是十分考究的,在明代,据明闻龙《茶》中就详细记载了松萝茶的加工技艺:“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茶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扇入铛,文火炒干入培。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著名的“屯绿”炒青,以此为加工操作的要点,故松萝茶久有“炒青始祖”之美誉。鲜叶采摘标准极其严格,一般在谷雨前后开园,以初展的一芽二、三叶,采摘后验收需拣除老叶、梗头、单叶、紫芽叶以及其他杂
253、紫金砚制作技艺(淮南市)
紫金砚是我国历史名砚之一,原产地在淮南市八公山区。其石料资源主要源于八公山,有六种色彩,20余种石品,质地优良,天然色彩丰富。为历代文人所赏识。据有关资料和存世实物考证,以紫金石制砚最早发端于东晋时期,兴盛于唐宋,为历代朝廷贡品,清朝至民国渐次衰微。一千多年来,紫金砚传统技艺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薪火不断,延续至今。紫金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在淮南市、凤台县、寿县一带,目前制砚企业及个体作坊达四十余家。紫金砚是传统手工艺品的典型代表,整个生产过程有20余道工序,主要包括:采石、制砚、打磨、封蜡、砚铭、配盒等。制砚的传统工艺有浮雕、透雕和线刻三种;其具体操作刀法有单刀、双刀、切刀等十几
254、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
乐石砚产于宿州市。以乐石制砚始于南唐,兴盛于宋代,历来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青睐。宋徽宗在一乐石砚上御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代大书法家苏轼曾珍藏两方瓦形玉蓉乐石砚其铭曰:“金声玉振,世垂于珍”。宋代米芾《砚史》、高似孙《砚笺》、《四库全书》等对乐石砚均有记载。由于诸多原因,乐石砚雕刻技艺失传数百年之久,80年代初得以再现。乐石砚石质稍硬,刚柔并济,疏密相承,发墨良好,涩而不费笔,滑而不拒墨,“二德兼备”;其声圆润清脆,叩之铮铮,声清如玉;雕刻精湛,因形构图,因色取艺,因纹施技,因质状物,构思奇巧;刀法挺秀刚健,线条流畅,转折浑圆,古朴凝重,掘中见秀;技法灵活多变,其制作技艺即承传统工艺精
255、绿茶制作技艺(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生产可追溯到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史记》记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当时霍山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霍山黄芽兴于唐宋,明清被列为贡品。唐朝李肇《国史补》有这样一段记述:“寿州有霍山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商货不在焉”,说明了霍山黄芽在唐朝就是地方名茶,并受到外地客商的青睐。到了宋朝,霍山黄芽由蒸青团茶转变为散茶,制茶方法更加精细、独到。但杀青工序多为蒸茶。到了明清时代,霍山黄芽制作技艺有了较大提高,工艺日趋完善,制法上,已把“杀青”改蒸为炒,并有了“闷黄”过程,饮茶亦由烹改为冲泡。明朝是霍山黄芽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万历年间县令王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