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256、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蒙古族勒勒车的制作技艺的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使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蒙古族远古时代。《蒙古秘史》曾经多次提到过蒙古族勒勒车。该技艺保留了古代蒙古车的风格,在蒙古族游牧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蒙古族人民用比较简单的工具和办法,制造出了看似简陋却蕴涵科学道理的木制勒勒车。车底的轮子具有杠杆的原理,转动起来轻快自如。蒙古族勒勒车的造型结构简单大方,结实耐用,非常适合在草原上行走。从而反映了蒙古族先民们的聪明才智。阿鲁科尔沁旗文化部门积极推进传承蒙古族勒勒车的制作技艺,以传统文化带动草原旅游,让人们来更多的了解北方草原上的马背民族,使蒙古族勒勒车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2008年,
257、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武夷山岩茶的制作可追溯至汉代,元代当地正式制作贡茶,制作技艺至清初始臻完善,是我国红茶、乌龙茶创制工艺的发源地。武夷山岩茶工艺流程共10道,环环相扣,其中“复式萎调”、“做青”、“双炒双揉”、“炖火”等为高超的手工绝活。同时随制作工艺产生祭祀茶神、喊山、斗茶赛等习俗和有27道程序的武夷茶艺。
258、张弓酒传统酿制技艺
张弓酒酿造历史悠久。商代葛伯国(今宁陵县)城西南约三十里一村寨,有勇士张弓,忠勇侠义,时逢战乱,主动戌边。家中新婚妻子忠贞贤惠,因惦念夫君,逢饭时盛一碗,置于在桌上,以示眷念。时后,不忍弃,置于瓮,时久,积攒一大瓮。张弓抗敌得胜,荣归故里,夫妻团圆,妻述离别相思之苦,张弓视瓮中饭食,被妻厚意所感,示尝瓮中食。妻下厨蒸煮,笼里流水,散浓郁香味,张弓尝之,甘爽清冽,醇香可口。近邻得以尝之,均称美物,后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贡品进贡商王,商王赐名“张弓酒”,赐该村为“张弓村”。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汉朝为新朝,并欲灭绝汉室。高祖七世孙刘秀被王莽追杀,逃至张弓镇,于张弓镇北“二柏担一孔”桥下藏身避险
259、湘西土陶制作技艺保靖
保靖县,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云贵高原东端,武陵山脉中段,素有“陶城镁都”之称。境内丰富的紫砂泥、镁质瓷泥(黑陶土)、高岭粘土、叶腊石、硅石、硅灰石、长石风等陶瓷资源,为我县发展陶瓷技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陶瓷工业已发展成为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分布在保靖县境内的迁陵镇、碗米破镇、复兴镇、比耳镇、野竹坪镇压、大妥镇、清水坪镇、毛沟镇、葫芦镇、龙山县、古丈县等同属于云贵高源东端,武陵山脉中段此地形地貌的周边县市。土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和材料之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陶瓷器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我县拔茅乡(现碗米破镇东洛村)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砂褐陶,夹砂白陶
260、蓝花布印染技艺
蓝花布印染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的技艺,早在《光绪仙居县志》就有记载。蓝花布印染在汉晋期间就传入浙江仙居,经历唐、宋时期的孕育,到清末至解放初发展至鼎盛时期,蓝印花布品种花样达200多种,目前已搜集建档的有三十多种,抢救保护花版9种。仙居蓝印花布是土生土长的农家一宝,选料独特。布坯为俗称“家机布”的农家自织的土布和俗称为“湖布大布”的机织粗布(湖北产)。面料布质厚重,坚固耐用,用它制成棉被或衣服等越用越软,冬暖夏爽。旧时农家嫁女儿,蓝印花被是必需嫁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蓝花布印染技艺十分独特。其花布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柔切、自然、清新、美观、秀气典雅,
261、培罗蒙奉帮裁缝缝纫技艺
上海服装服饰业历史悠久,是海派服饰文化的发祥地,是中西服饰文化的交汇点,素有“穿在上海”和“东方巴黎”的美誉。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服的传入及缝纫机的出现,服装款式变化渐多,新型服装店随之崛起。自清道光以来,上海便成为全国服饰文化的中心,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上的西服、时装店比比皆是,兴旺发达,成为全国服装业的圣地。创建于1928年的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经过六代传人和广大职工的不懈努力,坚持继承和发扬西服手工制作技艺,以精制西服、礼服、大衣为特色产品,获得“西服王子”的美称,闻名上海,享誉中外。如今培罗蒙西服销售网络遍及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培罗蒙注册的英文商标获得世
262、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
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石库门里弄兼容了江南传统民居合院式格局和欧洲联排式住宅毗连形式,是上海地区特有的一种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样式,主要分布在上海市中心的卢湾、黄浦、虹口、闸北、静安、徐汇等区,其中以卢湾区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石库门里弄营造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上海租界,是由中国传统匠帮营建,专供华人居住的联排简屋,取名为“里”。随着租界外商建筑洋行进入,营造方式发生变化,1880年诞生了第一批上海近代营造厂,标志了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的形成。1910年地处卢湾区的法租界公布《公路、建筑等章程》,规范了里弄住宅要求,从图纸设计、营造登记、材料预制、装饰艺术到营建形成了完整的工艺流程,建造了丰富多样的
263、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
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是中国书画墨锭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曹素功的墨锭制作技艺,发展历史绵长,继承脉缘清晰,创新鲜明独到。从中国乃至世界(主要是日本、韩国及东亚地区)制墨行业的范围比较,在历史、区域、工艺、产品、造型等方面都具有唯一性的特征,是当代中国和世界墨锭制作技艺的代表。它的产品除了具有书画工具和工艺品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历史、文化、工艺和经济价值。墨,作为中国传统的书写绘画工具,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替代的物化载体。中国墨锭制作技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历经嬗递,从宋代至清代中后期,安徽徽州地区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制墨中心,形成成熟的“徽墨”制作工艺体系。清代中后期,“徽墨”手工业向新兴的
264、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
牛筋琴又称唱词琴,誉称天下第一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是一面小扁鼓。清光绪年间,平阳著名鼓词艺人陈昌牌在弹棉花师傅弹棉弓的牛筋弦弹出的“当、当”声音启发下,研制出用牛筋弦作琴弦的五弦牛筋琴。牛筋琴问世后获得全面推广,鼓词艺人不断提高和完善着牛筋琴,从五弦增加到七弦、十三弦、十六弦。现在的牛筋琴为扁长方形,琴长62厘米、宽32厘米、厚3.8厘米,采用纯手工制作,包括琴弦制作和琴架制作两大工艺流程。琴弦以牛筋为原料经过选、锤等24道工序才能成品,鳌江镇金可春作坊生产的“金发盛号”牛筋弦最为有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琴架材料为梧桐板和红硬木,包括削木、装框
265、王家沙本帮点心制作技艺
王家沙本帮点心制作技艺王家沙点心店初创于1945年,迄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王家沙”原为王家厍(念she),乃地名。因“沙”是“厍”的别写,且沪语中“沙”与“厍”同音,同音假借而成王家沙。王家沙点心店虽然因地得名,但因其经营的点心闻名上海,有香鲜卤多的蟹粉小笼,香甜可口的八宝饭,鲜嫩味美的蟹粉汤团,都在业内享有盛誉。王家沙点心坚持以上海点心为本,又结合江南点心风味变化出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自成一格。王家沙点心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如“小笼馒头大王”之称的蟹粉小笼,选用大闸蟹为原料,每天现拆蟹粉,用0鸡熬制的高汤拌制而成,皮薄馅鲜,汤汁香浓。“汤团大王”的蟹粉汤团堪称一绝,外糯内鲜
266、亨生奉帮裁缝缝纫技艺
鸦片战争后,诸多海外机构和团体纷纷出现在上海,于是,一些原来做长袍、马褂、对襟衣的本帮裁缝,开始做起西服来。当时凡替外国人做西服的那些赶时髦的裁缝,大部分来自浙江奉化即称“奉帮裁缝”。在中国的西式服装制作业中,奉帮裁缝始终占据着统领地位;上海的奉帮裁缝在全国奉帮裁缝中又属领先者;而亨生,是上海奉帮中的佼佼者之一,也是正宗奉帮裁缝的传承者之一。“亨生”创建于1929年春,由奉帮裁缝出身的徐继生与人合伙开设,是上海西服业著名的中华老字号特色企业,经营的男式西服、中山装、大衣、礼服等各类呢绒服装,以选料讲究、做工精良、款式新颖、穿着舒适而久负盛名。在上海的奉帮服装业中,曾流传有“七工头”和“五工头”
267、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
“印刷是文明之母。”千余年来,我国先后发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激光照相排字技术,都与汉字字体的定型、传承、创新、发展密不可分。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率先“整旧创新”的四种常用字体,尤其是宋体和楷体,是对印刷字体的有效传承与发展。从秦篆、汉隶到唐代定型的正楷字体,与此前发明的雕刻技术、造纸技术、笔墨等工具、材料和社会需求,共同汇成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四大源头。随着印刷字体、雕刻技艺和材料的传承、提高,以及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促进了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了明代,一种“横轻直重”、“易刻高效”的印刷体——宋体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明清两代广为使用,并“行之久远”。自19世纪中期,西方铅活字印刷
268、五香豆制作技艺
“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这是上海著名特产五香豆流行的一句广告语。老城隍庙品牌的奶油五香豆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老城隍庙五香豆由上海商业奇人郭瀛州首创于三十年代,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上海著名特色食品。五香豆其选用的“三白蚕豆”为原料,以其粒大、性糯、软硬适中而取胜。经过不断摸索和改革,烧煮的五香豆风味咸中带甜,又香又糯,表面泛起一层盐霜,似冰糖奶油,因而被誉为“城隍庙冰糖奶油五香豆”。当时沪上的名人雅士,达官贵人,也常以品尝奶油五香豆为乐,不少外地坤伶名角也时常遣人专程来老城隍庙购买五香豆。一时,上海老城隍庙奶油五香豆成了老城厢、上海滩的代名词,人们为能品尝,捎点上海滩的土特产纷
269、钩针编织技艺
钩针编织技艺钩针花边以棉线为主料,用钩针以手工编结而成。钩针编结工艺,以本地传统钩针工具改良了欧式抽纱编织法,由织变结,既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又是上海民智的结晶。1909年,沪杭铁路开通,在莘庄镇设车站。次年,徐家汇天主教堂派教徒前来发展编结点,采用定期发货、计件付酬的方式,组织本地民女批量生产朵头花及码带花边。随后率先在莘庄镇创立花边商号,技艺流传周边地区,逐步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地方产业。钩针编结虽工具简单,用料单一,但在100多年的传承中,莘庄地区编结高手极会“出花样”,形成了30多种基本针法和上千种花样,而且利用针法的不同组合,使花型图案日趋丰富,制品花色不断翻新,具有立体镂空的艺术效果
270、首饰龙灯制作技艺
首饰龙民间俗称为“龙船灯”,起源于明代。依照鱼船结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全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龙身有5至7层楼楼阁,置亭台70多座,80多出戏曲的300多个人物造型,设有木质传动装置,用手摇动即能活动起来,配以灯光。每到元宵节时,龙船灯便和其它龙灯一起出来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十开始至十六,一共七昼夜。人们扛着首饰龙,到各村各家巡游,并敲着大锣大鼓,演唱着吉祥颂词。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饰龙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处庙宇中,进行“收殇”(用火焚化)。在收殇前,还要让村民评论各龙灯的工艺高低,特别是龙船灯尾部一张大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