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61、湖口草龙制作技艺
湖口草龙俗名谷龙,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是古时鄱阳湖地区农民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老少平安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湖口草龙以稻草为主要原料,辅之以竹木、铁丝做支架,以新鲜麦秆做点缀,用刀、钳、锯、铁锤、针、线等工具,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复杂的工艺技巧。用稻草一根根编织出龙头、龙角、龙身、龙爪、龙尾。所编扎的龙头由龙头骨架、龙嘴、龙牙、龙眼、龙角、龙珠、龙须、龙腭、龙舌、龙耳、龙腮、龙额、龙王字、龙后风灯等部件组成。龙身节段为单数,多为九到十五节,也有长达二十一节约二十八米的,由筒状龙身、鳞片、脊筋、云花等环节组成。龙尾又名龙凤尾、鱼尾,呈三角放射型,
62、枫香印染技艺
枫香印染,古朴精致,被誉为“布依族不需出土的文物”,作为民间最为古老的印染工艺之一,枫香印染技艺拥有特有的氛围和格局,凝聚着布依族人们的劳动智慧,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枫香印染技艺繁琐,是纯手工工艺,有选料、制作枫香油、调制染料、描画图案和染色等工艺,一件枫香染作品的制作,起码需要近十天的功夫。选用布料。传统的枫香印染作品多选用自织的土布,然后根据用途挑选和裁剪布料的大小。制作枫香油。枫香油主要由枫香树脂和牛油构成,其中枫香树脂是当地的枫香树所分泌的。采集枫香树脂的最好时间是每年的雨水季节,此时的枫香树生长繁茂,树脂分泌是一年最旺的时候。制作枫香油要把枫香树脂
63、太平猴魁制作技艺
太平猴魁,属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太平猴魁,无论色、香、味、形,皆独具一格——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大有“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太平猴魁的鲜叶采摘特别讲究。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便停采,立夏后改制尖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
64、桑皮纸制作技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等。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裱褙、典籍修复、包装、制伞和文化工艺品。古时生产的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俗称“仿宣纸”。该纸可书、可画、可裱,既是书法美术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复印难能可贵的纸张。上世纪80年代,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潜山、岳西桑皮纸画纸通过
65、海洋鱼类传统加工技艺
岱山地处舟山渔场中心,渔业历史悠久,捕捞品种众多,鱼类约140多种,蟹虾类约40余种,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盐渍、冰鲜、风干、晒干、糟、料等多种传统加工工艺方法,成品分为干品、腌品、糟品、醉品,盛销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鱼类加工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510余年之前“吴王制鲞”的传说,吴王尝“曝干”的黄鱼,觉得这剖腹晒制的黄鱼肉味道十分香美,即亲书“美下着鱼”,创造了一个“鲞”字,流传下来。另有史载“王者备物,近者腥之,远者干之,因其宜也。”说的是远在内陆的周代王室,能吃到的海水产品,即为经过烘制和煮熟后经日晒或风吹而干燥的鱼虾食品。北魏时,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多种鱼类加工技艺,有鱼酱法
66、楚式漆器技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荆州地处江汉平原,长江荆江段,自古就是优质木材、生漆和黄金产地,是璀璨的楚文化发祥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漆器”工艺的高峰,早已被中外专家所认同。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二千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沙地区世代传承。建国以来,荆州地区楚墓中陆续出土的漆器已超过五千件。人们惊讶地发现,出土文物中二千多年前的“捧盒”、“茶盘”、“茶食盒”等,居然与建国初期本地人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样。楚式漆器造型奇异瑰丽,图饰丰富多彩,色彩饱和雅重。榫卯组合是其一大特色,整体物件
67、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白茶系中国六大名茶之一,因其成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原产于福鼎,全称福鼎白茶。其主要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以及新研制的工艺白茶等。产白茶的树种主要为大白茶树、大毫茶树和菜茶树等。福鼎太姥山的“绿雪芽”是福鼎白茶的母株,历经千百年,汲天地之精华,一枝独秀,为茶中珍品。白茶原产地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56万人口中涉茶人口就达35万人。茶业是福鼎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全市17个乡镇皆产白茶,茶园面积共计20万亩,年总产量1.5万吨。生产福鼎白茶的茶园主要分布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山脉周围的点头、磻溪、白琳、管阳、叠石、贯岭、前岐、佳阳、店下、秦屿和硖门等17个乡镇,
68、莱州草辫技艺
据《辞海》记载,我国草帽辫尤以山东掖县的产品最为著名。《莱州市志》中记载:“莱州草辫源于沙河一带农村,民间传说已有1500年的历史”,“沙河集形成于明朝。”沙河《龙翔观》“初建于金大定七年重修于明万历六年”由此可证,沙河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就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据《莱州市志》的记载,1500年前的沙河农民受发辫的启示,用三根光亮洁白的麦杆草掐出了人字形的草辫,后人使用草辫做草帽又得名“草帽辫”。莱州草辫技艺“明代经直隶、豫州等地,在国内传播。鸦片战争后,用草辫生产的草辫等工艺口,受到外商的青睐,成为我国最早进行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十九世纪中叶,辫商云集沙河,坐庄收购草帽辫,由烟
69、端砚制作技艺
端砚的发源地在广东省肇庆市黄岗镇白石村、宾日村一带。白石、宾日两村相邻,八成村民无田可耕,世代靠采石制砚谋生,如今这一带依然是端砚制作的核心区域。端砚的原料端溪石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据记载,端砚创兴于唐初,唐代中期已风行全国,因下墨如风、发墨如油、不耗水、不结冰、不朽、护毫等优点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众砚之首。在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端砚艺人不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制作工艺。端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来端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为手工制作。端砚制作中的采石很关键,古代砚坑
70、嵩溪豆腐皮传统制作技艺
清流县嵩溪镇素有“豆腐皮之乡”的美称。嵩溪豆腐皮制作始于清嘉庆六年,最初称“笋皮”,是用豆腐皮浆在煮熟时,产生一种漂浮的块片,捞起晾干而成。产品经过几代人的摸索、磨练,日益完善。特别是解放后,1956年,在胡成生(已故)等人的精细加工下,使豆腐皮呈状透明,有清凉、滋阴之效,是宴席之佳品。嵩溪豆腐皮的制作从选料、浸泡、碾磨、烹煮乃至挂浆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选择本地种植的“浙春3号”大豆,经石磨碾磨后,簸去豆皮,使其成2至3瓣,清洗2至3遍再用清水浸泡。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中途换水2至3次,当手捏泡豆鼓胀即可。把浸泡好的黄豆按1:2加水,用石磨磨成浆,以手指捻捏浆汁有粘着感为宜。按1:
71、丹桂茶制作技艺
桂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属木樨科,是常绿乔木,浦城人也称桂花为木樨。浦城丹桂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已经有文字记载,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南京林业大学桂花研究中心经系统调查后指出:浦城县现有桂花品种20个,其中有12个品种首次在浦城发现,其还将浦城丹桂品种正式命名为“浦城丹桂”。自古以来,桂花就与浦城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浦城桂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丹桂产业和丹桂文化。浦城人民不仅喜桂爱桂、植桂赏桂,还创造有许多与丹桂有关的芳香美食、生产技艺、传统习俗、园林艺术、文艺作品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木樨茶(丹桂蜜浸)。木樨茶制造手
72、泊头传统铸造技艺
泊头铸造业有文字考证的历史距今1300多年,近代以来泊头就成为我国著名的铸造之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泊头铸造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泊头是国家建设事业中铸工劳力的重要来源。1958年5月,仅6万亩耕地、3242户的东辛店一乡,只剩3405人,铸工外出者多达6200人。1959年,全县各人民公社都建立了铸造厂,其中寺门村社办厂用玛钢生产耙齿、耧脚、镐等农具,开创了以铸代锻的先例,年创产值50万元。为此,河北省机电厅和国家商业部召开了现场会,将产品推向全国。六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在县委组织下,全县100多个生产队汇集泊镇建起75家铸造厂,100多座冲天炉、四五千铸工联合从事铸造
73、徽墨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绩溪县就有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清末民初著名的墨模木雕艺人胡国宾也是绩溪县上庄人。他们是清代与民国时期
74、徽墨制作技艺(黄山市屯溪区)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绩溪县就有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清末民初著名的墨模木雕艺人胡国宾也是绩溪县上庄人。他们是清代与民国时期
75、侗锦织造技艺
侗锦,古城“纶织”,是侗族女性通过母女和近亲代代相传的纯手工艺品。侗锦织造技艺已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可溯源至“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代,现已成为展示中国“女织”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侗锦织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素锦用黑白棉线织造而成;彩锦用黑白线和彩线交织成花而成。侗锦根据用途的不同,还可分为日用锦、寿锦、法锦等。其中日用锦又分为12种类型——被面、垫毯、衣服布料、头帕、背带、盖布、绑腿等,寿锦专门用于老人死后垫棺,法锦则专门用于祭祀时作为挂单和祭师披挂的法毯等。侗锦用斜架式的织机进行编织。以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