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冀中笙管乐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冀中笙管乐篇
1、冀中笙管乐·胜芳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胜芳音乐会胜芳镇地处廊坊市霸州以东35公里处。清乾隆时,该镇先后建起了十二道“音乐会”,其中以胜芳镇南音乐会最为著名。胜芳镇南音乐会是寺院佛教音乐流传民间的产物,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胜芳镇南音乐会风格古朴,自创会以来,历经数百年而变异甚微。其演奏方式、演奏内容(曲牌)、使用乐器等都有严格定规,鲜有改动。霸州胜芳镇音乐会现能演奏三十多支曲牌,最擅长大套曲【清吹】、【山坡羊】等。曲目中既有佛教乐曲,也有俗世风格的村调,雅俗兼具,深受民众喜爱。除参与当地丧事民俗活动外,镇南音乐会每年还要出庙会演奏三次,并主办胜芳“琉璃佛”(即冰灯大会)。胜芳元宵灯会期间,镇南音乐会是惟一可以参加“摆会
2、冀中笙管乐·高桥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高桥音乐会“高桥村音乐”为僧传吹打乐,相传系由清康熙年间云游至此的正定大王庙乐僧广达和尚所传的佛乐演变而来,俗称“和尚经”。其演奏时由管子领奏,有3个和尚诵经,12个乐师演奏。高桥村音乐会靠家族方式传承延续,自诞生之日起,即以尚姓人为主要乐师。尚家不仅世代精通“点笙”,且谙熟音律古韵,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桥村音乐流传久远而不走形。高桥村音乐属当地“北音乐”(又称“经”),有别于俗世民众自娱自乐的“南音乐”(俗称“会”)。北音乐乐器形制较小,音乐节奏较快,乐手着装也不同于“南音乐”。高桥村音乐原有曲谱3册,现仅存1册,收录乐曲47首,现乐手仅能演奏其中的二十余首,其中《锦堂月》等数支
3、冀中笙管乐·北宋村古乐
北宋村古乐又名“常春会”历史悠久,据本村挖掘出土观音寺碑文记载,名嘉靖年间,观音寺内香火旺盛,碑林成行,丝竹管弦伴随着僧侣们的诵经响彻周边百里,那时便有了“常春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常春会”又增加了适合时代的曲目,成为了一支既用于敬神拜佛,祭奠祈祷,又可用于各种庆典活动的古乐队,曾多次到保定及周边县市出会表演,且兴盛多年。上世纪50年代“常春会”一度被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北宋村音乐会才得以恢复,并定名为《北宋村古乐》,演奏人员为本村村民二十余人。主要乐器为笛子6杆、笙3全、管子2杆、板胡1把、二胡1把、中胡1把、低音胡1把、云锣3架、堂鼓1面、苏锣1面、手锣1面、中京镲1面、铛铛
4、冀中笙管乐·安新端村音乐会
端村音乐会位于白洋淀畔(白洋淀有大小淀泊143个,真正的白洋淀即位于本村村南,面积达2万亩,为淀中水域面积最大者)北距安新县城7.9公里,西距保定45公里,交通便捷,淀中水路航运通畅,乘船可达水乡各村。端村音乐会历史悠久,据老艺人们代代口耳相传:本会于康熙年间建会,由本村永兴寺乐僧所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自形成之日世代在本村流传,为“白事”活动及节令祭祀无偿服务。本会乐曲为僧传,现存曲目51首,打击乐《七节升殿》(大套)现在能演奏其中的40首。曲目分类:由尖字曲(小尖曲)、塌曲(小塌曲)、小大曲、大曲四类构成,而其曲目构成有唐宋及更早的诗词曲牌,宫廷音乐曲牌:如“浪淘沙”、“行水令”、
5、冀中笙管乐·徐水高庄村音乐会
沿徐水县城东行2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那就是高庄村。这个只有470户人家共1850人的小村庄,历代传承着一个古老的文化活动——高庄音乐会。高庄音乐会分为前坛、后坛。前坛为演奏,后坛为唱经。乐器的组成包括管子、笛子、笙、云锣、锣、鼓、铙、镲等。吹奏、打击乐器为前坛乐器;魂铃、磬、板、鼓等伴奏乐器为后坛乐器。这看似与冀中笙管乐相类似的高庄音乐会,凭借悠久的历史及传承和独特组织表演形式,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民国21年《安肃县志》记载:西方庵在高家庄村北明万历33年重修。据传,高庄音乐会就是源于该庙庵的祭祀音乐。特别是音乐会至今还保存着明清时期的经卷、工尺曲谱和磬钟、魂铃等文物乐器,更让我们感受
6、冀中笙管乐·安新关城村音乐会
关城村位于安新县城西南,东距端村,西距保定,南距刘李庄镇,该村坐落在白洋淀畔,村南是白洋大淀,芦苇丛生、荷花满淀。鱼、虾、蟹、蛽等水产品不但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还供应北京、保定等地。关城村自古民风纯朴,由于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多以经商、捕鱼、织席、打箔为业,出口箔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村内街道斜窄,沿街门市一个紧挨一个,胡同星罗棋布,小的胡同只能容一人通行。安新县是“音乐会”较流行的地区之一,水乡各村差不多都有“音乐会”的流传。据前辈口述,关城朝阳会,始于唐代盛于明清代,自建立起千余年,世代流传。其乐谱、乐曲是本村太平寺乐僧所传,属北乐。乐队由笙、管、笛、云锣、鼓、镲、鐃、鈑、铛子、开道锣等乐
7、冀中笙管乐·唐县灌城村西乐会
位于河北省保定西南部唐县半山区罗庄乡的灌城村,至今还活跃着一支古乐队——灌城西乐会。根据现存旧曲谱的记载和旧乐器保存的现状来推断,此音乐会至少也有2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金大定(公元1161年-1190年)年间,有碑为证(在灌城村)。相传早在清代就活跃在唐县、曲阳、定州、行唐、阜平、山西五台山一带,一直到文革期间也有少量的活动。直至今天,其它地区已经失传,难觅踪迹,唯有唐县灌城西乐会还有比较完整的曲目,还在演奏。在当地民间,婚丧嫁娶、节日吹歌都有它的身影,它属于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关于灌城西乐会的传承历史,众说纷纭,据现任唐县西乐会会长刘联国先生介绍,听他们前辈人讲是从五台山传过来的,也
8、冀中笙管乐·东姜音乐会
东姜村位于任丘东部,属梁召镇。东姜音乐会距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现保留着有光绪二十六年制作的旗子两面,有吃会用的竹牌200余片,东姜音乐会是任丘保留曲目完整的音乐会之一。现存曲目共计40余套,演出阵容宠大,有四十余名会员参与其中;活动繁忙,每年仅较大规模的演出活动就达20余次。东姜音乐会的主要乐器有包括管、笙、笛、云锣、铙、钹、大鼓、铛子等8种。表演方式有坐演和行走演奏,乐队分文乐、武乐,上场人数多则40多人,少则10多人。其演奏风格优雅舒缓,不但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还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表演曲目主要有《一江风》、《二虎争》、《乐乐子》等。曾两次代表任丘市去沧州市参加演出并荣获优秀奖,并得到
9、冀中笙管乐·曲阳吹歌
曲阳吹歌原名西乐会,起源于元末明初。当时元朝灭亡,由西方迁徙过来的人员带来器乐、古谱等,所以称其为西乐会。西乐会最初是在寺庙祭祀时吹奏,其中最有名的乐器“鞑子号”是元朝器乐,而“鞑子”是对当时蒙古人的一个贬称,所以称其为鞑子号,是现存的见证曲阳吹歌历史的有力物证。到了明代,吹歌的表演形式多样,发展规模庞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伴奏器乐也日臻完善,单一的节奏形式换成了有特定意义的乐曲。到了清代,西乐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建国后,西乐会更名为吹歌。近几年来,曲阳吹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演奏网。曲阳吹歌使用的乐器有唢呐、笙、管子、小方锣、鼓、钗等。演奏时
10、冀中笙管乐·同口音乐会
同口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城西南,白洋淀南端,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入淀交汇处,为高阳县、安新县、任丘市三县市中心位置,西北距保定市70华里,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同口音乐会始于明朝,历经清朝延续至今,其乐谱、乐曲为明代一道士所传属北乐。乐队由笙、管、笛、云锣、鼓、镲、铙、鈑、铛子等乐器组成,乐曲保留了明清时代并融纳了更古的曲目,具有深远的历史原素。该音乐会形成以来,一直在当地代代相传,沿袭不衰,主要为本地丧礼、民间祭祀和社会、政府部门庆典活动无偿服务,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口音乐会历史悠久,曲目完整,代表性曲目有《挑花袍》、《花园》、《大凉州》、《小凉州》、《赶子》、《左太平》、《右太平》
11、冀中笙管乐·延福屯村音乐会
延福屯村位于高阳县城南四公里,西汉时期便已形成。延福屯音乐会源自建于本村玄帝观的道教音乐,明洪武年间因战乱动荡,玄帝观香火渐稀,终至无续。永乐年间守观道人恐本观音乐失传,才传授于其他村民,逐渐形成了延福屯音乐会,推算至今已有五百七十年历史。本音乐会演奏形式有两种,一是固定坐位演奏(又称坐坛),演奏时围桌而坐,管子居中,两侧是笙,笛子排后,打击乐在一侧,主管起曲;二是游走演奏,演奏时云锣在前,管群其次,笙站管两侧,笛子再次,最后为打击乐。本音乐会除演奏纯乐曲外,还唱诵-,唱诵时铛于正中,小鼓、小钹在两侧,乐手在演奏中遇调高不同的乐曲时即变换指法而非更换乐器。唱谱方法称翻工尺,音乐会的编制相对固定
12、冀中笙管乐·琉璃庄音乐会
文安县地处环京津环渤海腹地,被京津保三大城市环抱,京九铁路穿越县境,国家及省级三条公路干线纵贯全县。琉璃庄村位于文安县城东北,属文安县大柳河镇。琉璃庄历史悠久,质朴的民风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而文明的琉璃庄村民,古音乐就诞生在这片热土之上。据考证,琉璃庄古音乐会,形成于清初期,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为第十三代。音乐会传承方式较为严格,乐手技艺精湛,特有的音乐曲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主要曲目有《东游》、《青吹》、《锦堂乐》、《讨军令》、《大走马》、《小走马》、《小太平》、《小金歌》、《玉芙蓉》、《背马令》、《五子蛾》、《六子蛾》、《三归赞》、《巩板九》、《大三宝》等三十多首,打击乐有《大合
13、冀中笙管乐·北燕家务音乐会
廊坊市霸州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因是益津关口故称霸州。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北燕家务村东距106国道,在宋元时期,村中有千佛寺,寺院宏阔僧众数百,香火鼎盛,遇有佛事活动,寺内笙管齐奏,乐僧济济。明朝末年千佛寺一名老僧帮助村里成立了音乐会,通过口递亲传,使古刹音乐未因历史变迁而遗失,一直延续至今。早期的音乐会出会时,前有九面彩旗开路,后有乐师五十余人。音乐会演奏的乐曲分大小两种,小曲多用来“净街”边走边奏;大曲曲牌只有撂场入棚后吹奏。该会不为丧事服务,只参加佛事、庙会等重大活动。旧时,众多音乐会汇集迎神赛会,都尊该会为“老会”,位置安排在神像旁边。会中曾拥有数本古
14、冀中笙管乐·东臧庄音乐会
大城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素有古郡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是颇具名气的城邑。东臧庄村自明朝永乐元年建村,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因依子牙河而建,从古至今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该村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文人墨客、武林志士等人才辈出,造就了东臧村民热情好客的优良品质。东臧庄音乐老会始建于1755年,当年村中族长李荞留居一位齐姓游方和尚在家中数月,齐姓和尚把流传于西北一方的寺庙音乐传授给村民,传承至今已十代有余。该村音乐老会所保存的曲谱大多不同于其他古音乐会的曲目,既有雅致的宫廷音乐成份又有通俗的民间小调元素。现保存民国古乐谱一本,抄录乐曲六十二首,与其他音乐会不同的有《金字街》、《劝金杯》、《妻上夫坟》
15、冀中笙管乐·杨家口音乐会
杨家口村位于大城县东端偏北,宋元时期,因杨氏居此,又因依河口建村,故名杨家口,宋代名将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大城县现有古音乐会二十余处,表演的曲目大都相同,但杨家口古音乐会所保存的曲目宫廷音乐的成份较为突出,与其他音乐会的曲目有别。杨家口音乐会在明万历年间乐班即已形成,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在朝为官的李武生,后退职返乡把部分宫廷音乐传入杨家口。相传,明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刺军队俘囚后,李武生一度心情悲伤,借汉时王昭君的境遇,谱出了《昭君扫月》乐曲。“扫”即祭意,抒发了悲叹的心情。该乐班保存的古乐谱中主要为宫廷音乐,后加入道、佛家音乐。其主要特点是曲目古老纯正,演奏时从头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