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剧特产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剧
31、曲剧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伴奏乐器原本只有坠子,登台表演以后逐渐增加曲胡、三弦、软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场乐器。曲剧音调优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马头】、【阳调】、【汊江】、【诗篇】、【清江】、【银纽丝】、【满江红】等。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如阳调有一般阳调、哭阳调、喜阳调、怒阳调、老阳调等十几种唱法,诗篇有硬诗篇与软诗篇两种唱法。这是曲剧演唱艺术的最大特点,其他剧种中极为罕见。曲剧的题材一般多为民间故事、家庭生活及男女恋情,擅演悲剧和小喜剧,唱、白
32、评剧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评剧的基本样式,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兆才是评剧的创始人,也是评剧的第一位剧作家,他的代表作品《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已成为评剧的经典保留剧目。此外评剧还有《王二姐思夫》、《安安送米》、《马思远开茶馆》、《
33、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一带及梧州市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桂剧历史比较悠久,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桂剧。桂剧剧目数量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抢伞》、《穆桂英》、《闹严府》、《合凤裙》、《李逵夺鱼》、《泗水拿刚》、《排风演棍》、《1提》、《盗甲》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桂剧汲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并重,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著称。其声腔音乐属板腔体,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
34、陇剧
陇剧是甘肃独有地方戏曲,原名陇东道情。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经环县民间皮影艺人解长春(清同治时人)改造唱腔后在宁夏、内蒙、陕北及当地广为流传。在抗战时期成为陕甘宁边区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1959年陇东道情剧被搬上舞台,《枫洛池》晋京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被誉为“陇上奇葩”,接着巡回演出于大江南北十几个大城市,深受观众喜爱。唱腔为板式、曲牌、麻黄的结合体,分花音和伤音,花音明快活泼,悦耳动听,伤音抒情委婉,清扬幽雅,尤以麻黄最富特色,一唱众和,气氛热烈,有“一句一簧,两句一帮”
35、万丰粤剧
万丰位于深圳市宝安区。万丰粤剧是宝安沙井镇万丰村潘氏一脉兴起与传承的,自最初对粤曲的喜好,之后发展成为粤剧的一个根据地,迄今近六百年历史。一个村一个姓氏,能坚持这么多年的传承,是不多见的。自元代的潘氏四世祖潘礼敬开始,之后又有明代的潘楫、清代的潘耀扬、清末的潘有声、近代的潘荣耀等等。潘楫著有《律吕图说序》一书,评价说:“有真见,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索千古不传之绪”。潘耀扬为清代边疆重臣,官至两广提督,晚年致仕归里,在万家朗村“将军第”(今万丰村仁爱路)之侧,修建了一幢“八音楼”,四时召戏班前来演戏,为万家朗构筑了浓郁的粤曲氛围,渐而养成了万丰人对粤曲之雅好。万丰村民间有迎神赛会演戏的习俗,
36、茶陵湘剧
茶陵湘剧湘剧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它拥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流传于湘、资流域的长沙、湘潭及湘东地区的茶陵和江西西部等地域。湘剧在承袭元南戏杂剧的基础上,拥有的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四大声腔,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兼收并蓄,形成了湘剧鲜明的地方特色。茶陵地处湘东与江西西部接壤,是早期湘剧最活跃的地区,如早期的弋阳腔连台本剧目《目连传》故事的主人公“目连”,其籍贯就是茶陵人,这足以证明湘剧与茶陵的历史渊源。同治、光绪年间班社兴起至宣统元年(1909)茶陵境内有很多戏班流入从事湘剧演出活动,其中包括仁和、庆华、永和等戏班,民国时期仁和班基本定居茶陵。解放后,1950年茶陵县人民政府接管仁和班,
37、京剧服装制作
京剧为国粹艺术,其服饰的独特设计构思、图案设计、刺绣等工艺处理亦堪称经典。京剧服装是京剧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历史极为漫长。包派京剧服饰制作始于1951年,灵感主要来源于海派京剧服装,是对传统京剧服饰的现实表达,是对其发展脉络的延续和传播。包畹蓉的京剧服装制作不仅运用了美学中的艺术夸张、象征、变形等手段,在色彩学的使用方面也很高明,尤其是在服装制作中大量地展现了传统刺绣的艺术魅力。他以大量光彩夺目的平金、平银绣,富丽辉煌的金绒绣和清雅俊美的绒绣,制作出一件件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京剧服装。其独特的服饰制作技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色彩搭配上的改变、装饰图案上的改变、线条纹路上的改变和
38、涟源特色湘剧
湘剧的一脉流行于湖南省娄底市的涟源一带,被称为有“涟源特色”的湘剧。涟源特色湘剧主要流传于娄底市的娄星区、双峰、涟源、冷水江、新化,邵阳市的新邵及毗邻的益阳市安化、湘潭市湘乡、长沙市宁乡等县市。2008年,涟源特色湘剧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据相关文献记载,清康熙三年(1664年)就有湘剧班社在涟源及湘中一带的神王殿、关帝庙、水府庙、祠堂等场所及大户人家的喜庆聚会上演出。嘉庆、道光年间,原安化常安乡(现涟源桥头河)车田廖家的廖光台、邱泰山等人,组建湘剧班社“国庆班”在桥头河、蓝田、娄底、杨家滩等地演出,兼传艺带徒,使班社不断发展。道光六年(1826年),两江总督陶澍在天符庙
39、顺德粤剧
明末清初,依托繁盛的宗族活动、神诞、赛会,顺德粤剧日益兴盛,“至闰月神诞,与夫新庙落成,往往赛会,庙所近街巷,召梨园奏乐娱神,灯烛辉煌,鱼龙曼衍。”清末民国顺德机器缫丝业发达之时,剧活动更趋繁华。顺德粤剧的重要特征,是粤剧艺术水平高、名伶、名编剧众多。千里驹创造了特色鲜明的“驹派”表演艺术,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三人分别创下了“薛派”、“马派”、“白派”表演艺术,是近现代粤剧五大流派中的三个。此外,有“中板王”靓少凤、“生纣王”罗家权、“慈善伶王”新马师曾、白雪仙、麦玉清等著名粤剧伶人,亦有“打锣树”罗家树、徐若呆、望江南、陈冠卿等著名的粤剧音乐家、剧作家。罗家宝所创的虾腔亦自然流畅,独具一格
40、东海吕剧
吕剧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东海县吕剧团是江苏省唯一的一个吕剧演出团体。吕剧是生根于齐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因东海西北部与山东接壤,且1952年12月以前尚属中共山东临沂地委,故齐鲁文脉之源,日久年深地浇灌着东海吕剧之花。茶棚牛屋,田间垄上,均能听到侉味十足、朴实平易的吕剧调。早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李埝、南辰、白塔人就组建吕剧戏班,唱着吕剧调,打着涟湘,跳着马灯舞,激励人民送子上前线,抗日守家园。1960年,创作和排演了传统及现代剧目《姊妹易嫁》、《墙头记》、《李二嫂改嫁》、《红丝带》、《春打六九头》等近两百台。东海吕剧由早年的肩挑驴驮发展到今天的大流动舞台车,唱遍大江南北,足迹苏鲁豫
41、南路壮剧
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最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演唱形式,后逐渐丰富发展而为戏曲形式。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戏』。主要唱腔有平板、叹调(慢板类);采花、喜调(中板类);快喜调、高腔(快板类);哭调、寒调、诗调(散板类)等。伴奏乐器以清胡(比京胡略大)、厚胡(又叫土胡,比中胡短粗)、小三弦为主。剧目有《解臼》、《双状元》、《双花配》、《宝葫芦》、《百鸟衣》等。
42、祁剧
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清末又名“楚南戏”,新中国成立后,始称祁剧。2008年,祁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祁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明永乐年(1403—1424年),弋阳腔随江西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明朝成化年间(约公元1465年至1487年),弋阳诸腔与当地丰富的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地方化,形成了祁阳一带的高腔;明朝万历年间,昆山腔风靡全国后,祁阳一带的戏曲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清康熙后,祁剧先后融汇徽调、汉调和秦腔而形成弹腔(南北路)。随着声腔的增多,祁剧
43、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是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广东汉剧流行于广东的梅州地区、惠州地区、韶关地区等闽粤赣边区各地。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汉剧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明末清初,广东已有不少唱弋阳腔、青阳腔、乱弹等声腔的外省戏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外来戏班在广州建立外江梨园会馆,与当地戏班的琼花会馆各立门户。其时有外江班十五班,其中四个是徽班,八个来自湖南。嘉庆时(1796-1820年),
44、曲周四股弦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五腔调,是河北省地方稀有剧种之一。曲周县四股弦主要分布在白寨乡司寨村。曲周四股弦剧目有汉朝戏、三国戏、唐朝戏、宋朝戏、明朝戏等,主要剧目有《三升官》《西岐洲》《宋江杀楼》《打金枝》、《贺后骂殿》等20多个。板式有慢板、快板、二八板、栽板(也叫间板)、流水板、散板、踩板等。四股弦产生于清朝中期道光十八年(1838年),起源于在山东菏泽一带。据传,山东有一位民间艺人叫齐大牙,逃荒要饭到河北邢台一带,由于他会拉四股弦,被当地心地善良又热爱艺术的人收留。后来,他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技艺,创办了一个四股弦弟子班,在当地演唱。因为初始创班,演出服装、道具都很简陋,脸上涂点儿粉,点点儿胭脂,束
45、埃尔切神秘剧
埃尔切神秘剧是一种祝圣音乐剧,内容包括圣母的死亡、升天和加冕。自15世纪中叶以来,在罗马教皇的特许下,该剧从未间断过在埃尔切圣玛丽亚大教堂的演出。因此,它是中世纪欧洲宗教剧的一个鲜活的证明,也是在拜占庭习俗影响下,虔信圣母的中世纪文化的例证。该剧把圣母玛利亚升天搬上了舞台,完全用演唱形式。全剧包括圣母死亡和加冕两幕,于8月14日和15日演出。剧本(收藏在1625年的剧本汇编中)用巴伦西亚方言写成,中间穿插若干段拉丁文。一些歌曲明显源自中世纪的抒情曲调,间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式的复调。舞台布置分两部分:横式舞台代表“地”,竖式舞台代表“天”,这是典型的中世纪神秘剧特点。每年约有300个志愿者投入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