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客家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客家篇
1、客家擂茶
    擂茶为客家人招待贵宾的一种茶点,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将茶叶、当保健饮料饮用。    擂茶别名"三生汤",据古书记载,相传三国时代的张飞带领官兵进攻武陵时,官兵将士都感染瘟疫无力作战,当时有位草药医师前辈,有感于蜀君纪律严明,便奉献祖传的除疫秘方,以生茶生姜生米共同磨成糊浆后煮熟而饮用,结果是汤到病除,擂茶之名便由此相传下来。目前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客家人及移民,以及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区的民众皆有饮擂茶的习惯。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
2、闽西客家春耕习俗
闽西客家山民在春播时祭祀神灵,形成民间农耕信仰文化,自明初沿袭至今,仍存“作大福”、“百壶祭”、“犁春牛”等习俗。“作大福”为民间的迎神赛会,是人们为攘除灾害、祈求平安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并把“二月二”行“保苗祭”和“六月六”行“百鸭祭”的祭祀活动,统称为“百壶祭”;“犁春牛”是游春牛娱乐活动,通常在立春举行。
3、北埔客家擂茶
明清时期移民台湾的客家人将擂茶引入,擂茶在北埔乡被作为一种产业推广,于是在多人多年的努力下,近年到北埔老街喝擂茶不仅已成为一种风潮,更俨然是一股新饮茶文化。喝擂茶必备的两样工具是擂钵和擂棍,前者外观和一般的钵一样,但钵内有一条条的沟纹,后者是用坚硬的番石榴木制成的短木棒。喝擂茶时,只要将茶叶、花生、黑白芝麻、番瓜子、松子等材料倒入钵内,再用擂棍研磨成出油的粉末状,然后冲入热开水,再用小碗分装,并加入爆香的米,就是一碗香甜可口的擂茶。为了让顾客不用远赴北埔,同样也能享受擂茶的好滋味,当地擂茶店还将爆香的米及研磨成粉末的擂茶材料装袋销售,虽然少了研磨时的乐趣,但是用热水冲开便能立即享用的便利性,仍
4、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第四批国家级)会昌匾额源于传统的祠堂建筑。祠堂内祖先牌位、某某堂号和祠堂内悬挂的功名匾、寿匾等匾额。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建县以来,会昌县就有悬挂匾额的习俗。会昌匾额凝聚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寓意深邃、作用独特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会昌客家民俗追根寻源、崇文重教、积极入世的文化特质。会昌匾额具有很强的民俗性,从规制到仪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序。在祠堂内挂匾额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如《会昌县萧氏宗祠管理章程》规定,在萧氏宗祠挂匾,必须符合条件,由本人须向宗祠理事会提出申请,理事会审核后,由理事会定制匾额(经费由申请者负责)。会昌匾额挂匾必须按照既定
5、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动,是建立在客家人对祖先的信仰崇拜和寻根溯源的基础上的,并以传统的祭祀礼仪、满足游子追远的心情,显示了我国古文明礼仪之邦的光华。随着海内外客家寻根热的不断升温,石壁客家祖地日益蜚声海外,前来石壁客家祖地寻根祭祖的海外客家人络绎不绝,石壁客家祖地已经成为五洲四海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6、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精巧,讲究因时而异、因势造型,有防卫御敌、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冬暖夏凉的特点;采用当地生土夯筑,墙基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以圆形为上乘。土楼遍布永定全境,汀江、永定河流域的土楼以方形为多,圆形土楼多集中在金丰溪流域。目前土楼尚存2万多座,是研究古建筑的活化石。
7、石岩客家山歌
石岩客家山歌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各个社区,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自唱也可以两人一唱一和,其中擂台斗歌是客家山歌最精彩、最激烈、最吸引人的一种演唱形式。石岩客家山歌和所有客家地区的山歌一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风格特点。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山歌歌体结构形式比较整齐划一,山歌中的格式和闽、粤、赣、桂、湘、川、台等地区大体相同,韵律也是平平仄仄的声韵为基调,歌词多以当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往往以物抒怀,真情实景,寓情于景。在种类和体裁上,石岩客家山歌有山歌号
8、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第四批国家级)赣南客家围屋是整个客家民居的母体,而龙南至今保存着的376座形态各异的客家围屋最具代表性,其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被称作是客家特色民居文化的代表。尤其是,龙南客家围屋因形制、防御功能的别具一格,因构造艺术的超凡脱俗,因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博采众长等诸多宝贵的营造技艺,而成为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赣南地区扼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为南北交通要冲,“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江湖枢键,岭峤咽喉”,山间盆地较大较多,盆地内地平土沃,特殊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使赣南客家围屋在选址和形制上有着闽西土楼不可比拟的显著特点,在防御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造技术等方面
9、福建客家山歌
福建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漳州田螺坑及龙岩永定一带,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客家山歌以情歌为主,约占80%,还有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儿歌等,它继承了《诗经》的风格,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文学形式一般是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也有在七言五句基础上发展的长短句叙事山歌。
10、定南客家哭嫁习俗
定南客家哭嫁习俗(第三批省级)哭嫁(哭嫁实为客家女出嫁时的嫁之哭歌),是当地婚嫁习俗中客家方言与曲调(哭调)合一的独特民间习俗文化表现形式。该形式传承至今800多年历史。是客家女出嫁时深刻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手足情深,亲友邻里感情的重要文化载体,并在当地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现在仍延续着该优秀传统习俗。其方言、曲调对研究我国唐宋时期中原文化(普通话)艺术具有历史参考价值。按哭嫁的传统习俗,客家女在出嫁前,有七天的“哭嫁期”。出嫁日,红衣绣鞋,由亲舅或族中多子多福长者牵着客家嫁女出闺门、进厅堂拜别祖上、父母,便与父母相拥嚎哭。这是特殊啼哭,是向亲友
11、定南客家服饰
定南客家服饰(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服饰”源于唐末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中原汉民经过先后五次的大迁徙,南迁来到定南,同时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带到这里,与当地原居民古越山人的文化元素不断交融之后,随历史进程,形成了独具定南客家文化特色,具有客家吉祥文化理念,因此,具有穿戴实用价值的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文化形式,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独秀。“定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客家女性的衣着、帽帘、头帕、围裙、少年儿童戴的花帽及吉祥肚兜等。该穿戴习俗表现形式皆讲究文化内涵,即“吉祥”二字,同时也表达了长辈对子孙平安幸福、如意吉祥、长命百岁等美好祈愿。为客家人的生活和年节增添诸多的喜庆祥
12、靖安客家童谣
靖安客家童谣(第三批省级)靖安客家童谣主要流布于距靖安县城50多公里的罗湾乡。这里山峰的最高海拨1729.5米,四面环山,植被丰茂,气候温湿。元末明初以来,客家人从广东福建一带迁徙至此,至少在清中期就传承并丰富了自成一系的客家童谣。靖安客家童谣已收入的有30余首,从形式上分,有顺口溜、对答词、拗口令、白话歌等,从内容上分有天文地理类、文明礼仪类、行为习惯类、生活情趣类等。代表性的童谣有《杨骨梢开红花》《学手艺》《月光光》《楼上半甏饼》等,多为三言、七言句。童谣语音响亮、语汇丰富、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情感真切,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因此能寓教于乐,使儿童懂得事理、增长知识、启迪智慧,还能煅炼口才,丰
13、永定客家土楼楹联
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福建土楼楹联则伴随土楼的建造而产生,是客家土楼文化的一部分。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至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境内已有土楼两万多座,其中圆楼362座。永定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建筑,其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为世人所瞩目。永定境内的每一座土楼不仅有一个吉祥的楼名,而且都有一副或者几副甚至十几副含意隽永的楹联。这些楹联大多出自一些博学之士,他们与书法名家、雕刻高手联合,共同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诗、书、雕刻杰作。数以万计的对联被镌刻在土楼石门框或柱子
14、宁化客家山歌
宁化客家山歌是整个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保留了中原传统音乐的韵律,并且内容丰富,有反映妇女争取自由、解放的,有表达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的,有揭露腐朽没落的封建礼教的,表现风土人情、风光景物等。格律多样有七言四句式,五、七言交叉六句式,五、九言交叉三句式等,并且采用大量的衬词,使山歌更加流畅,口语化,更具有地方特色。
15、井冈客家山歌
井冈客家山歌是井冈山一带的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一种民歌,既有号子、山歌,也有小调、儿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井冈山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和风情习俗,表达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富有客家语言特色,乡土气息浓郁。井冈山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明末清初时,客家人从广东、福建迁入井冈山,绝大多数以农耕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客家人,为抒发内心情感,表现喜怒哀乐之情,用山歌相互唱酬,久而久之,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井冈客家山歌。按照歌词字句和曲体形式的不同,井冈客家山歌大体分为六种。号子山歌:亦称山歌号子,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