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柳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柳篇
61、“柳花泊”芋头
“柳花泊”芋头的产地位于开发区珠山脚下的柳花泊,这里因土质优良、气候适宜而盛产芋头。柳花泊芋头口感纯正绵软,营养丰富,富含醣类、膳食纤维、维生素B群、钾、钙、锌等多种元素,其中以膳食纤维和钾含量最多,营养价值较高,自古以来都是青岛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2007年,柳花泊芋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荣获青岛开发区十大特色旅游纪念品,远销日本、韩国,深受客户欢迎,是旅游馈赠的理想选择。
62、内黄柳编
内黄县柳编工艺年代久远。柳编产品制作,采取对柳条抽、刮、蒸、煮、漂、洗等工艺处理,手工编织成各种形状工艺品,广泛用于包装、装饰、生活用具等。柳编产品在东庄、梁庄、中召、六村等乡镇均有制作,以马上乡一带较为出名,品种达150余种。产品以外销为主,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63、柳氏家族人生礼俗
柳氏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沁水县西文兴村。这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目前该古村落依旧保留着柳氏明、清时期,具有封建宗法制度特征的种类齐全的古建筑群,它典型地反映了柳氏民居的历史文化真缔,更为重要的是,此地还沉淀了我国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该古村落迄今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一脉同宗的柳氏后人,别无外姓。据现存金石碑记和《河东柳氏族谱》考证:该古村落的柳氏后人,均为唐代政治革新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柳宗元后裔自唐末隐居沁水历山,世居西文兴村,世代遵训守礼,传承了河东柳氏家风和柳氏先祖美德,延续了河东柳氏独特的人生礼俗,并立石永记于西文兴柳氏宗
64、柳疃绸
【柳疃绸】柳疃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是山东省昌邑县的一个镇,柳疃绸因柳疃镇织绸业兴盛而得名。柳疃织绸历史迄今已有400多年,明朝时期,柳疃一带群众即在田陌沟畔植桑养蚕、抽丝织绸。至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柳疃织绸业进入鼎盛时期。据1933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汇编》记载:“柳疃一带,为纺织绸业中心,亦即本县商业及金融之中心。据各方调查,织绸木机,在前十数年繁盛时代,约有一万余架,工作人数达10万左右,出品约60万疋,绸之销路,为上海、烟台、北平、香港、福建,以及日本、印度、南洋、荷兰等处。”1933年,应美国总统胡佛邀请,柳疃绸参加了“芝加哥百年进步纪念世界博览会”,自此柳疃绸驰名中外。
65、宾县柳编技艺
柳编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宾县文化馆黑龙江宾县民间自清代起就有柳编手工艺人的柳编活动,一般为秋季购置原条,春季栽植至放叶后剥皮变为白条。工艺流程一是剥皮,二是浸泡,三是选料采底,四是起翘上模,五是去模上箍,手工技艺独特,手工制品精美。柳编产品主要有:簸箕、笸箩、花篮等10多种。
66、柳泉居
柳泉居饭庄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饮誉京城的中华老字号。柳泉居初建时,店址在护国寺西口路东,是北京有名的黄酒馆。当年北京的黄酒馆分为绍兴黄酒、北京黄酒、山东黄酒、山西黄酒四种,柳泉居卖的正是北京黄酒。早年的柳泉居是由山东人出资开办的,店铺前边是三间门脸的店堂,后边有一个宽阔的院子。据史料记载,当年这院内有一棵硕大的柳树,树下有一口泉眼井,井水清洌甘甜,店主正是用这清澈的泉水酿制黄酒,味道醇厚,酒香四溢,被食客们称为“玉泉佳酿”。柳泉居除了卖黄酒外,下酒菜也极富特色,清代的《陋闻曼志》中这样记载“故都酒店以‘柳泉居’最著,所制色美而味醇,若至此酒店,
67、山东柳琴
源出花鼓,清末产生于临沂、枣庄一带。早期为坐唱“盘凳子”演出形式,后发展演变为山东柳琴戏,长期以来,两种形式并存。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尤以尾音翻高八度的“冒调”深受群众喜爱,谓之“拉魂腔”。又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柳琴戏”。
68、赶柳翠
罗田民间舞蹈“赶柳翠”主要描述古代社会上几种不同身份的人物,追赶观看准备到庙堂敬香的官家小姐柳翠所引发的故事。舞蹈伴奏乐器以锣鼓为主,演员根据出场顺序,穿戴相关的服饰和使用相关的道具,按照锣鼓节奏表演,其诙谐风趣的剧情主要靠演员用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来展现,具有独特的地方生活气息。演出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演员的技艺和观众的情绪而定,长则半天,少则1个小时。演员人数5-8人不等。罗田县地理位置属于东经111°06′—115°45′,北纬30°01′—31°12′。海拔最高1729.13米,最低为46米。据史料记载,“赶柳翠”于唐初发祥于大别山南麓罗田县及其周边地区一带,到宋朝时由单击鼓演奏改变为锣、鼓
69、固安柳编技艺
固安县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永定河、大清河流经本县。北部多为沙质蒙金地,树木繁多,杞柳遍野。自明朝以来,杞柳种植得以大力提倡,同时柳编技艺也迅速兴起和日益发达。据县志记载,固安柳编起源于明嘉靖43年。固安柳编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清代乾隆皇帝曾诏谕永定河“两岸堤里近河之堤以及软滩之上应多种笸箩柳”,其意在防水患,同时也给柳编提供了原料,柳编业相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永定河道游智开曾有记载:“捆载担负者踵相接贩竖麋集,皆柳器也。笸箩尤工致,日中一哄千万立尽。贫家夫妇昼夜编织,以资糊口。”光绪32年(1906年)固安县筹备成立商会,民国3年(1914年)
70、柳腔
柳腔是山东省青岛地区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哨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溜腔”,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柳腔之乡”。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柳腔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语言上,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属于汉语
71、陕西柳毅传书
柳毅传书是发生在陕西省长武县芋元乡柳泉村的一个真实故事,后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化为传奇故事或神话故事,终被历代文人定格为《柳毅传》(传奇,唐代陇西人李朝威著)和《柳毅传书》(杂剧,元代尚仲贤改编)等,载于中华民间文学史册之中,影响深广。柳毅传书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武本地更是影响深远。公元七世纪时的唐高宗仪凤年间,苏州城里滚绣坊有位书生,名叫柳毅,进京赶考,可名落孙山,打点行装返回吴地前,去京城长安北百余里地的泾阳看望同乡朋友。途中在草原牧场上看到一位年轻女子在牧羊,但形容憔悴,娥眉颦蹙,却又不失大家闺秀的气质。几经询问,才知道该女子乃太湖洞庭龙君的三公主,因受尽丈夫泾河龙王二儿子的欺凌1,
72、豉汁牛柳
用料:牛柳250克,芹菜末20克,细豆瓣15克,豆豉末20克,味精2克,胡椒粉1克,酱油2克,料酒2克,色拉油50克,姜末4克,葱花6克,香油1克,水豆粉适量,高汤50克。制作方法:1、牛柳洗净剞十字花刀,改成3厘米长、1厘米宽、1厘米厚的条,装入容器里用酱油、料酒、味精码底味上浆。用碗将味精、胡椒粉、高汤、水豆粉对成味汁。2、炒锅置中火上,放入色拉油,烧至三成热时,倒入牛柳炒出香味,烹入味汁炒至亮油,将姜末、葱花、芹菜末撒入炒匀,淋入香油起锅装盘即成。(巴南)
73、海柳
海柳,形如陆地上丝柳,以吸盘与海底石头相粘,采集很困难,加之其用途广,因而视为海洋的珍宝。海柳形似树木,故有海柳之称。海柳是一种寿命可长达数万年的海底灌木,属海生植物铁树科,皆因它形似树木,不少人以为海柳是海洋植物。其实,它是地道的海洋动物,属于腔肠动物的铁树科,是珊瑚的一种,与常食用的海蜇还是近亲呢!海柳通常生在水深30多米以下的海底岩石上,身高者达3-4米。海柳中的一种赤柳,颜色鲜艳悦目,初出水面时,枝头上的小叶闪闪发光,树枝富有弹性,离水一段时间后,枝干就变得十分坚硬。由于海柳出水时身上附有红、白、黄色的水鬼体,干后能变为黑铁色,所以又被称为海铁树,更有趣的是,每当天快要下雨时,其表面颜
74、惠民柳杈柳杆
【惠民柳杈柳杆】柳杈柳杆是对柳杈林进行定向修整管理长成后,经加工制作的生产工具。惠民柳杈柳杆种类多,且光滑、洁白、韧性大,轻便耐用,物美价廉。除供应鲁北各县外,还销往河南、河北和内蒙古等地。柳杈林3年成权,2年成杆。柳杈柳杆长成砍下后,柳杈须经过入炉烘烤,剥皮,趁热上架造形,干后下架,重入炉烘烤固形等工序;柳杆须经过入炉烘烤,剥皮,整直3次加工。产品有三股头杈、二股头杈和长短、粗细柳杆等多种。惠民县种植柳杈林,生产柳杈柳杆,至今已有80年历史。1901年,联五乡新唐村唐圣真外逃谋生,从东明一带(当时属河南省辖地)引进种植柳杈,开始在本村零星种植,尔后发展为大面积种植。目前,全县
75、柳港乡浮山回王鱼
柳港乡浮山回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