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蒙古族篇特产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蒙古族篇
1、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
2、蒙古族搏克
“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现在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样字,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脚
3、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当时,在库伦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达安代”、“乌日嘎安代”等12种。安代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进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轻松愉快,简单易学,唱词随编随唱,富于感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场
4、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马头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亦可独奏曲目。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
5、蒙古族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俄罗斯图瓦地区也能听到这种歌唱方式。据考证,呼麦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至迟在蒙古族形成前后就已经产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
6、蒙古族长调民歌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
7、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蒙汉等各族人民长期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影响、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渊源,《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集》两书中的观点认为,清代的郭尔罗斯前旗是哲里木盟盟府的所在地,是十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蒙古族民间艺人在这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为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的产生、发展、繁荣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而且,由于清朝政府“移民实边”的推行,促成了“文化北移”现象。受这一现象的冲击,郭尔罗斯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促
8、蒙古族马头琴
蒙古族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弓弦乐器。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您的耳畔奏响时,闭目冥思,眼前仿佛出现了坦荡辽远的大草原。这种弓弦乐器,相传成吉思汗时期(公元1162——1227年)就已在蒙古草原流传,因琴头以马头为饰而得名,琴箱用松木制成,蒙马皮或羊皮;弦两根,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音量较小。左手演奏方法,除了按弦处,还有指甲从弦下向上顶弦,这种特殊的演奏,声音坚实有力,别具风格。马头琴表现力丰富,善于演奏抒情乐曲,据说有的不给小羔吃奶的母骆驼,听到了感情深沉的马头琴声,竟然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去哺育小驼羔。马头琴嘹亮的旋律,体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色,展现出阳光灿烂五畜兴旺的草原景象。坚
9、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传统婚礼习俗,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世代流传。自古以来,当地蒙古族聚集的地方,民间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郭尔罗斯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婚俗。在氏族社会时,蒙古人认为氏族内所有成员来自一个共同祖先,氏族内不能结婚和同婚,特别是王公贵族都隔旗结为婚缘。蒙古草原广袤辽阔,居住分散,娶妻或嫁女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女儿出嫁后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与父母兄妹再见面,因此娶亲成了男婚女嫁的喜事和亲人分别的悲事。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前郭尔罗斯的蒙古族,在婚嫁时,自然要用歌唱去表达这种喜庆和悲伤,于是产生了婚礼歌。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产生了半职业性的婚礼祝词家,男方和女方“贺勒莫沁”,双方都有歌手和“贺勒莫
10、蒙古族四胡音乐
通辽市蒙古族四胡,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胡尔”,康熙朝编纂的《律吕正义后编》中称之为“提琴”。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为小四胡)等。蒙古族四胡文化积淀丰厚,表现力丰富,技艺自成一体,旋律悠扬、古朴,是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蒙古
11、蒙古族绰尔
“绰尔”是新疆蒙古族图瓦人的一种古老的竖吹管乐器,主要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区蒙古族聚居区。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蒙古族图瓦人“绰尔”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008年,蒙古族绰尔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音乐家考证,蒙古族绰尔在中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均有记载,其历史可以远溯至匈奴时期,最迟在蒙古族形成前后就已经产生。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绰尔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相传早在13世纪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时就已十分盛行了,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
12、蒙古族林丹汗宫廷音乐
蒙古族林丹汗宫廷音乐项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84年,阿鲁科尔沁旗根丕庙的五世云增1,把残存的蒙古宫廷音乐15首,交给了阿鲁科尔沁旗文化馆馆长乌·宝音乌力吉。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留下了《吉庆篇》、《吉祥师》、《大合曲》和《牧马歌》等15首歌曲。2009年,阿鲁科尔沁旗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查干浩特·林丹汗”学术研讨会上,论证了此曲本的最早版本为林丹汗宫廷音乐。蒙古林丹汗宫廷音乐的乐声雄伟宏大,庄重优美,乐曲有可汗颂、朝廷赞、宗教礼仪、民间谚语和哲理训谕等内容。这些,为研究古代蒙古族歌曲和音乐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阿鲁科尔沁旗的非遗工作者们采取优先抢救与扶持措施,在文化部门
13、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而成。烤完以后,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14、蒙古族肉粥
蒙古族及牧业民族的肉粥分两种,有肉汤粥和肉丁粥。肉汤粥一般是食用手把肉后,用煮肉汤加大米熬,正宗的肉粥味美无比。
15、蒙古族草原赛马
赛马,在蒙古族中亦有悠久的历史。蒙古族赛马有走马赛、奔马赛,花样赛多种。蒙古族赛马既是“课校人畜”。蒙古赛马(《史记•匈奴传》),也是群众性体育活动。参赛者人数不限,有的几十人,也有的几百人;年龄不限,上自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未成年的孩子;民族不限,各族选手均可参加,赛马场。县以下举办的那达慕大会和民间的、传统的赛马活动都是在草原进行。由于草原平坦开阔,所以赛马多不分组,几十名赛手同时起跑,不计时间,以达到目的地(多按指定路线返回起跑地)先后次序决定名次。民间赛马,为减轻马的负荷,多数不备鞍子,选手也不穿马靴。但选手喜穿彩袍,头上扎红绿头巾,显得飒爽干练。比赛开始时,裁判员枪声一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