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面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面篇
286、育黎刀切面
育黎刀切面是山东省乳山市育黎镇的特产。刀切面是一种既常见又普通的饭食,可以说家家会做,人人常吃,但乳山市育黎镇制作的刀切面却独具风味,在境内外颇有名气。育黎镇位于乳山西北部,距市区约18公里,是境内较大的集镇之一。这里制作的刀切面配料讲究,做工精细,非普通刀切面可比。育黎刀切面之所以优于普通刀切面,有不少独到之处。其一,讲究刀法,做工精细,刀切的面条细而均匀,可与现时的机切面相媲美。其二,讲究配料,普通刀切面调面只兑水、碱,外无它料,而育黎刀切面在调面时,除了兑水、碱外,还要加掺加食盐、鸡蛋等其它配料,并且配料比例因季节而异,做出的面条淡黄滑嫩,韧而不断。其三,煮时讲究火候,火候适中煮成的面条
287、“乐春”牌老面大饽饽
昌邑,丝绸之乡、历史名城,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农村各家各户都有蒸大饽饽用来上供和招待亲朋好友的传统,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厌倦了用机器加工的馒头,怀念农村那种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的老面大饽饽,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昌邑宾馆组织技术公关小组进行挖掘、整理、研制、改进和创新,使这种传统食品得到恢复。首先是使用原始的石磨加工面粉,解决了因机械加工产生高温而使面粉失去的麦香,然后用老面引子发酵,各道工序都用手工制作,又从营养角度对产品配方工艺多次改进,终于研制出了独具特色的“乐春”牌老面大饽饽,其特点是:口感筋道、麦味香浓,地道家乡传统口味。“乐春”牌老面大饽饽投放市场以来,深受人们的
288、乌鲁木齐凉面
凉面亦称黄面,维吾尔语叫“赛执克阿希”,是颇受人们欢迎的夏令风味小吃。它用土碱水和蓬灰水和面。这两者都是新疆特产,其中以托克逊县芦苇丛中产的土碱和以吐鲁番市境内出产的逢灰最为驰名。新疆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叫“臭蓬蒿”的野生植物,到了秋季,人们把蓬蒿收集起来,投入事先挖好的坑中,用火烧,蓬蒿流出的水汁,冷却后凝结成块,即称为蓬灰。制作黄面先用淡盐水、土碱水和面,搋入蓬灰水,边搋边拉,到面软光滑有拉力时方好。放油案板上稍饧。把菜葫芦去皮,掏籽,切丝,菠菜、芹菜切段。把面拉成细条下锅煮熟捞出,过两次凉水,淋少许清油拦开。炒勺放清水烧开,下菜葫芦丝煮熟,加盐,打鸡蛋花,下菠菜,加湿淀粉勾芡成卤汁。芹菜
289、米肠子、面肺子
制作米肠子和面肺子,一般都在宰羊之后,细心地将羊内脏完整地取出,用清水灌洗羊肺至白净无色,羊肠翻洗干净备用。将羊肝、心和少量肠油切成小粒,加适量胡椒粉、孜然粉、精盐与洗净的大米拌和均匀作馅,填入羊肠内。再将白面洗出面筋,待面水澄清后,滗去大量清水,留少量清水搅动成面浆,再取小肚套在肺气管上,用线缝接,然后把面浆逐勺舀出倒入小肚,挤压入肺叶。再将以少许精盐、清油、孜然粉、辣椒粉调好的水汁用上述办法挤压入肺叶。然后去小肚,用绳扎紧气管封口。再把米肠子、面肺子、洗净的羊肚和卷有少许辣椒粉用绳扎的面筋入锅煮。煮时还须在肠子中的大米半熟时,用钎子遍扎肠壁,使之放气放水,以防肠壁胀破。熟后取出,稍凉切片,
290、武安拉面
武安拉面的制作技艺,据传起始于清末民初。当时由兄弟二人创制,之后,一人留在本地经营,一人到山西开店。武安拉面有三种:勾面、拽面、空心面。勾面呈圆形,拽面呈扁形,空心面外圆内空。武安拉面的制作工艺是:和面时,先加入适量食盐,面和好后,少停片刻,然后将面攥成细条状,抓住两头上下抖动,到一定长度后,两手靠拢拧转一起,反复抻拽,直到均匀光滑方成。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制作勾面、拽面、空心面。勾面:把抻匀的面滚些干面,继续抻拽,反复几次,就成了细而又圆的勾面。拽面:把抻好的面放在面板上,用面杖擀成长方形片儿,用刀切成一厘米左右的条状,两手抓住两头儿,拽到适宜程度为止。空心面:在较细的擀面杖上涂些食油,把擀匀
291、三原合汁挂面
三原合汁挂面居三原县传统风味食品之首。制作工艺精细,深受消费者青睐。以老厨师康占鳌制作的为佳。合汁有几个步骤,首先要炖臊子,它是在干爁臊子的基础上做出汤来,干爁臊子不是一般的炒肉丁,而是将猪肉按肥三瘦二的比例用刀砸成肉末加入米醋,用小火炖煮至肉香汁尽为止。臊子炖好了,还得制鲜汤,所谓的制鲜汤,也不是一般的单纯的肉骨汤,它是用肥母鸡、猪骨、猪肘子为原料煮成白如奶,鲜香四溢的汤汁。这些齐备了,就可以“合汁”了,合汁其实就是“调和”,用精盐、胡椒粉各种调和料及加入猪油勾上芡粉加进刚才的鲜汤里调制而成,这是个手艺活,味道是一方面,口感和外观更是显水平;汤不能调稀了,稀了不好看也不好吃,更是要调出汤的鲜
292、澄城手撕面
澄城手撕面是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的特色小吃。澄城手撕面用手工撕制而成故名手撕面。用手撕和用刀切出来的面在味道上有所不同。撕的面具有弹性,爽滑有咬劲,煮熟的面呈微透明色泽鲜亮。澄城手撕面原名“撅面”,现名“手撕面”。手撕制成面粉和原料来自关中,自己加工面粉,不添加任何增白剂,麦香淳正,是绿色面食。手撕面宽窄粗细都可以自己掌握,可根据自己习惯而定。手撕面可以做成牛肉汤面、麻辣面、打卤面、炸酱面、凉拌面和各式各样的炒面!如尖椒肉丝炒面、鸡蛋火腿炒面、鱼香肉丝炒面等十几种做法!澄城手撕面的制作材料:主料:中筋面粉1杯(150克)绿色食用色素辅料:盐小半匙高汤粉1大匙胡椒粉少许香油少许澄城手
293、拨面
虽与面条大体相同,但做法不同。面条是和面擀薄用刀切,而拨面时用的刀是两端各有一柄,面板一尺多宽、二尺多长。切面时用腹部将面板顺着挤在锅沿处,把面剂子擀薄后,两手握两端刀饼快速挤切,边切边拨入锅内煮熟,由于作法特殊,因此,制作出的食品另有一种风味。
294、日腾手工面线
说起面线,南安人并不陌生,每天早晨,桌上那一碗浓浓的面线糊,无疑是打开一天新生活最重要的美味。切入大肠或是醋肉,再撒上些葱花,一碗氤氲香气的美味蒸腾而出。闽南人的制作手艺与众不同,千万缕细长的面线,便可成为餐桌上最动人的美味和记忆。乐峰镇制作面线的历史到底有多长,潘招扬并不清楚,只是闽南一带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一个闽南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落了轿。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刺,洗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从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木薯粉,和着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极为鲜美,询问是用什么做的。秀才妻子回答,这是祖传秘
295、长寿湖鱼面
在长寿湖众多鱼食菜肴中,最有名气的是鱼面。鱼面所用的鲜鱼是长寿湖中最名贵的翘壳鱼,经去骨取肉后,将鱼肉打成鱼糅,作成象普通面条般粗细的鱼面条,经特殊烹制煮熟而成。食后颇感爽滑柔韧,鲜香嫩细,全无腥味。
296、手擀面
手擀面是延川人吃得最多的一种面,几乎每个妇女都会做,其工序为:和面、加水、揉面、擀面(可厚可薄)、切面(可细可宽)、煮面吃法通常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单独做点汤,等面煮熟后,将汤和面和到一块来吃,人们称之为汤面。在市场上一般需要四五元钱即可买到一大碗这种面。第二种:面煮熟捞进碗里后,放入各种调料、香油、盐、酱、醋即可食用。其味特别的可口。人们称之为调面。第三种:面煮熟之后,捞进凉水盆里,等冷却的同时,干炒点鲜菜,然后放入佐料,等菜基本熟了以后,把凉水盆中的面捞出来,倒进锅里同菜一起炒,通常菜面同炒一两分钟即可食用。虽然看起来程序很简单,其实这里边大有学问,如果那一道程序用得不精,都
297、南通跳面
南通跳面,又叫“切面”或“小刀面”。由于加工工艺讲究,外观粗细均匀,条长爽滑,柔韧有筋,因而久煮不糊。食时,韧而不硬,耐嚼有味。倘若配以各种不同的浇头。佐以酱油、猪油、味精等拌炒,味道特别可口,南通跳面,作为面点上品,载誉已久。跳面的制方法:原料:面粉350克,鸡蛋2只,精盐10克,鸡汤750克,干淀粉40克,味精5克,猪油30克。制法:将面粉倒上案板,中间扒一小塘。鸡蛋打入碗内,调成蛋液倒进塘内,加精盐4克,味精2克,清水100克和成面团,反复搓揉至光滑上劲,用湿布掩盖,饱饧置片刻。在案板上撒干淀粉,将饧过的面团用擀杖按扁,然后卷起擀制,如此成一条条的,撒上淀粉,抖撒在案板上。水锅上
298、左权炒面
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简易面食。因其来自民间,渊源无据可考。据老年人讲,起码在清代,炒面已为百姓普遍食用。原始的干炒面是将玉米粒上火干炒,磨成面粉即成。随着时间推移,左权人民对于干炒面不断加工改进,发展为“香炒面”、“甜炒面”,它的优点不仅制作简单,而且易贮存、易携带,干食或以茶、汤拌和食用皆可,非常方便,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左权炒面的制作方法:[原料]玉米、莜麦、柿皮、花椒、食盐等。[工艺]将玉米粒、莜麦、花椒与食盐亦炒至八成熟,和在一起磨成面粉制成香炒面。甜炒面与香炒面制法相同,只是不加食盐,而加入适量柿皮,一同磨即成。食用时,其干、湿程度随食者喜好而定。亦棵加鲜柿子拌食。[特色]气味芳
299、礼泉羊肉合面
礼泉民间风味小吃,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制法:用盐、碱、水将上白面粉搓和成散絮状,放在案板上,再用压面木杠将面压叠和匀,饧10分钟。将饧好的面团分成若干块,再逐块用力揉搓均匀。取两根圆木棒,用其一根推擀,另一根倒卷,每推擀一次,轻撒淀粉一次,直至将面团推擀成长方形、厚度约1毫米的薄片,然后再用大摆刀将面切成细丝(越细越好),投入滚水锅内煮熟,捞入凉开水盆里。将生羊肉切成箸头状的小方丁,连同嫰姜、干辣角、大葱、桂皮、小茴香、八角、花椒、草果、荜拨、肉蔻、丁香、砂仁、白胡椒等一起投入冷水锅里,用微火慢慢焖炖,直到羊肉酥烂,即成炖汤。另置锅放入煮肉的原汤汁,加清水,并投入几根砸断的羊骨头,焖煮1
300、凤翔削筋面
削筋主要流行于宝鸡凤翔,地方特色十足。削筋具有筋而不硬、油而不腻、辣香爽口的特点。相传春秋时,秦穆公之爱女弄玉,擅长吹笛。而英俊小伙萧史,则擅长吹箫,萧史吹曲《凤求凰》于华山之巅,达于凤楼。少焉,白鹤舞宫院。穆公以为天作佳缘,以女妻。后二人笛箫唱和时,龙飞凤舞于庭,夫妇遂跨龙乘凤而去。萧史在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吹箫时,弄玉为之舞。衣巾随箫声而动,甚为壮观。公主化舞技于饮食之中,做出筋道、滑爽、香辣之面食献于穆公。公尝之大喜,赐名“萧巾面”。后该技艺传于民间,称为“削筋面”。因更贴近此面食特点,遂流传开来,迄今已两千余年。今西府人仍好此食。削筋在和面的时候要把面揉硬,然后将醒好的面团擀成一筷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