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民歌特产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民歌
16、泰顺畲族民歌
浙江省的畲族主要分布在丽水、温州各地区与衢州、杭州境内。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县级畲族自治区。唱山歌是畲族人民劳动和生活中一种最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男女老少,大都善歌。畲族有“盘歌”(对歌)的习俗,每每长夜盘歌,通宵达旦。其曲调与汉族颇有不同,极富畲族特点。曲调形态,全国共有约八种,浙江就有六种,即:“丽水调”、“景宁调”、“平阳调”、“泰顺调”、“龙泉调”、“文成调”(其中两种与闽共有)。可以认为,浙江的畲族民歌,在全国畲族民歌中具有代表性。民歌的歌词,极为丰富。除浩瀚的短歌外,有长篇史诗歌《高皇歌》,以及长篇叙事歌“小说歌”数十部,成套的“婚仪歌”、“祭祖歌”、“功德歌”等等。畲歌词
17、酉阳民歌
酉阳民歌是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歌曲形式。2008年6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酉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遗产序号:584Ⅱ-85。民间歌谣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创作之一,她是伴随着劳动的呼声,在人类的远古产生的。她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歌谣和劳动是一对双生子。《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类最初歌舞的由来。酉阳民风古
18、琼中黎族民歌
琼中历来被誉为“黎族民歌之乡”,黎族民间歌手众多,民歌曲调也十分丰富。民歌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平日的生产劳动中,也会即兴而引吭高歌。民歌的内容以情歌占最多数,如《抗婚歌》就是一首叙事长歌。还有劳动歌、婚礼歌、盛典歌、“做鬼”歌等。黎族民歌按其表现形式分为用黎语唱的传统古老民歌和用汉语海南方言唱的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民歌。黎歌有一套优美的曲调,类似唱腔,如琼中、保亭两县的“罗哩调”,琼中县的“水满调”等。2008年,琼中黎族民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人民是琼中最早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黎族民歌就是一块民族文化的瑰宝。由于黎族没有
19、秀山民歌
秀山民歌是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民歌。民歌和秀山各族人民生活相关,人民通过编制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他们的感情,歌颂生活,记录历史。秀山民歌的音乐织体和演唱形式、节奏和节拍、调式音阶、音调、曲体结构、词曲结构、衬词和衬腔等的运用都有其特征。秀山民歌是秀山地区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一。2008年6月7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秀山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83Ⅱ-84。秀山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比秀山花灯的历史还要久。它起源于上古,兴盛于唐、宋,延续于元、明、清,随着汉民族的
20、吕家河民歌
吕家河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的汉族民歌。该村位于武当山风景区,由于地形闭塞而留存了大量的原生态的汉族民歌曲目和民歌歌手。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民歌村、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的汉族民歌按内容可分三类:阴歌、阳歌和长篇叙事诗。吕家河民歌的曲调十分优美,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吕家河民歌源远流长。《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关雎》为《诗经》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至今流传在吕家河一带,有一首民歌《年年难为姐做鞋》的唱词是:“关关雎鸠一双鞋,在河之洲送过来。窈窕淑女难为
21、镇巴民歌
镇巴民歌是数千年来镇巴人民创作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是镇巴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镇巴民歌题材非常丰富,歌曲种类很多,包含了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又称茅山歌、姐儿歌等),小调,风俗歌曲(嫁歌、孝歌等),祭事性歌曲,曲艺(渔鼓、花鼓、青水曲子)等。按歌词内容可分为“劳动类”、“生活类”、“情爱类”、“民俗类”、“时政类”、“历史传说故事类”和“红色歌谣类”等。入选了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陕西省镇巴县申报的“镇巴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遗产序号:585Ⅱ-86。镇巴民间歌曲有其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民歌的发生、发展、消亡的
22、高邮民歌
高邮民歌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是高邮市高邮湖以及里下河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高邮民歌有着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的特点。经典代表作:数鸭蛋、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我的家乡在高邮高邮民歌共在上海世博会、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957年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60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春节联欢晚会、央视七套第二届形象歌曲音乐电视展播(荣获城市类最佳城市歌曲奖)、中国江海文化艺术展示周、京杭
23、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素有“歌海”之称,孕育了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底蕴。鄂尔多斯地区传统音乐门类齐全,民间音乐、宫廷音乐、祭祀音乐和宗教音乐都很发达。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风韵独特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历史上游牧民族交替入住鄂尔多斯,自然留下了自己音乐印记;西夏王朝统治鄂尔多斯约150年,无疑对鄂尔多斯民间歌曲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与晋、陕接壤,又受到晋、陕乃至中原文化的影响。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尤其闻名遐迩。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是蒙古族传统音乐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它的演唱技巧已达到相当高的难度,而且有了一套系统的表现音乐风格的演唱方法。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几乎没有不可以演唱的场合,因此也有称这类歌曲
24、鄂温克叙事民歌
鄂温克叙事民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温克族的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人们即景生情,即兴填词吟唱。牧歌和猎歌表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而质朴的性格;“努给勒”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扎恩达勒格”是鄂温克族山歌和小调类歌曲的总称。自由舒展的曲调充满了浓郁的山野气息,明澈而开阔的旋律将对鄂温克人对故乡的赞颂勾勒得清新感人,如同湖面的粼粼波光灵动而自由。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意即“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森林之舟”驯鹿曾经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文字,
25、玉树民歌
玉树地区虽然物质财富上极度匮乏,但却是中华藏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名山之宗、唐蕃古道、嘛呢石之城、帐篷之城”来形容玉树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玉树素有江河之源、歌舞之乡、中华水塔之美誉。玉树民歌即山歌,它是在高山、原野传唱的歌。鸟瞰藏区民歌的分布情况,解放以前昌鲁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尤以玉树最盛。在玉树藏族地区流传的民歌中,它是最有代表性。玉树民歌—“昌鲁”嘉雍群培藏族把民歌分为两大类,即“鲁”(山歌)和“拉伊”(情歌)。“昌鲁”属鲁体民歌,即山歌,它是在高山、原野传唱的歌。鸟瞰藏区民歌的分布情况,解放以前昌鲁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尤以玉树最盛。在玉树藏族地区流传的民歌中,它是最有代表性。200
26、平江民歌
平江民歌是产生并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域的民间歌曲。平江位于湖南省东北角,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一方古老的沃土,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自唐代开始,随着中国五次人口迁徙,先后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迁入平江的姓氏达100多个,多地域人口的融合,创造了平江特有的民间艺术和平江土语,形成了平江“十里三音”的语言特色,加之这里受地缘封闭的天然屏障的保护,保持了平江民间艺术特色的稳定性。平江民歌是这里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2008年,平江民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平江民歌大体分为如下几类:1.革命歌谣类。平江地处湘鄂赣三省要冲。西通省城长沙,东连江西修水,北接湖北
27、裕固族民歌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裕固族使用的语言有两种,一种称“尧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同属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关系密切;另一种称“安格尔”语,与同语族的蒙古语关系密切。从裕固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来看,其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同样的源流关系,歌词格律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此外还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共性。裕固族民歌依题材内容可以分为“叙事歌”、“情歌”、“劳动歌”等,依体裁、功能可以分成“小曲”、“号子”、“小调”、“宴席曲”、“酒曲”、“擀毡歌”、“奶幼畜歌”等。它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歌以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
28、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由三亚市落笔洞古人类遗址考古成果可知,一万年前已有“三亚人”在这里生息。宋太祖开宝五年(972)置崖州,州治设于今三亚市之崖城镇,领宁远、吉阳两县(今三亚、黄流一带)。产生、流传在这一带的民歌统称崖州民歌。崖州民歌有明显的佛教“斋歌”和唐诗格式影响的痕迹。唐代佛教传入海南,最早在今三亚市崖城镇(即古崖州)建有大云寺,崖州民歌的嗟叹调就出自“斋歌”,当与寺庙中的念诵吟唱有一定关系。崖州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歌词多为七言,从人文历史、风光景色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无不涉及。已发现的叙事长诗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宝。崖州民歌曲调优美动听,有号子、叫卖调、
29、兴山民歌
兴山县汉时属南郡,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析秭归北界置兴山。兴山位于大巴山余脉,长江西陵峡北侧,东邻宜昌市、保康县,南连秭归县,北靠神农架林区,西接巴东县。兴山民歌分布于兴山县各乡镇及其东、南、北部的周边地区。兴山民歌源远流长,蕴藏丰饶,国内音乐学界部分学者将其指认为“荆楚古歌”的遗存。此说可从曾侯乙编钟,特别是本地区长阳县出土的商周青铜钟磬的音列结构中找到印证。兴山民歌音调奇特,常常使受过现代音乐训练的人误认为“唱不准”。其实,它在音阶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被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兴山仅有的两种三声腔的结构关系如下:↑Do-Mi-Sol↓la-Do(↓)-Re350±
30、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由单纯的抒发内心的郁闷而发展到1斗争的呐喊。早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尽管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始终坚持了革命斗争,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唱出了“长工歌”、“穷人调”等激励人民前进,随着红四军的不断壮大,人民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心,又出现了《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九二九年》,《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四南下胜利歌》。其中唱遍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便是由当时商城县文化工作者王雾初改编而随红四军唱遍全中国的。建国初期,五十年代祖国步入繁荣发展的新形势,我区人民曾三次满载苏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把群芳争为开的《花挑》,绚丽多姿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