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民歌特产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民歌
31、河曲民歌
河曲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界偏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由于地处黄河弯道,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由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产生了咏叹人间离苦、别绪、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山曲”。山曲属山歌体裁,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
32、阜新东蒙短调民歌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产生并流传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形成于17世纪。蒙古短调民歌是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歌词多以重叠复沓,运用“比兴、对仗、夸张”等手法,词浅意深,回味无穷。曲调平和流畅,节奏平稳均匀,节拍鲜明整齐,旋律感人心弦,内容上主要分为叙事歌和抒情歌;在表演上有独唱、对唱、角色对唱、合唱等,具有浓郁的蒙古勒津地方特色。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初步形成于17世纪,21世纪初,据不完全统计,留存有350余首。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志》记载,阜新原本是蒙古勒津部驻地,以游牧为生。1637年,第一任土默特右翼旗旗主善巴率众到阜
33、黄陵民歌
黄陵民歌是流传于陕西省黄陵县城乡及周边地区的音乐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发展、演化同诗歌、舞蹈是相互关联、相依相生的。黄陵民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是陕西省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位于陕西中部,因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而得名。流传于此的黄陵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黄帝令伶伦定音律。”说明在黄帝时代就有了较为原始的音乐理念,当时著名的《咸池》《云门》《木冈鼓之曲十章》就是我国原始的音乐作品。黄陵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聪明、智慧、勤劳、朴实的黄陵人民在继承古典音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充实着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这就是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黄陵民歌。黄陵民歌同黄陵老秧歌
34、繁昌民歌
繁昌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春谷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繁昌民歌内容广泛,曲调丰富,语言朴实、生动、简洁、易懂,近似口语而毫无匠气;曲调清新、流畅、淡雅、无饰,可谓随口曲子自来腔。解放后繁昌民歌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搜集民歌,整理民歌,演唱民歌,创作民歌蔚然成风。繁昌民歌题材十分广泛。生产类民歌涉及春、夏、秋、冬四时的各类农活;生活类民歌包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膜拜,对祖先业绩的讴歌与崇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想往;爱情类民歌有的直抒情怀,有的互诉衷肠。繁昌民歌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秧歌、舞歌、风俗礼仪歌等,一般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口耳相传,朴实无华,通
35、沙田民歌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东与中山市隔江相望,西南为斗门区府驻地井岸镇,南与鹤州垦区接壤,西北部濒临莲洲镇。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形成的沙田民歌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斗门沙田水乡居民的先民们为避战乱,自北而南迁徙,在珠江三角洲的沿江、沿海靠捕鱼为生,他们就是后来被称作“疍家人”的群体。这些疍家人唱的民歌也称“疍家歌”、“渔歌”,它就是沙田民歌的始祖,沙田民歌的得名是因为唱沙田民歌的人(主要是“疍家人”)基本上生活在沙田水乡里。解放前,由于疍家人社会地位低下,不准学习使用文字,所以在生产、生活中,基本上用民歌进行语言和情感的交流。斗门沙田民歌采
36、贵池民歌
一、项目介绍贵池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当地群众自古素歌善舞,人人都有“见景生情,出口成歌”的习性。贵池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和小调3大类。其中“秧歌”、“慢赶牛”形式独特,她以山、茶、水等为内容,反映民间劳动和生活情景,具有浓郁的江南乡土风情和韵味,且兼有歌舞说唱,形式活泼、生动,节奏自由,曲调悠长。二、发展与传承新中国成立后,贵池民歌的创作、整理、改编和演唱得到蓬勃发展。各地涌现出在全省、全国享有声誉的优秀名歌手,姜秀珍是其中杰出代表,她把贵池罗城民歌唱到了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贵池民歌30多次参加各类赛歌、赛诗会,曾多次参加安徽省和全国民
37、凤县民歌
凤县民歌是凤县民间音乐的一个缩影,在陕西凤县汉族民间音乐中,乃至在凤县汉族文化中占居首要地位,是陕西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县古名凤州,史载:“周兴,凤鸣于岐,翱翔至南而集,是以西岐曰凤翔南岐曰凤州。”凤州城南有南岐山,城东有凤凰山。相传有凤栖其上,凤州便以此而得名。凤县地处秦岭腹地,据《太平寰守记》载凤县“北接藩戎,东绵秦汉”。“大散拒其东,武休障其西,褒斜阻其南,秦岭限其北。重崖矗嶂,隐然为蜀门重地”。凤县地处川陕,是陕甘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常争之地。凤县境内有著名的褒斜,陈仓、连云等古栈道。黄河文化与巴蜀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渗透和传播。历代诗人杜甫、王维、陆游、杨慎等都在凤县的古栈道
38、羌族民歌
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酒歌: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山歌:这类歌多是即兴演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且较自由,因而旋律较特殊,以独唱为主。情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音乐形象集中,词意富于比兴,很易上口。情歌开头“纳吉纳那,那尤西,尤西惹那,惹那杂沙”,译意:“纳吉纳那的歌要唱,不唱纳吉纳那的歌,就不是自己的民族,会忘掉自己的祖辈”,这四句唱完,再引伸内容。劳动
39、栖霞民歌
整理者李朝莉栖霞民歌是栖霞人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集体创作、代代流传并不断发展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声音高亢、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的独特演唱风格。其主要类别有山歌、小调、情歌、秧歌、习俗歌、劳动号子及革命历史民歌,其中以栖霞山歌和小调最具代表性。栖霞山歌题材多为描写爱情生活和赞美自然风光,是劳动人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体现。栖霞山歌里最为典型的就是牙山山歌。1963年2月,栖霞民歌歌手姜玉敏在全省民间歌手交流演唱会上,以栖霞民歌《叨叨花》和《牙山山歌》博得了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被授予优秀民歌手称号。当年2月17日的《大众日报》还以《老歌篓子姜玉
40、商城民歌
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口头创作的韵文作品,它包括民歌、民谣两大类,也包括少量流传至今的长篇民间叙事诗。人们习惯将其称为民歌。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世代传唱的民间歌曲。它有词有曲,可唱可和。曲调既有较稳定的曲式结构,又有散板悠长的曲式结构;歌词有与乐曲相适应的章法和格局,有时是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世代传诵的民间歌谣。它可哼可吟,可单独朗诵,可众口相和。无固定曲调,无章句格式,节拍虽随意自由,但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商城民歌浩如烟海,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劳动,又在劳动中得到发展。当人们从劳动中获取果实后,他们最初的意识形态就开始以民歌的形式出现,或反映猎获野兽的欢乐,或表
41、绩溪民歌民谣
民歌和民谣,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绩溪的民歌和民谣,是绩溪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说唱艺术。绩溪是一个悠久的县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绩溪历来重文崇教,民间祭祀活动和节庆活动异常活跃,加之京剧之源的徽剧也发端于此,良好的文化氛围造就了绩溪人具有勤劳聪慧、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天性,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精神文明,民歌、民谣等文化形式就随之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程而得以发展。民歌、民谣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草根瑰宝,完全是通过代代口传心唱,很少有文字记载,故源于何时难以稽考,早期的作品也难系统采集,近期的作品还存世甚多。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
42、和县民歌
和县地处长江下游的马鞍山市沿江水网地区,与江苏南京、安徽芜湖接壤,区位优越。文化昌盛,民风淳朴,这里的民歌丰富多彩,流传广泛,久唱不衰。和县民歌,当追溯于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先祖们围歼野兽的吆喝、搬运猎物的号子,就是最初和县民歌的雏形。和县民歌的主要形式有:号子、山歌、小调、革命民歌四大类;其内容大致分为劳动、爱情、民俗三个方面。一般用来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亲和性,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传统民歌有《打茼蒿》、《车水歌》、《姐叫情哥你放心》等,号子有“打硪号子”、“挑担号子”、“舂米号子”、“龙船号子”、“车水号子”等。对巢湖民歌、当涂民歌都产生一定的
43、平山民歌(尤家庄小唱)
尤家庄村地处平山县中部,北邻滹沱河南岸,南靠横山,西邻大吾乡政府,东临东柏坡村,位于平山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东、西、北三面带较为平坦,地貌近似河套平原。尤家庄小唱的发源地——尤家庄村,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化人才,文艺活动较为兴盛,是全县闻名的文化村。尤家庄小唱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18世纪初,外地木匠师傅来尤家庄村做活计时,将其民间小曲曲牌传入。随后,又加以乐器伴奏、道具高跷,再由村中艺人尤富荣用这种形式将《封神演义》中的南极仙翁老寿星和燃灯道人嫁接进了小唱情节中,增强了尤家庄小唱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由此,尤家庄小唱便逐渐演化定型为一种以踩高跷为辅的载歌载舞形式的民间音乐艺术表演形式。1
44、云梯畲族民歌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宁国市云梯畲族乡位于宁国市东南边陲,天目山北峦,是宁国市东南门户,东北与浙江安吉接壤,南与浙江临安毗邻,据宁国市区40公里,面积51.1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泉水潺潺,千秋关高耸入云,唐代词人罗隐有“回望千秋岭上云”之句,云梯因此得名。云梯畲族乡的畲民共有21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5%,占安徽省畲族总人口的96%,是安徽省继回、满后人口较多的第3个少数民族。1992年11月10日,省政府批准成立“宁国县云梯畲族乡”,成为安徽省江南片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清光绪五年(1879年),畲民由浙江、福建一带迁徙至此,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同汉族人民一起为
45、全椒民歌
全椒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以口头形式不断地创作、修改、流传着大量的他们的心声——全椒民歌。全椒民歌一般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口耳相传,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但也有一部分民歌唱词典雅,比较讲究音韵。全椒民歌的另一特点,是在歌曲中充分体现了方言的特色和韵味。全椒民歌虽长短不一,但基本结构都比较完整,如生产性民歌能完整地叙述劳动的全过程,生活性民歌不但结构完整,还注重情节的戏剧性表达,无论从文学的角度或音乐的角度来审视,全椒民歌都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一把芝麻撒上天,一肚山歌万万千”全椒民歌犹如烂漫心花,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