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拳特产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拳
91、姚式太极拳
姚式太极拳(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姚馥春太极拳是由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遵化内家拳宗师姚福春先生所传。一百多年以来,它不同于国内其他流派招式的太极拳,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名拳。其主要流传在唐山地区的遵化及周边各县。国内的江西、山西乃至台湾也有继承和传授,另外日本、新加坡还有保留。姚馥春太极拳有长、短拳之分。短拳分为三节,共87式,突出掌法技巧;最为独特的是太极长拳,共四节148式,重复动作较多,特点是舒展大方、内包十形(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每一形都有它的各自神韵和攻、防内涵,肢体动作简朴精深内涵丰富,如有:披、拔、挟、缩、挣、蹬、拧、裹等身法,展现了太极长拳的健
92、广宗梅花拳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中国较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拳种之一。《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梅花拳的组织形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领导武场。文场领导层侧重研究集中教学说精义的文理及负责管理拳内事务;武场弟子通过武功锻炼体悟拳理拳法。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架子是梅花拳基本功训练,其“桩步五势”是练静功,“行步三法”是练动功;成拳是在基本功架子的基础上两人或多人对练的方法,主要套路有抓、拿、摔、打,各有要领,其招式达78种;拧拳无定手定步,是实战技击;器械是人手的延伸,是梅花拳武
93、洪拳鼓
澄城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黄土台塬东北部,幅员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北接黄龙山,西依洛水河,四条大沟把全县分割成三梁一塬,境内沟塬相间,地貌特征复杂多样,形成北部低山,山前冲积扇、丘陵沟壑、黄土梁塬、黄土台塬五种地貌单元。刘家洼乡位于县城西北十九点四公里处,东西两面临沟,北依黄龙山,属山前冲积扇、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地貌单元。北高南低,面积八十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良周秦汉宫殿遗址一处。“洪拳鼓”仅流传于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乡,因击鼓动作融汇于洪拳的架式而得名,又因鼓点为“七槌子”,故又称“七槌鼓”。此鼓主要在当地良甫河汉武帝庙会上表演,作为社祀的一项主要活动,因而又称为“神社鼓”。洪拳鼓以村社表
94、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所创。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95、雄县鹰爪翻子拳
翻子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优秀拳种,在明代名“八闪翻”,后俗称“翻子拳”、“翻子”。明代爱国将军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说:“古今拳学,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八闪翻此亦善之善者也”。又说有的拳术则“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八闪翻和后繁衍出各翻子流派,就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的弊病,而均采用“上而翻下,下而翻上,首尾相顾,前后兼施”的翻转技法和“前、后、左、右、上、下、中、双”的八种闪翻技法。翻子拳称作“八闪翻”的拳名,就是因它有八个“闪”、“翻”的技法特点而定名的。鹰爪翻子拳是八闪翻繁衍出的一个流派,它以翻子
96、朱家教拳(鸿江侯氏)
朱家教拳(鸿江侯氏)朱家教是广东十大名拳(洪拳、刘拳、蔡拳、李拳、莫拳、蔡李佛拳、虎鹤拳、咏春拳、南枝拳)之一,属南拳类,主要流传于广东五华、兴宁、梅州、汤坑、紫金、普宁、汕头及福建、广西、香港、南洋群岛一带。
97、太乙拳
太乙拳,古代又称“太医拳”,相传为道教宗师张三丰所创。它把“释”、“道”、“儒”三教中修身养性的理念三合为一,结合民族拳术的精神,集禅宗1、道家养生于一身,将中医和养生气功相结合而创立。太乙拳讲究松静安舒,周身协调,通畅气血,阴阳平衡,以意领行,导引经络,气贯全身,神形合一;它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状态的锻炼调整,对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状态的调整具有特效。太乙拳讲究柔化,以柔克刚,利于人们的心态、心理的调整,发挥正面性格,减少内向性格影响,增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太乙拳对于解除精神状态,提高精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特殊的功效。太乙拳讲究保持舒畅的腹式深呼吸,促进内脏的蠕动,起到调整内脏、提高功能的作用。能
98、沙河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我国著名武学大师孙禄堂先生所创,早已被国家定为五大流派太极拳之一,并流传世界各地。孙禄堂先生是《易经》、《丹经》、《道德经》的精通者,他在1883年云游中国时,逢佛道名山必登,凡武林高人必访。孙禄堂南游时途经沙河,寻找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之足迹来到沙河北武当山,与道人说禅问道,听道师讲述太极祖师张三丰当年如何在沙河武当山收徒传道,传授问世不久的太极拳(那时叫绵拳)。孙禄堂云游几年后已是道、拳、德大成进而独创了精华武术——孙式太极拳。它以“中和”的思想阐述“拳与道合”的武学理念为人类社会文明做出了贡献;孙式太极拳以严谨、紧凑、小巧灵活的风格,上步必跟,退步必撤的特点在武林中独树一枝。19
99、金台拳
金台拳金台拳是中国拳种之一,得名于北宋名将金台,是金台在中国武术的基础上,结合少林拳为基础结合众家古拳等糅合而成,在吸收众家之长中注重自身拳术特点,以其虚实有度的步伐、刚柔并济的-、朴实无华身法和攻守兼备技术特点盛名于宋朝年间,自古霸不过羽、拳不过金即是此人。发源地:金台拳所属百家拳,即集众家之所长,持本家之精湛所形成的以少林拳风格为主的拳术。它发源于北宋年间宋仁宗时期。源流:关于金台拳的源流,在金台拳普自序中记载,金台生于宋仁宗时期,家居贝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此拳创立是在金台年迈之时。
100、华山太极拳
华山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拳术之一,以孟子的“养浩然正气”为养气理念,以大极图的动化为道,阳主气,阴生形,用心意表现出的一种自然运动姿势,阴阳不见面,达到阴阳平衡。由孟氏后裔与华山真人口授心传,在华山脚下,几经衍变,薪火相承,成为华山地区独有的拳种,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华阴县志》、《洞天记》记载“华山太极总仙之天,即少嗥为帝,治西岳”证明华阴就是华山太极拳(剑)的创始扎根发祥之地。战国后期,孟子的后裔孟金和孟瑞兄弟俩人,迁至陕西,分别住在今华阴孟塬和今渭南孟家塬,繁衍生息,孟塬因建有孟子庙而驰名。汉时,孟氏后裔从孟塬迁于三河口南岸的东泉店村,据《华阴县志》、《前汉书》和《华阴发掘西汉京师
101、冠县查拳
查拳起源于山东冠县张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义(查密尔)、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创编并在回民中传播。据查拳拳谱和历代继承人相传,明朝西域回民查尚义为抗击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应征到内地,行至山东冠县因病疗养,当地百姓对这位爱国义士爱戴尊敬,精心护理,他病愈后为感激当地百姓的恩情,遂将周身武艺留传给冠县一代人民。在查拳的发展历史上,早期应推清雍正时的飞腿沙亮。在《冠县志》中记载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进土改侍卫,授巡捕营守备,历升陕西延绥镇标左营游击,乾隆十三年征大金川力战阵之。清末山东冠县张其维武艺精湛,手指功夫如钢似铁,力穿牛腹,一指点在对方身上,莫不指到人倒,数人围攻休想得手。他还练就
102、苗家八合拳
苗家八合拳是盛行于古丈县苗族地区的一门传统武术竞技,在默戎镇九龙村和坪坝乡张家坪村广为流传,并流布于领近的吉首市、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各地。据苗族八合拳传人证实:清末民国初期,九龙洞苗族抗捐抗税英雄龙延久,在苗拳的基础上,撷纳了峨眉、武当等派拳术的优点,独创出一门易于传授的拳术。默戎镇和坪坝乡位于武水支流翘水河流域,山高坎陡,九龙洞村周边有旦武营,土蛮坡营,曹家营,龙鼻咀营等碉卡。饱受外族欺辱的苗家人,崇武慰然成风,历来有练武强身保家护院传统。苗族武术文化沉淀厚实。苗家八合拳无论在演练或实际运用中,都讲究八合。具体为:眼于心合,眼到心到;心与意合,心到意到;意与气合,意到气到;气与力合,气到
103、平阳白鹤拳
【平阳白鹤拳】平阳县平阳白鹤拳,又称鹤拳、鹤法。相传由浙江人方七娘于清顺治年间首创。清嘉庆年间,白鹤拳传入平阳麻步雷渎,至今将近二百年历史。鹤法是平阳、苍南一带对白鹤拳的俗称,它是白鹤拳中的一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白鹤拳拳师温简永与其徒弟黄邦岩、温端贵、温从策等7人编绘擒拿108步的图册,拳套(摘要)56路的文本。1970年,温简永之子,温端坚系统整理并编写了《白鹤拳》一书,为白鹤拳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白鹤拳是一种对抗性拳法,白鹤拳流派与旁支新拳种主要有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等。鹤法有拳母、花拳和拌拳之分,共有56套路。它以“八路拳”为主,“三正”为基础,“三变”为基本功。三者在
104、天台皇都南拳
【天台皇都南拳】天台县皇都南拳,主要流传于天台皇都,起于杭倭,民间又称狮子拳,它将民间舞狮子、狮子盘洞等艺术表演融入到拳中,并在拳术表演中配以锣鼓伴奏。皇都南拳主要包括徒手拳和武械拳两个部份,徒手拳有:小洪拳、角脚蹬、雪山、西川、宋江拳、醉拳、罗汉拳、嫦娥拳、猴拳、拼拳、操手、梅花桩等;武械拳有长棒、剑、双刀、樱枪、凳花、拆棒、扁担、四门棍等。它刚柔相相济,气势如虹;重心低沉,步法稳固;发声催力,以力贯元;进退自如,拳法多变。既有南拳的刚劲,又有民间的灵性。
105、鹤山古劳偏身詠春拳
詠春拳,康熙年间,广东籍女子严詠春拳初创,传至梁赞,达于化境,他承前启后,把詠春拳发扬光大,成为詠春拳一代宗师。梁赞在佛山开设“赞生堂”做医药生意,传授武艺,现活跃于佛山,广东各地,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詠春拳传人,皆出自梁赞门下。梁赞的第三代传人叶问在香港设馆授徒,扬威国际的功夫影帝李小龙也是他的弟子,他的另一个弟子梁挺,于1973年创办“国际詠春拳总会”,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分会达4000多个。目前学詠春拳的人数达数百万,詠春拳成为世界流行的最广的武艺之一。梁赞是鹤山古劳东便坊人,鹤山古劳偏身詠春拳是梁赞晚年从佛山回到家乡养老时,将自己一生研习詠春拳的所得创出来,传给古劳后人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