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曲艺特产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曲艺
16、尉氏曲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尉氏曲艺已经走出家门。在2001年“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艺术大赛”中尉氏曲艺就曾荣获金奖;2005年“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艺术大赛”中,尉氏曲艺表演家张天祥、郭玉荣演唱的河南坠子、张天祥的河洛大鼓、王应粉的开封二夹弦分别荣获三项金奖;吴喜恩的豫东大鼓、苏红昌的快板书、郑耀伟的河南省坠子伴奏分别荣获三项银奖。
17、尚义干嗑
干嗑也叫干壳、瓜嘴,尚义县干嗑起源于民国12年,由瓜嘴创始人常有录(艺名楞板头)在快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常有录目不识丁,但聪明过人,能把眼前的事情随即编成瓜嘴,即兴发挥、出口成章。如他自编自演的《捉跳蚤》、《朱副官刁人》、《保警队瞎折腾》等节目,内容诙谐、情节动人,深受广大群众赞誉。随着社会的进步,瓜嘴演说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演说内容从过去《黑丫头》、《懒大嫂》、《二毛刁人》、《解放张家口》、《大生产》等,发展到了现在的《庆回归》、《开发利用西北风》、《七甲人种蔬菜》、《晚婚好》等节奏明快、合仄押韵,脍炙人口的演说内容,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干壳由于其内容通俗易懂,节目短小精悍,表演形式简单,新中
18、来安白曲
来安县“白曲”是稀有曲种。发源于来安县大英乡和文山乡一带,是流行于苏皖两省,来安、-、江浦三县的一种说唱艺术。白曲始于清末民初,历史悠久。白曲以曲调多样,曲目丰富而得名。民间艺人称它有百种曲调,百部曲目,故又称之为“百曲”。白曲艺术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它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发展自我,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初期人员阵容小,多则3—5人,少则1—2人即可演出。乐器简单,主要有胡琴、瓷碟、钢丝、小锣小鼓。表演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既可以坐唱,又可在场中表演,演员化出化入,接近于评书、评弹之类。其说白形成了韵白体,押韵、俏皮,类似现代的小品。并用地方方言表演说唱,诙谐、幽默,乡土气息浓郁。多为民间婚
19、灵璧琴书
灵璧位于皖东北,是垓下古战场,汴河流经地,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灵璧奇石、钟馗画、虞姬墓被称为奇、丑、美“灵璧三绝”。灵璧琴书就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成长的一支绚丽的民间艺术奇葩。灵璧琴书于清光绪年间由山东发展而来,吸收灵璧地方戏曲、民歌、小调融进周边地区戏曲艺术,经过琴书艺人的长期艺术实践形成,唱腔优美,富有灵璧特色。它以说唱加上扬琴等乐器伴奏的形式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抒发情感,流传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灵璧琴书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故事,爱情传奇、民间传说、现实生活应有尽有。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观众群体,采取不同的表演形式,表演风格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
20、怀远端公腔
端公腔是以说唱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曲艺艺术形式,其中又夹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杂技、武术等表现形式。端公腔源于道教,由悼念亡魂、驱鬼避邪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成,开初只唱宣扬轮回迷信的神鬼故事,后来受戏曲的影响,不断增加一些娱人的民间故事或流传的戏文,逐渐变成了一种酬神赛会的表现形式。怀远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选择在传统或喜庆节日,如年头岁尾、端午中秋、婚嫁喜庆等。一般安排在夜晚,场地选择在十字街口或较大的场院。端公在中间坐唱听众依墙围坐四周,因之,唱端公腔俗称“靠壁”。演唱者手持直径三十多厘米的圆形单面鼓,铁圈做框,鼓面蒙以狗皮,鼓柄下端配以铁环,左手握鼓柄,右手执条击鼓,边打边唱。击鼓时有节奏地摇
21、绍兴大书
曲艺《绍兴大书》的前身——评书(分南北两大派),起源于东汉、隋、唐,兴盛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民国,直至解放初期。历经绍兴籍民间评书艺人传承、创新和提炼,又学习、借鉴当时苏州、杭州以及上海等地评书艺人名家的技艺和经验,逐步自成体系,日臻完善。绍兴民众将此种用纯正绍兴方言开讲的评书艺术俗称“绍兴大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一时。评书艺人在绍兴城乡、余姚、慈溪、上虞、新昌、嵊州等地许多茶馆、酒肆、书场开讲,观(听)众座无虚席,书迷十分踊跃。当时,最为著名的绍兴大书艺人有章志华、黄天福、李永鑫等,他们开讲的书目有:《三国演义》、《金台传奇》、《济公》、《隋唐演义》、《七侠五义》、《薛仁贵征东》、《西
22、东姜老调
任丘东姜老调是独具艺术特色的地方戏剧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任丘东姜老调剧团始建于清末民初,老调这一优秀民间剧种在东姜村有着200年的历史,虽世经沧桑,但老调这一优秀民间剧种在东姜村没有灰飞烟灭,而是代代相传,流传到现在,依然不断在巩固发展。他们经常活动在周边几个县市,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都有他们活动的身影。该团现有演员50多人,除演出传统老戏《潘杨颂》、《忠烈千秋》、《哑女告状》、《三凤求凰》、《调寇》等之外,他们还自编自演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的现代戏《路遇》、《节外生枝》等。从1983年至2003年多次代表任丘市参加沧州市文艺调演并荣获奖励;2
23、垦利说鼓书
垦利说鼓书是曲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垦利县传统民间曲种之一,它以独特的演奏技巧,多种形式的唱腔运用以及丰富的板式节奏变化,在民间曲艺中独树一帜。垦利说鼓书流传于垦利县的董集镇,董集镇官庄村的周乐凤还在带领部分人传承这种传统艺术。董集镇位于垦利县西南部,东邻西城城区,西跨黄河连接利津县城,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鼓书早在宋代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它与宋代的鼓子词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
24、张北干嗑
明末清初,张北快板最早为民间顺口溜,随着二人台的出现与发展进入表演场所,开始称干咳儿、干嗑。1963年,张北县大囫囵镇信杆道村民间老艺人韩明(艺名“羊倌旦”)出席省文艺汇演,表演节目《积肥忙》,遂得名“张北快板”。韵律上,顺口溜乱韵花押,张北快板一韵到低或基本一韵,伴奏上,顺口溜是鼓板伴奏,张北快板是竹板伴奏,其节奏是|嘎采采嘎采|嘎采嘎0|。在中国曲艺史中,有山东快板、天津快板、陕西快板等,作为不见经传的张北快板,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曲艺史,具有重要作用。张北快板是一人伴奏,一人单独表演,有时对口快板由二人表演。张北快板还作为二人台开场“亮相”表演。操作简单的技巧、通俗易懂的语言,张北快板在配合
25、成安坠子戏
成安县姜营村位于成安县城东南方向,属漳河店镇所辖。该村“邯郸青年坠子剧团”是一个很有影响,曲艺团体。该团最早奠基艺人为田文青(艺名田园周)。15岁时在魏县马村跟一个叫“老有的”艺人学艺,后来,自己组班在成安、魏县、大名、肥乡、临漳等地演出。成安坠子剧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艺术特点和清晰的传承关系,是成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坠子剧主要由演员、乐队、舞台组成。主要演出剧种为河南坠子和洛阳曲子,说唱兼有。行当也分生、旦、净、末、丑。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大破孟州》、《金球记》、《包公案》、《刘公案》等。成安坠子剧是传承方式主要为家传,但不是单纯的“家庭式”组合,演员除家庭成员外,还外聘了家庭外有成就的演
26、磁县坠子
磁县位于河北省最南部,是河北省的南大门,东与临漳县、成安县毗邻,北与邯郸县、邯郸市、峰峰矿区接界,西与涉县接壤,南与河南安阳县隔漳河相望。城南有著名的北朝皇陵区和邺城遗址。磁县曲艺坠子在清道光初年,由河南开封曲艺形式三弦书衍变而生成,因以小鼓三弦改制的坠子弦伴奏而得名。曲艺坠子有一人自拉自唱,二人一拉一唱,三人的“鸳鸯档”(男女捧口),多人的群口唱等演唱形式。伴奏乐器有专职伴奏者使用的脚梆和坠胡,说唱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与醒木等。其中由道情改演曲艺坠子的艺人多用简板击节,由三弦书改演曲艺坠子的艺人多用铰子击节,由大鼓书改演曲艺坠子的艺人多用矮脚书鼓,醒木则多在说唱长篇书时使用。说书艺
27、蛟川走书
蛟川走书是宁波地方曲艺中的一个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独具的曲种。流传于镇海及宁波城区一带,追溯渊源,迄今有一百多年历史。据蛟川走书老艺人口传,约光绪年间,一个住在镇海县城小南门名叫谢阿树(又名谢元鸿)的蛟川走书艺人,因所住小南门拱形城墙上刻着“蛟川”二字,遂以此为名,称“蛟川走书”。早期蛟川走书仅一人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也无后场和唱,艺人只用两只酒盅,一根竹筷,有节奏的敲打,自唱自和。抗日战争前夕,逐渐演变成以一唱一和的形式,在庙宇、祠堂或晒场地用木板搭成一个小平台,演唱者开始用静木、纸扇、手帕等作小道具,伴奏也改用竹板、竹鼓打出有板有眼的节奏,并在落调时用清口唱和“哎哎哩啊”的基本调。抗战胜
28、戳古董
戳古董流行于河北与山西和内蒙古毗邻的张家口坝上地区。二十世纪初期,当地就有俗称“拍门门”(门楼调)和“挖莜面”的乞唱方式存在,唱腔包容了二人台坐腔、插花落子和一些民歌小调,通常为一人自拉四胡或自击竹板说唱,也有一人击打竹板说唱,另一人以四胡伴奏的表演形式。1951年,艺人叶露、赵福林根据坝上莲花落的曲调编唱了《包办婚姻出人命》,当时名为“戳古董”,意即捅了漏子、出了乱子、闯下祸了。以后,其在坝上地区广为传播,“戳古董”的叫法就沿袭下来了。戳古董的演出多为艺人即兴式的自编自唱,曲目内容丰富,长于表现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奇闻趣事,大都以现代公案为题材,加以简单的整理入韵,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在真人
29、湖北评书
湖北评书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0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讲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湖北评书流布于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与之相近的荆州、孝感、黄岗、
30、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是讲究与现场观众互动的表演艺术,然而,曾几何起,随着书馆的消失,“北京评书”也逐渐失去了其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其传承人连丽如为此心急如焚,却几开书馆终不成。宣武区政府了解情况后,决定将新建成的文化馆多功能厅无偿提供给连丽如开“宣南书馆”,从此,评书爱好者奔走相告,越聚越多······2月21日下午1点,宣武区文化馆多功能厅里人声鼎沸,像是一群老朋友在举办一场聚会,大家互相熟稔地问着好,彼此招呼着落座、看茶,其间有老有少。人群中,一位言谈爽朗的老太太显然是这场“聚会”的中心人物。“这就是连丽如连先生。”一位20来岁的小伙子向记者介绍,“我们都是连先生的‘粉丝’,自从前年宣南书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