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烧饼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烧饼篇
121、开封一品烧饼
一品烧饼一品烧饼是开封的传统名点,始创于北宋时期。宋朝初年,开科取士广选人才,全国文人芸萃京师(开封)。饭堂客栈为迎合考者心理,精心制作了香酥可口的烧饼,取吉祥名字为一品烧饼(含祝官居一品之意)。一品烧饼历千年不衰,今由开封历史名店老宝泰、三阳观继承生产。该品属酥皮类烧饼,选用精粉、白糖、荤油、豆沙为主料;桂花、蜂蜜、桃仁、麻仁、对丝等作小料。经制皮、制馅、包剂后,拍成圆形,放湿布上湿润,再在上下两面沾上麻仁,经烘烤即成。成品为圆饼形,乳白色,两面麻仁略有火色,内部显细薄层次,色泽分明,馅料均匀;口味酥香绵软,果香味突出,营养丰富。
122、六安烧饼
烧饼,是一种大众化的烤烙面食,在北方又称火烧。六安城里大街小巷都有卖烧饼的,可要说到味道好的,还是首推五牌里。五牌里的烧饼,和以老面,多加葱叶与芝麻,自炉中烙出,以面厚、味香、底焦、色黄著称,远非一般街摊上薄皮烧饼所比。
123、武氏烧饼
武氏烧饼武氏烧饼始源于北宋景佑年间,始称“炊饼”后改称“武大郎烧饼”。因在《水浒传》、《-》两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扬四海。武大郎烧饼金黄酥香,造型美观,诱人食欲。多年来,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创新与改进,使之拥有独特的油而不腻,口感柔和,入口即融,鲜香可口。
124、重油大烧饼
展沟烧饼,又名“鞋底烧饼”,因其形似鞋底而得名。展沟烧饼采用独特的制作方法,由面粉、五花肉、芝麻等原料加工而成,外观上长且薄,颜色橙黄,表面粘满芝麻;食用过程中,色香味美,外脆内酥,可口宜人,每有外地人到来必定是“吃不够带着走”。
125、姚老五包烧饼
姚老五包烧饼距今有百年历史。皮面加油擦酥,反复走锤碾压,馅心加蟹熬制。烤烙成熟后,香脆而不散,油多而不腻。
126、院堡集白面烧饼
院堡集白面烧饼院堡集白面烧饼,圆形,外粘芝麻,刀切花边,个头大,层多,油、盐、花椒粉佐料齐全,吃着焦、酥、脆,嚼着满口香。
127、北门烧饼
北门烧饼,又叫碳炉马蹄烧饼,出产于我县州城镇北门村。北门村过去曾有赵德昌、陈两家做烧饼,以赵家做的最为有名,后来赵德昌的两个儿子读书有成,家里无人承继父业,便只剩陈家专营,陈家不断改进制作技术,烧饼质量越来越好,名声日益扩大,所以北门烧饼又叫“陈家烧饼”。北门烧饼创制于清朝中期。它选用优质面粉、芝麻、植物油、糖稀、五香佐料为主要原料,手工制作。做成圆饼后将背面贴在倒扣的铁锅内,用木碳文火烤制。这种饼圆形,中间薄,边沿厚(边沿厚处一般宽1厘米,厚0.5厘米左右),呈浅碟状,直径一般为20厘米左右。外形美观,光亮微黄,食之松脆,香甜可口,食用方便,冷热皆可,既可做主食,也可做副食,老幼皆宜。成为远
128、“耿福兴”酥烧饼
 “耿福兴”酥烧饼(地方小吃)在芜湖市品种繁多的名点小吃中,“耿福兴酥烧饼”以它香、酥、脆的风味特色远近驰名,誉满长江沿岸。凡到芜湖市的人,都慕名而至,以亲口品尝为快。耿福兴酥烧饼已经近85年历史。起初,由耿长宏兄弟在三街口内开设只有3张桌面的“耿福兴饺面馆”。专营酥烧饼与虾籽面2个品种。因做工考究,风味独特而远近闻名。连途经芜湖港旅客也趁船靠码头的短暂上岸购买带至外地。公私合营后,几经迁址扩建,这家饺面馆仍沿用老店号,在原店烧饼老师傅严开银的带领下,不断改进传统制作工艺,培训专业师傅,使这一品种继承发展,名扬四方,倍受欢迎。耿福兴酥烧饼用料精细,悍制有功,熏烤到味。经过制作皮面、
129、范镇烧饼
徐记油酥火烧说起徐记油酥烧饼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其实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范镇烧饼,这下你知道了吧。正宗的范镇烧饼在泰安市岱岳区范镇驻地,范镇油酥烧饼历史悠久,始创于清朝乾隆时期,距今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现在的制作人是第六代传人徐太国,一位48岁的一级面点师。徐记油酥烧饼用驴油、植物油、生面、酵面、老面“三合面”、黑芝麻等多种原料精心烤制而成。具有层次分明,外酥内软,满口香酥,回味悠长等独特之处,营养丰富,老少皆宜,便于携带储存,宜为馈赠佳品。
130、芝麻焦烧饼
芝麻焦烧饼为大名县风味食品之一,已有百年之久。芝麻焦烧饼为圆饼形,两面沾有芝麻,有咸、甜之分,现今为了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求,开发、研制了豆沙、枣泥等系列加馅产品。其特点是:入口香脆,落口回香,焦而不硬,香而不腻,为老少皆宜和馈赠亲友物美价廉之食品。芝麻焦烧饼的制做原为吊炉烘烤,现多为烤炉烘制,原料为面粉、芝麻、植物油、花椒和盐。
131、红烧饼
红烧饼红烧饼是小麦面制成的空心食品,闻着香、吃着脆。它是用30%的发酵面和未发酵的白面和在一起,并掺以少许麻油、碱面,以擀槌擀开,内包以油心,外上搭涮,撤以芝麻,烧烤而成的。不仅人们平常爱吃,而且是看坐月子的上乘食品。
132、烧饼·缸爿·斜角儿
如东的几大集镇在古代是渔盐集散之地,商贾云集。为了适应南来北往商旅的生活节奏,同时兼顾当地经商、做工的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性,每天早餐要方便、快捷、可口,因此逐步形成了集镇居民早上来不及做早饭,便去买个点心充饥的饮食习惯。早餐的点心,最平常普通的有桶炉烘烤的烧饼、缸爿与斜角儿。烧饼的口味以酥、香、鲜为特色。卖烧饼有早、中两市。早市作早点供应,中市在下午供应,主要是作午后的“腰餐”。做烧饼一般要三人合作。其分工是一人配料,将面酵掐成若干个团,而后在每一个酵团上加一块酥料,用手按扁,搓开,叫“插酥”。将插过酥的酵料包上馅儿,再抓拢成一个团,移送至第二个人。此人将这个酵团用烧饼槌儿滚得扁圆,这叫“开烧饼
133、罗圈烧饼
罗圈烧饼罗圈烧饼:是任丘独有的传统风味小吃,制作工艺考究。先将上等白面和好,半发酵,制作时把面放在案板上加一点碱揉熟,用擀面杖轧成厚1—2厘米、宽18—20厘米的长条形面片,上面垫上油、盐、五香粉(过去有的放花椒粉、茴香籽),然后再把面片对折成9至10厘米宽的长条,用刀剁成9—10厘米长、5厘米宽的小长方块,尔后把两个小长方块重叠起来,用刀背沿长的方向在中间压一下,双手捏住长方形面块向反方向扭7—8圈,再纵向压扁,最后用手团制成中间1—2毫米、边缘2—3厘米、高约3—4厘米、直径10—12厘米大小的圆形苣罗状,放进吊炉中烘烤5分钟左右,烤成焦黄色即可。趁热吃外焦内软,香脆可口,是早点的理想主食
134、红脸烧饼
红脸烧饼源于元代,属蒙人草原及西夏区域独有的马背餐食文化,传入中原已有数百年历史。红脸烧饼因形得名,圆则为红脸烧饼,亦名关公烧饼。长则称马蹄烧饼。其做法:用土坯或砖盘垒灶台,架上大锅,锅沿高出灶台面4-5公分,铁锅翻扣,灶眼在下,灶口在上。先将面发好后揉成团,木杠压扁,用双手拍打成圆月状,再用手背托起贴在穹弓锅的内壁上用木炭暗火烧烤。烤熟后黄中透红,香酥可口,色味俱佳。由于是烧烤制品,耐储存。其弓形形状叠撂后正好凹凸相依,用铁丝或绳线穿起,很适合马背骑射携带。民间婴儿到周岁时有抓周风俗,放上红脸烧饼,抓到则寓意长大做官。农历六月六日接出嫁姑娘回娘家,最讲究的礼品是红脸烧饼,一说是对翁婿仕途的期
135、鞋底烧饼
鞋底烧饼一面蘸芝麻,贴在不灰木的吊炉上,用微火烤熟,用铁铲子铲下来,两层薄皮一样厚,内空。蘸芝麻的这一面儿是鼓盖儿,形似鞋底,因而得名。最宜用它夹炒肉末或焦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