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社火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社火篇
16、周至社火
社火盛于清代至今。县内乡镇和大村几乎年年上演。上阳化村演出两班社火,镇东村演三四班社火,传为盛举。社火有单马社火、对马社火、车社火、高台社火等,扮演历史神话戏剧人物。终南甘沟村灯社火晚间表演,表演者身跨竹马,马头、马身、马尾点燃蜡烛,头戴蜡灯,手持刀等道具上亦挑烛灯。灯火灿烂中,表演动作,变换队形,似古战场两军挑灯夜战。
17、环县社火亭子
环县自从有了社火便有了亭子,原来称为“高台”,由四个人抬木头架(类似轿子)木头架上方放上磨扇,磨扇中间的孔里插上亭架。解放后,尤其是农业社里有了手扶拖拉机,“亭子”也由人抬转为车拉,手扶拖拉机后是四轮拖拉机、三轮车,当然车上拉上的是碌轴,碌碡的中心插上亭架。由于亭子在社火表演是主要用于上街-,供人们观看,所以人们在装亭子时尽量出奇、出新,人物、故事情节尽量生动完整。所以装亭子时都要尽量注意保密,尤其是亭架的设计,人物与架子的结合一般不能让外人看清楚,不然就没意思了,类似于魔术。亭子是将传统戏剧里某一场面(或)片断的人物、道具和场景进行设计,再制作亭架,架子上站有小孩扮作的各种人物。由于亭架较高
18、大荔社火
社火是流传于陕西关中大荔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祈求丰收或驱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有红火、热闹之意。我们老家的社火主要以地雷、火枪、摇杆、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锣鼓、拐子、打犟驴、秧歌、旱船、血故事、耍后台组成。而其中以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打犟驴、锣鼓、耍后台最具地方特色。追溯大荔县社火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
19、庆阳社火
社火,是庆阳地区民间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流传于广大城乡,主要分布于庆城、西峰、镇原、宁县、正宁、合水诸县的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带,环县和华池县仅零星地域有之。民谚云:庄稼汉乐,正月闹社火。春节期间,农事消闲,男女老少满怀节日的浓兴集结闹社火,喜庆丰收,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美满。久而久之,形成习俗。在庆阳各地,社火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约有80多种社火形式丰富多样。庆阳最为著名的社火有太平鼓、铁芯子、跑旱船。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1人,多者10余人。场面惊、险、巧、奇。跑旱船在庆阳十分流行,群众喜闻乐见。它是由女演员
20、盐川社火
“社火”起源较早,《辞海》解释“社火”:“①旧时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0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②犹言同伙。《水浒传》第五十八回:‘但是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辞海》所解释的社火为“旧时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恐怕指的是中古以来的情况,至于范成大说为民间鼓乐更不能成立,因为春官、春婆、春吏已为神,且有人物怎能单以鼓乐来解释。其②“犹言同伙”。社火中有群
21、岷县社火
《岷州志·风俗·岁时》中说“立春前一日,里民具春幡,扮故事曰社火,并赴公堂演春,乃迎春于东郊,岁于是乎告始。”又说:“上元日社火如前,至晚,山村水墅,灯光烂然,与雪岭晴川,上下相映,游人杂沓,达旦不休,歌乎呜呜,秦声盈耳,亦点缀荒塞之一景也。”这是近三百年前修《志》者对县民春节闹社火的简略记载。实际这种民间文艺活动在当地,历史更为悠久。文献中对“社火会”的多少、规模的大小、表演形式的多样与内容的丰富,虽未详尽的加以描述,但那欢闹的情景是引人入胜的。这种良好的民俗,不管始自何时,至今仍沿袭不衰。民间“一年一个正五月”之说,正反映了广大群众对美好幸福的大年、热烈欢快的元宵、舒畅潇洒的五月花儿会的期
22、临潼民间社火
临潼民间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渭河南北各乡镇均有分布,如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相桥田市的老虎爬杆、背芯子,雨金的耍龙灯、踩单跷、北田的大头娃、单狮双狮,零口的十面锣鼓,马额的花船、竹马,穆寨的高跷、抬轿等。这些社火节目多按当地群众的村社活动习惯进行组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各村社挑选精明健壮男女,简单装扮后组成队伍在村舍间-表演。临潼民间社火多为地社火和车社火。地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社火故事,如大头娃、跑旱船等。为了使社火表演丰富有趣,往往由数支不同种类的社火共同组成一支庞大的社火队伍,队前由一丑角开路,常见的有“丑婆娘”和“丑老汉”,后面有锣鼓、秧歌、大头娃、单跷、竹马、跑旱船等。
23、义县社火
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推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礼记·!祭法》中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这里
24、本溪社火
本溪“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因表演者手中以十八般兵器为道具,捉对厮杀,故名“武秧歌”,也称“武社火”。武秧歌和“走社火”中的“地摊社火”十分相似,艺人从京剧表演中吸收了许多内容。故事丰富,情节复杂,动作也由最初的胜式和败式,发展为成套动作。在表演程序上,也受到本地区民俗习惯的影响。本溪社火是本溪满族自治县的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本溪社火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远古的先民们在对土地与火的崇拜过程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人们后来又赋予它祛瘟压邪、纳福求祥的含义,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社火表
25、抬社火
解放前在我县盛行。社火(来源无据可查),主要是在春节期间与火龙、彩龙、狮舞、车车灯、彩莲船等一起上街表演,据艺人们讲,春节期间抬社火是为了热闹、好看、好玩。解放前蓬安每年二月春台会(有名打清西焦),也是抬社火上街表演,是为了少火灾、免瘟疫。大的庆祝,抗日胜利蓬安全城扎牌房,遍街挂彩灯,与社火交相辉映,声势浩大,蓬安全城热闹了好几天。社火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高台社火,平台社火,夜间社火,地台社火。所扎的芯子花样也很多,有顶芯子,中芯子,转芯子等。过去抬社火,是由懂行的艺人把表演的艺人扎在人做的山石上或云彩里,艺人在高离地面的顶芯子上(约有现在二层楼房高,做优美的舞蹈造型动作,由下面的人抬着-表演。
26、洋县民间社火
洋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代代相承。其群众参与人数之多,囊括内容之丰富,盛况之空前,实属罕见。洋县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社火艺术,首推谢村一带。早在清末和民国期间已闻名遐迩,,智果寺周边,几乎乡乡有社火,村村有箱杖。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为社火游演日,他们在自己居住的村社、乡间及集市游演完毕,都要涌入县城参与社火比赛活动,以展风采,决一胜负。谢村民间社火艺术始于元末明初,脸谱规范正宗,组装高、险、奇、特,种类繁多,新颖别致,具有浓浓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1984年,陕西电视台专题播放,深受三秦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谢村高跷,俗称高脚社火,一般选16-20岁的青年若干,着装后,分别以1-2米柳木杠紧
27、富平社火
在富平,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种喜庆活动,关中称“要社火”,陕北叫“闹秧歌”、”闹红火”,而陕南则称“闹玩意儿”、“耍故事”。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社火中的精华,是高难艺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异的拇
28、偃师社火
偃师社火一、狮子舞偃师县狮子舞从形式上可分三种。一种称文狮子,又叫“硬圈狮子”。就是在狮子皮内撑一竹圈,外形与真狮子大体相同,唯脚上制一钢爪。另有一人扮作文人,头戴软巾,颏下三绺长须,褶子穿着,手持拂尘,用一铁索牵引狮子。此种狮子,常要地摊。斗狮子者称“回回”,持长矛、大刀、九节鞭等类武器,单人与狮相斗。在搏斗中,翻滚跳跃,动人心魄。因比较费力,故几分钟就得结束一个套路。另一种是“软皮狮子”。作一狮皮,表演者下肢到脚面束上皮毛狮爪,有的穿一软靴,二人操作,前者摇头瞪目张口,后者摇尾,或翻滚或直立,或跳跃或攀高,二人配合默契,除了表演耍地摊外,还可表演登高台、上刀山、卧麻杆床、上老杆等特技。在表
29、徐庄社火
徐庄位于禹州市西部花石乡,是一个平原村庄。徐庄同乐社起源于1862年同治元年,其前身“火神社”,是由老一辈的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据本村老人讲,在民国22年,“火神社”在民间搞得很红火。以旱船、高跷、竹马为基础,发展到如今兼有小车、秧歌、狮子、小品演出、快板书等节目为补充的丰富内容。主要形式:1.旱船:5-7人表演,以赶庙会和探亲为素材,以演唱为主要形式,人物表演有公子、小姐和划船老汉。由于旱船造型独特,在禹州及周边地区独一无二,象征一帆风顺,乘风破浪的航船,集中体现了初创者的智慧及艺术构思。2.高跷:10人以上表演,道具比较独特,其高度在70—80公分,绑在腿上,表演者一般以青少年
30、井陉花脸社火
八百多年前,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南楸树梁进行了一场激战,多员名将浴血奋战,击败敌寇。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当时的战斗场面,按老人的传说,精心组织,刻苦排练,组建了花脸社火,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桃林坪花脸社火描述的是三国、梁山等故事中各员名将的战斗场面,共有16个回子,每个回子是一个故事(一场戏)。桃林坪花脸社火不唱不说,只有从脸型、招路上仔细观察才能辨认出演员的身份和戏的内容。因桃林坪社火脸型奇特、武艺超群,在嘉靖年间被朝廷封为皇纲护卫队,因此一年一度的井陉赵庄岭皇纲都有桃林坪社火押送,称为押纲护驾社火。一至十五回反映了历代名将的战斗故事,第十六回由桃林坪村老艺人赵维海教师所创。桃林坪花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