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抬阁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抬阁篇
1、抬阁(青林口高抬戏)
“青林口高抬戏”指流传、活跃于川西北地区江油青林口古镇的一种民间乔妆戏表演样式。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江油市的青林口都要举办传统庙会。当地这一习俗已沿袭多年,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扎高抬、唱大戏。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因年代久远,已成习俗,每逢会期,必有表演,十里八乡,观者如潮。“青林口高抬戏”表演不需要舞台戏楼,也不要专业艺人造势,它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手段将民间传说中的故事物化为鲜活的艺术形象并以戏剧片段的形式定格于高台之上,再以人力将其托起以供观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它不仅能满足近处围观者的需求,也给稍远处群众提供了看戏的机会。这是高抬戏
2、抬阁(海沧蜈蚣阁)
蜈蚣阁是艺阁的一种,是闽1特的民间游艺活动,旧时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1、今为文艺踩街形式之一。厦门流行的蜈蚣阁游艺活动集中在海沧区东屿等村。蜈蚣阁装扮的形式是以多节阁棚连成蜈蚣身,边有两人扛抬,象征蜈蚣之足。阁棚的数量视财力和人力而定,由20一108节不等,因其节节相接,行走弯弯曲曲,委蛇而行,形似蜈蚣,故称为蜈蚣阁。
3、肘阁抬阁(淮南市寿县)
肘阁、抬阁,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相传早于明代就有,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抬阁是由2—8人抬着一些固定在铁支架上,穿着戏服的小演员,按照规定的角色表演一些动作。肘阁从抬阁演化而来。由表演者和执撑者两部分组成。执撑者多为青壮年。身负一个制好的铁支架,在身上绑牢。身穿道袍遮掩,铁架从一袖筒中露出。根据节目内容,选择以鲜花、瓜果、禽鱼、器皿、兵器等装饰铁架,以假乱真,给人错觉。表演者均选4至6岁少儿。固定在铁支架上、着戏剧服装。扮作戏剧、传说、故事人物。公母榫眼与执撑架相扣。此种艺术形式,上下配合、灵活方便、边走边舞、可行可停、可下架休息。因其新鲜、奇巧与灵活,深爱群众的
4、肘阁抬阁(阜阳市临泉县)
肘阁、抬阁,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相传早于明代就有,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抬阁是由2—8人抬着一些固定在铁支架上,穿着戏服的小演员,按照规定的角色表演一些动作。肘阁从抬阁演化而来。由表演者和执撑者两部分组成。执撑者多为青壮年。身负一个制好的铁支架,在身上绑牢。身穿道袍遮掩,铁架从一袖筒中露出。根据节目内容,选择以鲜花、瓜果、禽鱼、器皿、兵器等装饰铁架,以假乱真,给人错觉。表演者均选4至6岁少儿。固定在铁支架上、着戏剧服装。扮作戏剧、传说、故事人物。公母榫眼与执撑架相扣。此种艺术形式,上下配合、灵活方便、边走边舞、可行可停、可下架休息。因其新鲜、奇巧与灵活,深爱群众的
5、隆尧县泽畔抬阁
泽畔村位于隆尧县西南部的东良乡境内,在东良南偏东3.4公里。明代前该地为积水沼泽,因村庄座落于泽旁,故名泽畔。该村西与内邱、南与任县毗邻。历史上以出产泽畔藕而出名,现大沼泽已不复存在,但村民仍存种藕习俗。该村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繁花似锦,现存有千年古槐一棵和清嘉庆帝赦除粮赋碑一通(现已置隆尧县文保所内保存)。据传泽畔抬阁系明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秋八月,-县马姓兄弟移民至泽畔落户后将晋故里一带民间社火移植而来。源于元朝末年的扛神活动,后逐渐演变为抬由活人化妆的神,后变为四人抬,再演变为现在的八人抬阁,逐渐成为一项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流行500余年,被人誉为泽
6、金坛抬阁
金坛抬阁是一种生成历史悠久的大型民俗活动,曾广泛流传于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及周边地区。金坛抬阁活动兴起于明朝。当年,戚继光带兵打败倭寇后,为加强安全,将金坛城墙加高了三尺。金坛百姓欢欣之际,便在庙会出会时,举行了隆重的抬阁活动,以祈求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此后金坛抬阁活动代代传延。初时金坛抬阁的形成,是经戚继光军队中的湖北籍士兵的悉心传授,吸纳了湖北民间的抬阁的部分艺术元素,后经金坛民间艺人的多次改进、发展,使之溶进了金坛的本土特色,从而独树一帜,更具观赏性和表现力。“阁”的制作是以木桩和插销为“骨”,以“桩”载人,分层连体固定。出行时由十六个壮汉“八抬八插”,即八人用肩抬着,八人用扛插撑着。
7、婺源抬阁
婺源抬阁(第三批省级)婺源抬阁主要流传于赋春镇甲路村一带,也称抬阁戏,婺源抬阁就是抬着的小戏台。戏台由基阁、中盘架和上盘架三部分组成,约有二平方米大小,周围饰以雕栏,挂上青纱帐幔,饰以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基阁左右各有铁环二个,以长木穿过,四人或八人扛抬。上盘架是装扮成各种不同戏剧人物、故事造型的孩童。抬阁精彩之处就在于这些孩童分层而立,多的可达3层,各层阁体上均有柔性支柱,巧妙地隐立于阁体彩物间,扮演各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观者看不到任何支架设施。阁体外面按剧情需要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渔船、云端或花卉等,虽层层叠叠却浑然
8、黄县抬阁
黄县抬阁是黄县(今龙口市)境内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及嫁娶婚庆等喜庆事件不可缺少的表演节目,是吹奏、鼓乐、传统秧歌、抬阁四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总和。目前,黄县抬阁活跃地主要分布在大陈家乡(今北马镇)单家庙村及城关镇(今东莱街道)。据传,黄县抬阁起源于宋代的鼓吹乐,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起源之初,原为皇室专属;元代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鼓吹乐由官办逐渐向民间发展;明、清虽仍由官府设置,仍沿用鼓吹之名,但其乐器编制与应用场合早已迭经演化,民间的诸种流派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或寺院艺僧的创新也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近代各类新兴乐种;清后期,聪明的黄县人,在鼓与吹的基础上,增加了传统秧歌和抬阁
9、万荣抬阁
万荣抬阁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是植身于河东大地的一朵艺术之花。万荣抬阁立意新颖,内容丰富,以奇制胜,以险绝伦。一出折子戏,一个故事,一段传说就是一架抬阁,妙不可言,各有特色,可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万荣抬阁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它制作工序繁多,设计复杂,物力、财力消耗大,公众参与程度高,是融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万荣抬阁可以说达到高峰。每年正月十五,前来看热闹的人蜂拥而来,不仅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而且受到各级领导的多次好评。并受邀参加市县级的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多次获得奖励。由于它演出周期长,时间短,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10、抬阁(隆阜抬阁)
隆阜抬阁是屯溪人民具有民间特色的舞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徽商鼎盛,民俗活动分外热闹,徽州百姓为活跃大小节日气氛,隆阜抬阁应运而生。古徽州的地方戏曲徽剧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家喻户晓,为隆阜抬阁的表演提供了生动的参照,古时隆阜抬阁也被称作“台戏”。据清初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休宁迎春,共台戏一百零九座。邑东隆阜戴姓更甚,戏场奇巧壮丽,人马斗舞亦然。”这里说的台戏,就是自宋元以来,流传于徽州的一种民间艺术——抬阁。尤以戴震故里黎阳隆阜的抬阁最负盛名。隆阜抬阁传统造型剧目有:《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哪咤
11、抬阁(肘阁)
“肘阁”是颍州区优秀民间舞种之一,据老艺人口传,其形成年代在清代中期,系祖籍颍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师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驮歌”基础上改革创新而成。“肘阁”发源地在颍州袁集、阜南朱寨一带,流传中心区在今阜阳市南部几县、区并沿淮水流传至凤台、寿县、蚌埠及河南等地区,是流播区域横跨两省沿淮一带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古老民舞艺术。“肘阁”表演队伍构成的基本单元,系由位于下位成人演员和位于上位的儿童演员构成,两者以铁支架捆固连结,造型高大奇巧。表演一般要经过化妆、扎彩架、着装、上架、表演、下架与卸妆几个程序。“肘阁”表演对演员体能、身体协调性、心理素质要求较高,两位配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
12、抬阁(湖村抬阁)
农历闰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二日湖村举行“观音会”。二十九日上午村中组成浩大的迎神队伍去村外三里的三面亭迎接从歙县小南海请来的观音菩萨神灵,谓“接观音”。抬阁是迎神仪仗队中最突出的亮点,最为吸引观众。抬阁的底台用优质杉木制成,四方形,边长1米,高1.3米,四角以荷花形柱与木条构连成框,四面镶雕花板,台面四周以狮子头柱连接镂空花板构成高约15公分的栅栏,通体雕花彩绘,朱漆描金,古色古香。抬阁左右方安装铁环穿插抬杠,由四人抬行,并有一人执弯月形护叉随护上架演员。装台由经验丰富的老手担任,先将铁制的支撑主件安装台上,分别给演员头面化妆,再根据剧目造型需要身缚不同的铁制构件,外着戏服,先下层,再中层,后上
13、鄄城抬阁
抬阁流传于菏泽市的鄄城县。主要分布于鄄城西南部的临卜镇崔楼村一带。抬阁明初发生、发展,经历明朝的产生为形成期。新中国初期为兴盛期,文革期间为沉寂期,文革后对抬阁艺术进行了抢救,为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为振兴期。抬阁自抢救复苏以来有了新的发展:1983年县政府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众达5万余人。2005年初县政府在临卜镇成立了抬阁队。2005年县政府、文体局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者8万余人。抬阁是一种美术造型艺术:1.绑阁首先准备的道具有一个方桌,固定铁架的木桩,固定表演人物的铁架和故事人物的服装等。2.由本村辈分较长的老艺人绑阁,绑阁时外人不得观看,首先在方桌上固定竖立铁棒,桌上
14、前童抬阁
宁海前童镇的一项民俗活动。此民俗源于明正德三年(1508)正月十四日。当时,该村村民童继乐率众兴修水利成功,村人为纪念他,于当年元宵节举办行会,制作了抬阁与鼓亭,此后这一习俗便沿袭下来。每逢是日,村民即前后簇拥抬阁,谨然有序前行,一路上,鼓乐齐鸣、炮声震天,人声鼎沸,充满丰收喜悦之情。建国前后,该村行会停止,大部分抬阁与鼓亭散失。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前童抬阁这一民间习俗在元宵行会中得到了恢复。
15、曲沟抬阁
抬阁是我国最古老、最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表演时,可以看到4~7岁的小演员在三米高台的彩台上潇洒自如地表演各种优美动作,经过数百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抬阁的“阁”逐步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它的行走表演也从过去的人抬,演变为人抬为虚,实为将阁固定在车轮上。每台阁上的演员最多达5位,并已将戏剧与杂技融为一体,木艺、铁艺、画艺、扎艺、服装、道具、乐队等集于一身,是一门高台行走表演艺术形式。它主要有转阁、云阁、灯阁、水阁四种表演形式。曲沟原名“干戈沟”。春秋时,群雄逐鹿,曲沟所处之地连年战事不断,故被人称做“干戈沟”。一年,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见村民饥寒交迫,随生怜悯之心。孔子师徒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