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桐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桐篇
46、桐乡神歌
神歌是浙北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酬神祭祀仪式歌,在桐乡最早流传于濮院,后来流播至梧桐、百桃、屠甸、炉头、乌镇等地。据濮院出生的神歌先生王阿大(1928年出生)口述,他唱神歌是由他父亲阿四传授的,王阿四唱神歌为王复兴所传授,王复兴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出刊的《濮院琐志》记载:“酬神祭先所酬之神益众,供献肴馃榼,分布上下,各大土地召祝献者,掌坛率子弟鞠躬、再拜,毕,祝献者演唱神歌。”由此可见,神歌在桐乡流传至少已有二百三十年历史。神歌又名“赞神歌”,通常在举行待神仪式时演唱。旧时,桐乡民间流传之待神仪式,主要用于谢神、婚嫁、小儿周岁等活动。其规模按请神设筵
47、亳桐
亳州素有桐乡之称,其种植泡桐的历史在商代以前,商王朝建都亳州时,曾建桐宫。亳州泡桐的特点是面板光洁、轻逸、不变形、不虫蛀,属于打制家具的上好材料。亳桐生长快,其花可入药。如今亳桐已是大宗出口商品,深受日本等国的喜爱。
48、桐乡三跳
三跳是一种民间曲艺。因为艺人演唱时主要通过三段毛竹板碰击跳跃发出的响声来进行伴奏,所以称为“三跳”。三跳的演员和听众基本上是农民,故又称“农民书”。其演唱曲调名“劝世调”,也称“劝书”。三跳曲本内容丰富,唱词通俗易懂,表演生动活泼,深受广大农民喜爱。三跳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未查到文字记载。据民间传说,桐乡三跳从湖州传入,时间约在清末民国初,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据桐乡河山镇八泉村三跳老艺人姚子亭(1914年出生)回忆,其父姚有庆二十岁(1895年)时即在桐乡石门湾接待寺内听人唱过三跳。又据原梧桐乡(今梧桐街道)三跳老艺人谢培卿(1921—1989)说,早在清代,湖州一带已有三跳演唱。当时比较有名的
49、桐乡摇快船
桐乡摇快船桐乡摇快船是蚕花水会时桐乡蚕农自发形成的、在水上开展的体育竞技活动。每年清明节期间,桐乡洲泉镇、河山镇的蚕农,用农船将马鸣王姐妹仨迎至双庙渚附近的河港上进行祭拜,祈求蚕神保佑养蚕丰收。活动当天,各地蚕农纷纷出动,参与摇快船活动,进行水上表演,娱神娱人,形成了蚕乡独特的风俗—蚕花水会。桐乡蚕花水会相传源于南宋时期。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之后,为发展蚕桑业,封蚕神马鸣王菩萨为“马鸣大士”,并传旨各地建庙供奉。为此,洲泉清河村附近的双庙渚、芝村、南松三地分别建起贵和庙(今称“双庆寺”)、芝村庙(后改“龙蚕庙”)、富墩庙,并在庙中设殿供奉马鸣王(人称“姐妹仨”)。桐乡摇
50、桐乡灰塑
石灰堆塑,也叫“灰塑”、“灰批”,是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的工艺,属于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石灰堆塑出现的时代很早,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现存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的郡马梁祠牌坊是灰塑与砖雕装饰相结合的较早实例。桐乡灰塑的内容多为山水、花卉、人物、书法、神话和戏曲故事等,也以龙、凤、孔雀、虎、狮及麒麟等为题材。手法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浮雕式灰塑、圆雕式单体灰塑等。桐乡灰塑主要用于寺院及园林建筑的屋顶装饰,其作品独具特色,体积大,跨度长,如“咬脊龙头”,高近2米,长数十米,横跨整个大殿屋脊,这就要求作品整体造型准确、比例协调。另外,桐乡灰塑作品讲究对称的较多,约束了制作的随意性,增加了制作难度。
51、桐柏县安棚碱矿
安棚碱矿位于南阳桐柏县安棚乡境内。根据地矿部、化工部1990年编制的“我国天然碱矿产资源对建设保证程度的研究报告”分析,安棚碱矿储量处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而且品位高,产品质量优。根据河南省地调四队1986年提交的“桐柏县安棚碱矿初步普查地质报告”,已探明C+D级矿石量为11844.4万吨,碱矿层厚在0.2米以上的共17层。是我国目前储量最大、品位较高、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