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绣球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绣球篇
1、绣球
绣球本是南宁市壮族地区青年男女定情信物,绣球以彩绸制成,直径约6厘米,内装豆类或沙子,重约150克,底部缀有十多条穗带,球顶连着一根长约60厘米的飘带。在歌圩,如发现情意合者,女方便用绣球向男方抛去,借此表达爱情。抛绣球现已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全国、自治区、市民运会竞赛项目,比赛时置一标高10米直径1米的绣球圈,两队以单位时间投进圈的绣球多者为胜。(南宁)
2、靖西绣球
广西靖西一带乡村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在山野间对歌时,随手摘下山间花草,用藤扎成花球,抛给意中人,而后演变成绣有莲花,鸳鸯等爱情吉祥物的绣球。关于绣球,在壮乡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靖西县旧州古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居住着一户贫穷人家。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美丽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爱上了诚实、勤劳、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有钱有势的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当恶少得知阿秀深深地爱上邻村的阿弟时,为了让阿秀死心,恶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贿赂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
3、抛绣球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抛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在歌圩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每年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壮族人民都要举行歌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
4、象州绣球
绣球原属壮族青年男女订情之物,现壮族人民视为吉祥物,绣球制作精巧华丽,具有象州特色。
5、阳朔绣球
壮族男女定情的绣球很有民族特点,它是用12片花瓣状的丝织物缝制而成,每个花瓣绣上象征每个月的花卉或鸟虫,表示年年月月不分离,年年月月幸福美满。
6、清苑绣球龙灯
舞龙俗称耍龙,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相信它既能除恶辟邪、降妖伏魔,又能兴云作雨使五谷丰登。所以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命运和美好的愿望与龙连在一起。天旱无雨时人们盼望龙能恩赐及时雨,逢年过节时人们舞龙祈求人寿年丰。清苑县戎官营的绣球龙灯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下来的。戎官营绣球龙灯,从师承关系上,只能推算到清同治年间的王老印。但据原孙村娘娘宫内有一幢明朝万历九年立的《重修娘娘宫碑记》,在施主栏内,有戎官营“云龙圣会”会首戎轩的名文。这说明早在四百多年前,戎官营就有了绣球龙灯。绣球龙灯由龙头、龙体、龙尾三部分组成。共十二节(闰年十三节),每节代表一个月,两条龙共二十四节,象征农历一
7、抛绣球比赛
抛绣球,是自古至今壮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民间娱乐兼竞技活动。抛绣球活动,古就有之,当时称之为“飞砣”。宋代朱辅在其游记著作《溪蛮丛谈》上就曾描述: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砣”。可见、壮族的抛绣球活动,距今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今天壮族的“抛绣球”活动是从古代的“抛”绣球发展而来的。古时壮族先民在河边对歌取乐,会歌后情投意合,便相互抛投物品以示爱慕留念,但一般物品如帕巾之类不易投准,而且不容易抛过对岸,于是他们便用帕巾包上豆籽之类的东西,增加重量,又在帕巾上绑上一根丝线作为定向,这样不但抛得远且抛得准,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为“飞砣”即今天的绣球。古时候,壮民无以为
8、绣球灯舞
绣球灯舞,这种民间舞蹈艺术,出现于全国不少地区,而齐河县祝阿镇官庄绣球灯舞却以其独特的造型、高难的技艺独步于民间舞坛,声震一方。追寻它的足迹,官庄绣球灯舞可谓是源远流长。相传,在三百多年前,劳动人民在饱受兵荒马乱、漂泊流离之苦后,迎来了“康乾盛世”,为了庆贺这一较为安定的生活,每年春节过后,淳朴善良的村民纷纷组织起来,正月十五闹花灯,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官庄绣球灯舞就在那个时候诞生了。绣球灯由大小八个圈子组成,八个小圈扎成一个小球,糊上毛头纸,涂上白粉,刷上五彩色,成为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彩球。彩球内装上转子(插蜡烛用),八个大圈组成一个大彩球型,把小球悬空置于其中,使小球在大球
9、手龙绣球灯
“绣球灯”起源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境内的赵营村,是以手龙和绣球灯为道具,以武术和民艺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长清赵营村,组有武术团,武术团以武打动作为主,添加上民间春节扮玩的戏耍动作,编排了一套粗犷有力、洒脱豪放的手龙绣球舞。人们以竹条扎制的手龙和绣球灯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尽情玩耍,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漫长的400余年,玩耍的人们不断加工、整理,使“手龙绣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艺术形式。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华夏被誉为龙的传人,虔诚的人们常把龙拜为偶像,奉若神冥,于是就编排了以龙为主题的舞蹈--------“绣球灯”。建国